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牵手”苏东坡
作者:张光武  发布日期:2016-06-01 08:10:30  浏览次数:2464
分享到:

  (图/张光武)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了,想女儿了。虽然按照习惯,高中生不过儿童节,但还是想她。打开电脑的文件夹,看见女儿几年前写的一篇有关苏东坡的散文,想起了我们“牵手”苏老先生的小故事。

记得女儿上小学五年级时,迷上了读书,特别是喜欢读历史和文学书籍。一天她问我:“爸爸,你知道苏东坡吗?”

“知道”。我说。

“你知道他写的诗词吗?”她问。

“知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还卷起了千堆雪”,我随口说道,没在意。

“不对,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没‵还′字,没‵了′字”。她说。

坏了,今天碰上冤家了。我心中暗想。

女儿说:“你能背下来吗?”

我支吾了。没把握全对。

女儿得意的说:“不但这首念奴娇,我还能背出苏东坡20多首诗词呢,不信我背给你听”。

“我信,我信,您歇会(儿)吧”。我笑着说。

“没文化真可怕”。她冲我做了个鬼脸,不理我了。

说我没文化!

好几天了,我气都不顺。

她上学去了,我准备好文房四宝,凭借着“童子功”,我认认真真地抄录起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典型的欧阳询。用印后放在她的床上。

周五放学回家,我不动声色,斜眼观之。她展开我的书法作品,看了一会,叠好,对我说:“老爸,你还会写字啊”。

“没有你那会,我就会写了”。我得意回答。

“哦,挺好的”。她不说话了。

大约两周后,女儿递给我她的作文本。打开,我读到了她写的一篇有关苏东坡的散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我喜欢的话,苏轼是我喜欢的词人,喜欢他“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喜欢他“水光潋滟晴方好”的多情,喜欢他“亲射虎,看孙郎”的轻狂,喜欢他“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洒脱,喜欢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惆怅。

曾经有人问我,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我说,苏轼是宋朝的李白。他和李白一样把蹉跎和惘然酿成酒,喝了一杯又一杯,一样把无奈和嗟叹凝成了山水,走过一处又一处。他们都把酒意化为笔间的半寸墨,挥毫写下的是流传千古的绝美诗词。

在一首“风华录”的歌里有一句歌词“烟消富贵墨长留”。这句歌词写的是李白,我觉得放在苏轼这里同样合适。千年过后,巍巍的皇城都布满杂草,等无字碑上刻满后人的评价,等被血洗的山洞雕刻成佛像,盛名虚名谁还会在意呢?

在黄州的苏东坡,被岁月洗去了年少的锋芒,被政治斗争抽空了雄心壮志。他寄情于山水,徜徉于文字。有人说他豁达,有人说他乐观,有人说他凄苦,有人说他沉沦。我说,他寂寞。在“在弈剑听雨阁”这首歌里,词作者写了一句“几人把寂寞做洒脱”,我觉得刚好应了李白和苏轼的文学作品。苏轼笑自己“早生华发“,何不是无奈。壮志未酬人欲老,宏图难展鬓先白,可怜一腔热血敌不过经世无常,可笑雁门归客妄想平步青云,可叹辗转一世难以归耕桑梓,可惜一生只为上得金殿,留下的确实墨香。

我想,晚年的苏东坡应是着一袭青衫,孑然一身地站在繁华尽头。相见欢,泪满衫,不思量,自难忘,欢乐让我们学会悲伤。为什么留下那么多痴狂,如果每个人都是这样,谁可以不诉离殇?

天意无情不想问,天地茫茫不相亲。渺小的只有我们。此后,终日孤影对孤身,夜来孤裘对孤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读着她的文章,说实话,我有点不适应。一个小女孩,不写花草,不写猫狗,偏偏喜欢写老夫子,而且文章中似乎带有一丝大漠沧桑的感觉。

难道与读梁羽生、金庸的新武侠小说有关?她小时候,我们向她推荐过《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萍踪侠影》等书。我们认为,无论这些小说的文学和艺术价值如何,都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的侧面,必须了解,不可或缺。

难道与内蒙额济纳之行有关?一次,我和同事策划去内蒙额济纳旗拍胡杨树,我决定带她前往。夫人说,女儿太小,来回开车近四千公里,太辛苦,不安全。我认为,孩子应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要看小桥流水,花红草绿,还要知道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于是,我们带着她驾车奔驰在渺无人烟的戈壁公路上,希望她知道,中国有旷野,有沧桑,有婀娜的鲜花,还有千年不倒的胡杨。世界不是北京,北京更不代表世界。

让孩子读书、写作,家长要做好榜样。不能想象,家长整天无所事事,却要求孩子认真读书,潜心写作。可能吗?

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家庭学习氛围,我一直坚持读书、写作,十几年来,集腋成裘,也写了十几本科普读物,二百万字以上。我希望,有一天孩子在看家长时,应该看到一个“相对”勤奋、努力和有文化的家长;孩子长大了,如果有一天思考生活,觉得应该像爸爸妈妈那样认真的生活和工作。

“牵手”苏东坡,就是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熏导、感染孩子,从小形成健全的人格特征,做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社会人。

我一直以为,当好父母,先管好自己。要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把对孩子的爱用在“刀刃上”。

我的结论是: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而要把孩子的理想实现在自己身上。

说明:我只是一个普通医生,无论自己的事业,还是教育孩子,远不能说成功。孩子的人生征程刚“出发”,现在做任何结论都为时尚早。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才会有成效。  

仅以此文献给望子成龙的家长们。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