笔墨的挥洒青春的释放
我有幸被邀参加中国著名女画家孔紫女士作品座谈会, 感到荣幸,要我讲话则感到惶恐,一则,我是外行,名义上是中国书画学院的院长,其实不过是徒有虚名,是受人之托,来澳办校。当然,十多年来,接触多了,略知一二,不到之处,请多多包涵,多多指教。
首先,我要代表学院向孔紫女士表示热烈欢迎、热烈祝贺并致以祟高的敬意。并祝来澳传播中华文化,不虚此行,满载而归。
我是在网上看到谭毅发来的六幅作品,三幅是描写军旅生活的,三幅是描绘少数民族农家生活的。请谅解就此说三道四,但确确实实是有感而发。
首先是,该批作品题材,一半取自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而且又多数是女兵,这不能不勾起我个人和家庭的一些往事的回忆。我和妻子都是一解放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而且都是文艺兵,尽管孔紫女士的这几幅作品描绘不是那个年代,但就事论事,这些往事都活生生地、深深地刻在了我们脑子里,永世难忘。那年月,我们文艺兵,下连队,做宣传,稿演出,虽不是打仗,但深入前线,和战士们同吃同住,用漫画、快板、午蹈、歌咏鼓午斗志,激励士气,为此感到无限光荣,无比骄傲。那年月,我们这些人民的儿女----解放军战士,为抡险不分男女, 不论昼夜, 不顾生死都是在抡险的第一线。所见一幅救死扶伤题为《儿子》的作品,描写了子弟兵在抡险斗争中不分昼夜拼博后的极度疲劳而深深睡去,背景是高高的沙袋筑堤,战士们和衣而睡,睡得是那么地熟、那么深、那么甜、那么香。那抡险的奋勇拼博镜头就在你的眼前,那么紧急、那么快捷、那么惊险。是啊,为了人民、为了百姓、为了父老乡亲,他们比儿子亲。险情缓解了,孩子!睡吧!去迎接新的战斗!另三幅题为《新兵日志----冬训》、《青春华彩》、《三伏》的作品,瞄绘的是女兵。寒风刺骨的清晨,一声起床号,瞬间在操场集合,迎着晨露,迈出军步,雄纠纠,气昂昂,谁说女儿不如男,个个都是花木兰;冬练三九,夏习三伏,是英雄是好汉、咱们战场上见。君不见训练间隙,女兵们豪饮不止,为的是迎接新的训练,为的是我们和男儿都是战场上的英雄,不是不服,本来就不软。
其次是,作品的用笔、着色、格调、风采。拙见是:以国画的线描为主的笔调,同时运用了西方现实主义的写真手法,同样是国画的彩墨描绘,却运用了油画、水彩的立体造型。说白些,东方的线描,西方的色块。请看《青春华彩》,这群女兵菅乐队,飒爽英姿不说,妙在所持不同乐器不同表情的刻画,多数乐手明亮向前的目光,唯独园号手眯睐着双眼,随着乐调尽情自我淘醉,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作者深知,在铜管乐中园号是最杼情的。也就是这一笔,发人深省,引发共鸣,令人陶碎。另一帧《三伏》的作品,一群女战士在紧张的训练后小酣,作者设计了女兵的半身像,不同的角度,多姿的表情,刻画了一个“渴”字,炽热的阳光下,这群女兵大汗淋漓,连头发都湿透了,用的是浓墨色调,用高光点描绘“湿漉漉”。作者更妙的是,描写了一位女战士,微笑着侧目而视,似乎心里在说:“瞧你的喝像…………”作品中,我们还看到了人物造型的线条美,女兵们的面部用的是匀称、秀美、柔韧黑线,而服饰则采用浓淡不同、提按相间、力度变化的墨线,着力刻画夏日戎装汗湿衣衫的苦练。
拉拉杂杂说了一大堆, 不过是个人点滴体会,粗浅拙见,供参考、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