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

乜辛然23、选拔人才
作者:苏诚忠  发布日期:2014-12-31 19:41:49  浏览次数:1651
分享到:

隋代以前,中国没有科举制度,而是一种推荐制度。中央要求每个地方官员,每年推荐一个‘人才’其中刺史推荐的叫做‘秀才’。而太守推荐的叫做‘孝廉’。晋朝的时候,刺史有军权,地位高于太守,因此,他推荐的‘秀才’在等级上也高于太守推荐的‘孝廉’。陈情表中就有“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就是这么来的。

这些刺史和太守是根据什么了解人才的呢?当然要有自己的渠道,他们的渠道就是结交大户,认识主流知识分子,这样一来,民间知识分子的社团活动就丰富起来。他们利用宴会,串门的形式逐渐增加各自的知名度,最终受到各级官吏的赏识。还有一些专门以推荐人而出名的学者。比如金谷二十四友中的刘 就是著名的人才鉴定家。这种人才鉴定家的意见往往会被当权的人接受。像是现代的人力资源专家。这样,一种相互鉴赏的‘雅集’便应运而生。因此,文人聚会是隋唐以前的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类似现代西方国家的私人学术俱乐部。比如三国时代,水镜先生司马徽组织的以诸葛亮、徐庶、庞统、崔州平、石广元等人的团体,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 桢。后来有 竹林七贤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 咸。到了西晋, 金谷二十四友逐渐崛起。

进不进上流社会对乜辛然来说,无所谓。但是,社会财富掌握在上流社会手中,要想发财,不进入上流社会是不可能的。出身不好的人,如果勤奋学习,说不定还能够混个刚能填饱肚子的公务员。像乜辛然这种,不会念书的人,大概只能依附大户人家,做个奴仆而已。

葛洪有良好的出身, 他祖先在三国时,做过吴国的尚书,吴亡以后,他家转而为晋朝做官,父亲葛 悌做到太守。两年前死于任上,就连这样的出身都算不上门阀。但 乜辛然想利用这层关系进入上层社会。

为此,他又从电脑上查阅了金谷二十四友的个人履历。这样,他就和葛洪赶往石崇的住宅,‘金谷园’。按书上说, 金谷本是西晋时期的一个文学政治团体,依附于鲁国公贾谧(皇后贾南风的外甥,前文说的过继给贾充当孙子的那位),其中比较出名的成员有 古今第一美男 潘岳(即潘安)、 闻鸡起舞 ”“ 枕戈待旦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 ”的刘琨、 洛阳纸贵 ”“ 左思风力 的左思、 潘江陆海 ”“ 东南之宝 三国名将陆逊的孙子陆机、陆云二兄弟,和 巨富 ”“ 与皇帝的舅舅斗富获胜 ”“ 中国古代美女绿珠的老公 的石崇。 他们经常在石崇的金谷园活动,史上著名的文人聚会 金谷宴集 便发生在这个团体身上 元康六年( 296 )时的金谷雅集更是蔚为文坛一大盛事。称得上是中国文人的第一次聚会。在这一次聚会上,石崇撰写了《金谷诗序》。它与五十年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并列为晋朝最著名的两篇序。

但是进入这种团体的人,必须知道如何表现自己。因此,一些不善于表达的人就无法进入。根据这个情况,乜辛然给自己制定的计划是利用金谷诗会获得经济利益,组织不善表达的学者发明创造。这个世界非常奇怪,它只选择善于表达的人来管理,而这些人既然将大部分精力消耗在表达上面了,他们在创造力方面,就比不上那些不善于表达,一心思考的人们。这就是创造力永远无法被完全释放出来的原因。

后来人们发现这种相互举荐(吹捧)制度的弊病就是,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被排斥在圈外。而且,圈内的学术活动范围越来越窄,思想越来越贫穷;大家都朝着几个已定的方向发展。金谷二十四友的现象实际上就反映了这种倾向。他们的排场越来越阔绰,名气越来越大而思想和文采越来越贫乏。

上面说过的秀才、孝廉到了首都以后,并不是立刻得到任用。还要经过上太学,并与各种官员的交往,磨合以后才有可能被任用。于是,金谷这样的场所就为这些人提供了方便。这有些类似于美国耶鲁大学骷髅会。因此,乜辛然认为,一个像他一样,没有出身的人,只有得到金谷协会的认可才能立足于世。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