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你从哪里来?(二十一)外婆严惠君出嫁
作者:尹怡红  发布日期:2017-02-27 22:01:40  浏览次数:2526
分享到:

外婆的照片和生辰八字送到李家后,按规矩要在李家堂屋供桌上、先人牌位面前放几天(外婆告诉过我准确的天数,让我给忘了),在这段日子里,只要家中没有走水(失火)失窃;家人没有伤痛病恙;碗匙没有碎断破损,就算是通过了祖宗这一关。

然后就是“看人”。未来婆婆亲自到访,长嫂为母,我大舅婆婆代替曾祖母的角色出面接待。

webwxgetmsgimg (11).jpeg通常的规矩是待嫁女要露一下面行礼请安(古剧女子请安的动作是兰花秀拳扣于腰侧行万福礼,我上学时排演花灯戏也学过那样的动作。但我清清楚楚记得外婆说她当时羞答答地出来“丢了个肘子”)。“丢肘子科”, 乃行礼动作之戏称,大致是单脚迈半步膝盖微微弯曲一下,一条胳膊略向前方轻挥一下,那么一个动作,电影里清宫女子酥指夹绣绢,微微朝前支楞一下,差不多就是那样的动作。当然没有清代男人接受上级任务时“喳”的动作做得夸张。

清代相去不远,留有遗风不足为奇。总之,姑娘出来请安的时候,未来婆婆会把见面礼送给未来儿媳,礼物一般是手镯和耳坠,而且要亲自为她戴上。这一过场是为了方便婆婆近距离“检验”未来儿媳,带手镯时可以顺便看一看掌型指相,是否乖巧伶俐大致是有所反映的;带耳坠时可以顺便看一看耳态耳孔,体质强弱有无固疾或许能显示三分。据说要是有狐臭,耳屎就是稀的,等等。“看人”是正式下聘之前的一个关键仪式,如果不合意还有回旋余地。“看人”的见面礼一般是细工“烧料”(人工制品),好看但不太值钱,等到正式下聘才会有真货色的首饰(最终是会戴回夫家去的)。

父母双故,长兄为父,因而相看未来女婿就简化成为我大舅爷爷和李家二少爷约见,更演绎为两位趣味相投的新朋友会谈,不在话下。

外婆的嫁妆陪奁早就由我曾祖母精心备下,装首饰细软的匣子虽锁在闺房抽屉里,但钥匙却交在我大舅婆婆手中,外婆说这是为了显示老辈子对下一代当家人的器重与信任。大件的如雕花立柜、齐胸联二、矮连二、精工雕刻喜鹊葡萄宽背四椅,套八杌凳、樟木衣被箱,文房四宝台、几、架、屏风,等等;官窑工笔细瓷对瓶摆设,字画插筒,糖果杂物套坛套罐等,大致以花好月圆、莺歌燕舞、牡丹芍药、松竹梅兰、春夏秋冬、八仙过海、十二生肖、二十四孝等创意精绘;还有香檀木嵌银酒具套件,明清香炉古玩、刺绣珍品等等;衣被类如貂皮男大衣、狐皮女大衣、什色锦绣被面、软缎、贡缎,等等……也早就存放在外婆的闺房里了。

后又依照时兴添置了楠木帐框藤绷西洋大床、西洋波纹边楠木写字台、蒙古毛毯、新棉和丝棉被胎、洋纱帐幔以及一批四季适时衣裳,其中包括新姑爷的太阳尼西服、大衣和西洋按扣隐沿儿尼帽,及各色布匹,等等…………我在外公、外婆身边亲历红卫兵抄家才四岁多,对更多器物记忆有限,无从细考…………以上大致从我儿时见过、后来外婆讲过的旧物着笔,不一定全是严家陪奁,肯定有的是李家旧器物或婚后添置器物。

webwxgetmsgimg (12).jpeg

过门、拜堂等婚礼场面应该是重头戏,但我记忆里恰恰这部分一片空白,搜肠刮肚也想不起外婆讲过什么细节,不能杜撰。

当时成都有哭嫁习俗,一边哭还要一边唱。1997年冬,我专门用采访机录制过晚年外婆即兴唱诵她们年轻时代成都流行的哭嫁唱词。磁带现在就在我手边,却因磁粉退化,机速不匹配等原因,怎么也听不清……什么“女儿泪涟涟……”,“娘亲……”“红烛花轿……”“……”音韵有念经的感觉,还带点儿地方剧唱到悲处的拖腔……

记得外婆说,出嫁那一天自黎明起,她一边梳妆,一边呜咽,本能地把对已故爹娘的思念之情、对兄嫂和弟弟的惜别之情,对夫家一无所知的惧怕之情,对前路的茫然和不安……..林林总总,汇成一场痛哭爽哭,直到上轿时演绎为声泪俱下的高潮……..哭嫁唱词一说根本早就抛到了九霄云外。

记得外婆说,下轿时红盖头挡住了她的视线,她所能做的只有手牵大红绸带,寸步不离地跟着红绸结子另一端那个陌生男人的脚步。那人走得很慢,在接近门槛时,还停下脚步来等她,并在她跨门槛时轻轻说了声“把细点儿(小心点)”。在那柔和的声波传来的同时,我外婆从头帕下面看见那人周周正正的双脚和斯斯文文的步态,她一颗悬着的心这才落下大半。

那人就是我外公李瑞峰,比我外婆严惠君小三岁。

(很遗憾,没有外公外婆成婚时的照片。这一叶旧缎子是我从外婆破旧的海绵老坐垫上剪下来夹在书本里的;还有外婆垂暮之年送我做念想的一支玉簪子和一枚玛瑙帽徽,不知它们当年是否曾是陪奁里的小小一分子)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