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遥寄晚年独居的父亲
作者:刘彬  发布日期:2017-02-13 19:28:29  浏览次数:2072
分享到:

写完《写给在离别中成长的儿子》,送别儿子上大学的时候,突然又很想写写父亲。

其实,早在半年前就写下一个“父与子”的题目,想把我与父亲、儿子与我,两代父子放在一起写篇文章,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切入点,没有引起必须完成的写作冲动,一搁就成了半年多的一纸空文。

我在《写给在离别中成长起来的儿子》中,写到“当孩子长大,独立远行,开始依恋的是渐渐老去的父母,因为孩子的独立给自己留下的是深深的孤独”。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伴随着孩子的独立,作为父母自己也需要第二次独立”。这样的感受,既是自己对将要面临新的独立生活的自我判断,实际更是从我父亲的晚年独居生活设身处地而来。于是又很自然想到在远方独居的父亲。

我从精神上离开父母开始独立,大约也是十八岁上了大学以后,但因为大学就在上海,每周末可以回家一次,生活上还是紧紧地依赖于家庭。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独立要到大学毕业工作以后,那年我二十二岁。

换句话说,从二十二岁起,父亲开始渐渐失去了我。三十岁,我婚后独立成家,生活、经济都开始完全独立,父亲也就几乎完面失去了我。在我婚后不到三年,常年疾病缠身的母亲又病逝离父亲而去。其时父亲又正值退休年龄,于是父亲一退休就开始了他常年的独居生活。五年前,我辞职移居澳洲,父亲就等于彻底失去了他唯一而且曾经让他多少有一点点骄傲的儿子。

父亲今年八十周岁,退休正好二十年整,独居生活已经整整二十一年。我常常想,对父亲而言,这是一种怎样的漫长而深刻的孤独啊!他是怎样一个人度过这二十一年漫长的孤独生活,又是如何度过这八千多个寂冷而孤独的漫漫长夜的呢?但是每次见到父亲,他还是那样乐观、豁达;每次隔空通话,他总是反过来对远在异国的我万般叮咛牵挂。每每此时,我才意识到晚年的父亲生活是怎样的寂寞,怎样的不易,又是怎样的坚韧!

作为父亲的我,昨天已经送走了独立远行的儿子,今天起也要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再次开始独立的生活。于是眼前一次次浮现出晚年独居的父亲的模样!

父亲退休前,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

闵行中学毕业后,父亲考入当时省立松江师范学校(当时松江隶属于浙江省)。因为家贫,需要尽早工作,入学后选择就读一年制“速师”。一年后,十八岁不到就分配到浦东的乡村小学工作。之后,风风雨雨,南征北战,转辗附近多个乡镇,走遍本乡大半村校,在学校度过了四十二个春秋。

如果用现代流行的话说“工作是美丽的”。但父亲从工作到退休的四十二个春秋,却因为家、国的命运,大半都并不“美丽”,留下更多的却是“苦难的回忆”。国之命运,不用我多说,父亲这代人的工作生活大半生是在无数个“革命”和无休无止的“运动”中度过的。对于家庭,虽然都带着时代的烙印,但每个家庭毕竟有着不同的境遇和命运。父亲自幼家贫如洗,祖母也是祖父从“育婴堂”里赎“娶”回来的。倒是我母亲出身在江南小镇上的小康之家,但是不幸十四岁就患上莫名的眼疾,双目几近失明。按当时的医疗条件和水平难以治愈,转辗多方治疗,视力也只能恢复到1500度左右。女大当嫁,又时值三年自然灾害,为长远生计,严重近视的母亲下嫁到离小镇十分偏远的西郊农村,与家境贫困的父亲组成家庭,换得一亩三分地可以耕作糊口。

此后,一个文弱的穷书生,一个半盲的弱女子,两个人相依为命,养儿育女,开启了他们的家庭新生活。母亲年近三十,带着高度近视下地学农务农,父亲在校为师,回家即转身为农。村里大家都喊父亲“先生”,实际他只是半个农民。记忆里,父亲只要一回家,大多的时间是头朝泥土背朝天,整天泡在天地里翻地、除草、耕作、施肥。但因为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又处处显着书生务农的笨拙,实际又是个并不称职的农民,因此而比一般身强体壮的农民多了成倍的艰辛和劳苦。直到我大学毕业,我和姐姐都相继有了自己的工作和收入,家境才逐渐好转,压在父亲身上的石头总算滚落下来,辛苦了一生的父亲满是沧桑的脸上也终于多了笑容。

快到父亲退休的时候,我们姐妹三人各自生活都已经走在“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上,父亲的生活早就酒肉不愁。按照常规,风雨飘摇的岁月早已过去,雨后晚霞有时会更加绚烂美好,父亲的幸福晚年也理当充满了希望。但是谁能想到,当父亲退休的时候,母亲又刚去世,迎接他的将是漫长的孤独。

陪伴父亲晚年最多的,是书报与书场、乡亲与麻将、狗与酒。

父亲虽然学历不算高,但毕竟读书识字,身为教师,而且写得一手很漂亮而流畅的字,对句法文法的理解也是属于他的年代里在农村小学教师中并不多见。我从读大学时就爱买书,学生时代到工作初期的大量图书都堆放在父亲那里,后来移居澳洲,父亲屋内的一个闲置的小卧室就成了堆放我所有图书的小仓库。因此退休独居在的父亲,闲来就会随手拿出一本来漫无目的翻看阅读。走进父亲独居的小屋,桌上、厕上、床头,到处都是各类杂乱的书报。乍一看,这情形倒是与一个“书生”的晚年颇为切合。只是这些书报内容并无规律可循,可能只是信手拿来随便翻翻,上面又大多都蒙着一层薄薄的烟灰。不用说,一支烟、一杯茶、一张报、一本书,成为晚年独居的父亲打发时间、驱散孤独的一种方式。

与父亲晚年相伴的“书”的另一种形式,就是老年人喜闻乐见的传统“有声读物”------评弹和评书。父亲爱听书,书场也就成了晚年的父亲最熟悉、最常光顾的公共场所。闵行、吴泾、颛桥,凡附近乡镇传统书场,没有一处父亲不曾踏足。今天唱什么戏,明天说什么故事,一切他都如数家珍。只要有好戏好书或与老友相约,任凭刮风下雨,不管需要转几次公交,都不能阻挡父亲听书的热情。与纸质书报相比,听书显然对像父亲这样的退休老人更具吸引力。一来,父亲本身是个坐不住了人,一个人封闭在家久坐毕竟无聊,听书之名可以经常出门走动走动,来回之间半天时间也就很快打发了;二来,评弹和评书都是有声的说唱艺术,绘声绘色,逼真生动,很多老人没有多少文化,因为多年书场的熏陶,对不少诸如:小说人物、宫廷野史、爱情故事,都能说出个大概;三来,书场是个公共场所,前来听书的老人来自附近四方乡镇,大家不管相识与否,聚在一起聊天喝茶,海阔天空,指点江山,听书里人物故事,评当下社会人生,比起一个人在家闲翻书报自然多了不少乐趣。于是,听书也就成了晚年父亲常态化的一种生活方式。

书报只是随便翻翻,用来打发零碎时间;书场也不是每天都开,更不是常年都有好戏可听。除去读书、听书,陪伴父亲的还有乡亲老友和麻将。
    父亲居住的小区,是农村动迁后集中移居的农民社区。所以区内街坊邻里十有八九多是熟人,还有不少退休教师、几十年的老同学、老同事,或住同一小区,或住临近街坊,互访走动十分便捷。退休之后,不管原来身份各异、地位不同,现在都成了平等的退休老人,反倒拉近了各自的距离。有些过去不常交流往来的老同学、老同事,有事没事都会互相走动,消解寂寞。五、六十年前闵行中学的同学,如今都已是髦耋老人,居然也一年数次,或结伴郊游,或酒饭小聚,从退休至今坚持了近二十年。想来,人总是越到晚年越开始珍惜过往、珍视旧情。毕竟人生只有一遭。

因为父亲独居,没有晚辈同住打扰,父亲的简陋小屋也成了不少上了年纪的邻里乡亲和退休教师的小小俱乐部。隔三差五就会有几个老友相约到父亲家中相聚。喝喝茶,聊聊天,“修筑长城”,“砌砖”搓麻将。既打发了时间,又免受了老年活动室的嘈杂和喧嚣,“砌墙、搬砖”之间,一抬头一整天也就很快翻了过去,不亦乐乎。

来到澳洲后,我发现澳洲老人要到七十才能退休。即便退休下来,还有不少老人热衷公益做着“志愿者”。相比国内老人多在麻将桌上度过晚年,反差实在不小。但仔细想来,国情大不一样,像父亲这样的老人们,青壮年时期大多一生没有过太多闲暇和享受,晚年能够像孩子一样忘情于游戏之中,不添社会麻烦,不给儿女增忧,而能自得其乐,实在无可厚非,更是儿女之幸。    
    为了消解孤独和寂寞,退休独居后的父亲,还相继领养了两条被遗弃的流浪狗。有了两条狗,父亲的生活空间里就多了一些生气,独居的父亲生活中也就仿佛多了两个伙伴。但我们常常嫌两条狗弄脏了环境,既容易传染疾病,又觉得一个孤寡老人与两条草狗相伴也不够安全,多次建议父亲设法再把小狗流放到远处街头或者交与居委会处理,父亲就是不肯。一日三餐,对两条小狗犹如照顾孩子一般,时常还要搂搂抱抱。

父亲退休独居之后,真正做到每日相伴,不离不弃的是酒!说来你一定不信,父亲一天要喝四餐酒,数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之于酒的品类全不讲究,也不计廉贵优劣,多以黄酒、白酒为主,夏日也常喝啤酒,以红酒为最少,因为他喝红酒啤酒觉得太过寡淡、没有酒味。记得有一年夏天喝啤酒,一日四餐,每餐一瓶,每天消灭四瓶,一个人两个月足足喝了二十多箱啤酒!

父亲年轻的时候,家里常常没有钱来买酒,过年过节能喝上几杯廉价的家乡土烧酒“七宝大曲”就是莫大的享受。平时大多时间只能喝点用来做菜的加饭料酒来解馋。只有在村里那家逢到红白喜事,才能有机会多喝几杯,甚至尽兴豪饮,一醉方休。父亲因此确实也常有喝醉的时候。等我工作之后,家境日益好转,父亲还是舍不得花钱买酒来喝,往往只是兴致好的时候,才在晚餐时斟上一杯小酒,也没有人陪喝,所以基本上一杯为限,绝不过量。

退休独居之后,最初几年,开始每晚一餐,一次三两,一瓶白酒三天才能喝干。麻将结束,人去楼空;听书归来,又常常是孤身一人。父亲坐下吃饭就慢慢开始习惯性地给自己倒上一杯酒,仿佛一举起酒杯,对面就恍恍惚惚的多了一个陪伴的身影,多了一个可以说话的对象,这样便可以借酒在似醉非醉中消解无尽的孤独和寂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喝酒的频率和酒量开始渐渐多起来。从最初晚上一餐,到早晚两餐,再到一日三餐,一直到如今睡前还要加喝一餐,就成了一日四餐!用他自己的话说,“喝完酒睡,才能睡得香”。若以喝酒的进步和成就论,晚年的父亲堪称一绝。从年轻时爱喝酒而喝不起酒,到如今简直喝成了同龄老人中的“酒中仙”!
 
    最初,我对父亲喝酒很不以为然,简直觉得父亲真是有点醉生梦死一般。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却越来越体会父亲的晚年,随酒喝下的其实是多少的孤独和寂寞!现在每每念及年迈的父亲,我首先最容易想到的总是“父亲,您还能喝酒吗?”;每每接到父亲的电话,也总是问:“爸,您还能喝酒吗?”。只要得到正面的答复,一日四餐照常能喝酒,我就倍感欣慰。自己虽然不爱喝酒,但几十年一路走来,交往应酬当中也喝过不少酒,却很少陪伴过晚年的父亲痛痛快快地喝上一杯,不知何时能够陪父亲举杯痛饮,父子相醉一场!

父亲常跟我说:“我老了,你妈走得早,我帮不了你带孩子,但是我身体好,也不添你麻烦,又不需要你照顾,这就是你的福!”是啊,我曾用全部的身心扑在工作上,我曾无微不至地用以关怀儿子,可何曾用心照顾过您呢?!父与子,想来为人父者,大多就是这样一代代默默地传承着爱;而为人子者,总要走到自己孤独寂寞的晚年才会体会父亲那份沉甸甸的爱!

晚年的父亲,独居而寂寞,但有书、有友、有酒,还有两个女儿——我的姐妹周末常去看望照料,经济独立,生活无忧,也算是一种幸福了。

如今的我,比起父亲退休开始独居又早了八九年,而且只身旅居海外,澳洲没有书场,我也不爱酒不养狗,只有好友三两个,但毕竟不如生活在熟悉的故乡,到处都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又可以随时呼朋唤友。等待着我的晚年又将是一份怎样的孤独和寂寞呢?

还好,父亲是我的榜样!一个人,也要好好活,活出晚年的精彩!

爸爸,儿在远方祝您健康!(2017/2/13)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