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研讨

学术研讨

杨苗:失恋单曲循环——小说《自我燃烧的爱情的36小时》赏析
作者:熊哲宏  发布日期:2015-03-17 19:16:28  浏览次数:5188
分享到:

 “36小时”!这是一场短暂而疯狂的自燃。点燃火花的,是一位从事绘画艺术的年轻漂亮的女孩王凌;发生猛烈自燃的,是我们的男主人公艾艺教授,一位资深心理咨询专家。这是一场关于爱情的纯自我的幻想和体验,作者神来之笔,刻画出男主人公的每个细腻、微妙的心理变化。最后,作者巧妙地借艾教授求爱未成后深刻的自我反省,给出了几乎全方位的解析,包括心理的、文化的,甚至哲学的。读者不得不感叹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具匠心!

小说主要是艾教授自述的口吻,给读者一种偏重,不能客观地看到女孩的状态。对于女孩的心理描述都是从男主人公的揣摩和观察出发的,没有太多女孩自己的独白和表达。由此,看客会更深地卷入到男主的自我中,体会其内心。在内心矛盾和冲突的过程中,对于男主的心理似乎选取了理解大于质疑的态度。

文中男主人公经常提到毕加索,借这位绘画大师的偶像级人物,可以拉近和女孩的距离,制造话题,对于女孩的诱惑和引导更加容易产生作用。更加重要的是:毕加索在某种程度上又是艾教授的爱情偶像。毕加索式的爱情,大概是每个男人都想要的——更何况艾教授这位浪漫爱情的纯理想主义者呢!每个人,对于纯粹的爱情都是没有免疫力的。哪个人不愿意享受爱情的美好和浪漫?

初恋是纯纯的,但是有点懵懂,不知把握,缺少经营之道,能够真正做到从一而终的爱情,那是多么的幸运!人们到了婚龄的阶段,那真正的爱情,在房子、车子和票子的排挤下,却变成了人们难以实现的梦!艾教授说他“那个年龄阶段的爱”,才是真正的爱,纯粹的爱!这一方面是为了打动女孩,另方面又几乎是这个社会的一种自白。抛开艾教授自己的心理状况,这样的自白是对的。这个年龄的人,稳定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基本上完成了人生的重大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是自由的。一个成年男性,地位稳定,财务自由,想要追求爱情美梦,似乎没什么不可以。只要是真爱,还管得了什么,有时候就是在义无反顾中感觉到爱情的真挚和强烈。爱情最美就在动心时刻!可惜小说中的女孩似乎只是做了个“小白鼠”。倘若换作另一位女孩,同样具有魅力和艺术,那么相信艾教授还是会一往情深36小时的!

艾教授用艺术前途去诱惑女孩,这样的事情在当下的社会中也能看到。可是教授这种迅速绽放的爱情玫瑰,花开几日?所以女孩子,要付出感情,就要以“爱”之名,其他什么任何,都是不能交换的。然而奇妙的是,在爱情中的人,智商真的降到最低,爱情就像和风细雨滋润心田,又像醇香美酒将你灌醉,哪能由你细细考虑?就像艾教授一样,神神颠颠,近乎疯狂的自我状态。这时是幸福的,甚至是过瘾的!

爱情到底是什么?即使这种纯粹的爱情存在,那么会长久么?纯粹的爱情不要任一方自私的限制,除了无私的给予就是成全。那么,即使男性和女性都追求真实的纯粹的爱情,但是在追求方式上,在拥有上,男人和女人各自的处理方式不同。这或许就是在传统中男人更加主动的原因之一吧。

    艾教授一直以谈艺术作为借口,实际上,他是在求爱!其实男人在追求女孩时的花言巧语,真真也是很可爱的!有那么几个瞬间,甚至觉得艾教授是多么可怜,让人啼笑皆非的诡辩,夹杂内心的欣喜和激动,偶尔的自我怀疑和负性情绪,只能说明他是多么的缺少爱。在现实生活中,即使事业和家庭都很好,有着不错的生活质量,但是他对于爱情的需求确实难以得到满足。只能苦苦追求。  

爱情幻想    

艾教授的状态在作者笔下可谓是神魂颠倒,淋漓尽致。在短短36小时竟然在外面偷偷淋了一场爱情雨。内心湿哒哒回来,在家的温暖下慢慢恢复。他感谢妻子专门买的木桶浴盆,然而这种爱就在手边,就在周围如同空气,这种关怀和爱,熟悉得变成不像是爱情。

艾教授的36小时,几乎是在自我催眠,像是幻想。他不断试图向女孩植入他的价值观,进展节奏之快,又感到时间紧促。一心想获得,又担心失去。两种动力在建立和破坏这种关系。艾教授的内心是脆弱的,像是一只颤抖的鸟,享受幻想爱情的激情,又让人担心承受不住。女孩一直没有回应,直到后来轻微委婉地拒绝,每一个小小的变化,在艾教授心中都掀起千层浪。

他甚至完全是一种自我的满足和宣泄。有瞬间,教授确实体会到那种纯粹的美感。但是这种美感在社会、道德和年龄距离之间,显得支离破碎,最终被破坏掉。艺术家追求的东西,自知在社会道德的牢笼里面挣扎,却想有人陪他冲动,陪他燃烧。也许在男主心中这也是一种妄想,不可实现,就是这种不能,使得这种美感更加地纯粹和珍贵。

    在小说的中间部分,女生的行为发生了变化。最开始的不置可否,让人觉得艾教授一人在自导自演,着实为教授叫苦不迭。后来,终于等到了与女神的正面交锋,出现了对于这种爱情可能性的探讨。这部分是小说的精彩部分。主人公终于直接探讨关于爱情和婚姻的见解;同时,读者也在不由自主地进入思考。爱情,是一个不解之谜。爱情真的很诱人。婚姻,只是一个严肃负责的态度,夹杂了更多的“佐料”,诸如世俗、习惯、伦理、法律等等。

纯粹的爱情是存在的,但是在现有的社会背景下,加上“集体无意识”中的某种不认可 ,最后总是不了了之。 爱情自由与世俗的婚恋观,体现在内心争斗和人物斗争上,让人深思。也许婚姻、道德和法律,也限制了部分纯粹爱情的产生和发展,最后盖上其他难听的名字。另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是: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分工并非传统的男耕女织,男女分工不再那么明显,男女地位的真正平等之日,爱情就不会受到那么多社会条件的限制。这是不是纯粹爱情到来之日呢?

小说中女孩为什么不直接拒绝教授呢?她的心态是怎样的?艾教授不断推进和洗脑,言辞确实很严谨很专业难以辩驳;女孩的拒绝也不能在理智上表现出来,只能是在感情上接受或者是直接拒绝。空间太小,少了含蓄拒绝的机会。然而这过程中的拒绝,只会激发男人的攻势。就像闻到了腥味的猫,怎么会轻易放弃呢,还是没到放弃的那个关口,艾教授预想的环节还没有结束。女孩再怎么尝试也难以将艾教授带回到师生关系上的,对于他而言,女孩来上海看他,就是一个不错的爱情信号。

男人的内心对抗和挣扎在女孩夺门而出后更加凸现出来 。“羞愧难当地不知所云”,得之过于激动,丧失了又深刻地自责和负性情绪。这也是教授脆弱的地方。有种创造悲剧的感觉,自导自演,深陷其中,尤其是整个结束之后深刻的反思。

失恋的单曲循环  

这段幻想爱情中的教授,陷入自嘲、自我捉弄、不真实感、自我的冲突之中。失恋行为模式,自动进入,就像一种内驱力,引发强烈的情绪感受和认知上的渺茫感。情绪感受相当地波涛汹涌,像是龙卷风,呼啸而过。也许死亡也是一种很强烈的吸引人的感受,死本能的出现。

不断地经历失恋,就像不断地练习一种技能,变成“级联反应”,一次比一次地反应大。这次的失恋痛苦反应,总是牵连到之前所有的类似经历,不断积累,形成一种强大的、隐形的黑洞。这个黑洞时不时将艾教授吞卷进去,饱受折磨。若引用《遇见未知的自己 》的作者张德芬的话就是:陷入了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不断地循环一种强烈的感受和经验,产生特定的情绪,喂养内心的猛兽。简单地说,就像是一种没有解开的心结。在如此的重复中,自己“失恋”和“爱情不可及”的信念,日益强烈。

最后,联想到教授的身份,我想起曾经有朋友告诉我,如果想做心理咨询师,多一点经历也是必要的。在小说中,艾教授正是在咨询经验和饱满的情绪体验中,为来访者做咨询,同时在咨询中为自己疗伤。大概有人是会佩服他的。但是抛开职业,作为一个个体,一个深陷爱情而不能自拔的人,这又是极其危险和富有艺术的“技术活”呢!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