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今天,我们怎么读鲁迅与胡适
作者:严锋  发布日期:2017-05-21 21:17:46  浏览次数:3609
分享到:

Screenshot_2017-05-21-21-18-03-1.png我个人对鲁迅和胡适的看法:一句话,这是中国百年以来我最佩服的两位知识分子。

鲁迅最厉害的地方,是把人生的真相撕破给人看,撕到深处人孤独。鲁迅评价《红楼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其实也是他自我的写照。从最遥远的历史,到最凡俗的尘世,照见最彻骨的虚无 。因虚无而阴冷,因深刻晦涩,既晦涩而又犀利,让人不明觉厉。正如他《墓碣文》中的一段我非常 喜欢的文字: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  

鲁迅在艺术上也是很牛逼的,冷峻简约内敛,在一些小说和散文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余华、莫言、王朔、苏童等著名的中国作家都表达过《孔乙己》是他们的最爱。《故事新编》是那个年代幽默的巅峰,大话西游和网络恶搞的老祖宗。鲁迅对微博最有意义的一句话:恐吓与辱骂不是战斗。

但是,在鲁迅刻骨的锐利和阴冷后面,还有一颗火热的心,一颗悲悯的心。用今天一个大俗的词,就 是情怀。今天学鲁迅的人不少,但都是得其皮毛。比如李敖文笔,口才,知识都是极好的。但他缺少 一颗悲悯的心。就是这个差别,使他徒有狂傲,永远也达不到鲁迅的境界。

还有一些人片面地继承了鲁迅尖刻伤人的话语风格。这是对伟大的鲁迅遗产最不好的继承方式,并进 一步强化。这种毒舌风格很有传染性,一些很优秀的人,开口即伤人。这对建设理性平和交流的话语环境是不利的。有话好好说。鲁迅有一句话把中国人害惨了:“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于是,我们就在猜疑的地狱相互撕咬,难以超度。

我这些年都一直在重读鲁迅,用今天的眼光,他的伟大依然毫无疑问,其眼光与风骨今天没有一个人 能与之比肩。但是,他偏狭而缺少宽容的缺点在今天也看得更明显。历史证明,他骂的许多人,从徐懋庸到梁实秋,要么打错了,要么打得毫无意义。一个绝世天才,把精力放在吵架上,可惜了。

再来看胡适,在各方面都像是鲁迅的反面,但他们其实是一张纸的两面,终身以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方式相呼应的战友。鲁迅对胡适有冷嘲热讽,但胡适从无回应,更无恶语。相反,无论是鲁迅生前身后 ,胡适对他推崇尊重,颇多维护。最有名的就是当苏雪林在鲁死后恶毒攻击时,为鲁迅洗刷辩白。晚年胡适将鲁迅引为同道,称鲁迅是“我们的人”。 鲁迅去世后,许广平曾因出版《鲁迅全集》致信求助于胡适,可见其信任。胡适倒是当着众人的面批评过蒋介石。参见李敖《鲁迅与胡适比较》(点左下角“阅读原文”可看)。

鲁迅与胡适都有很小资的一面,又都有心事浩茫连广宇的家国情怀。胡适曾因“问题与主义”与李大钊进行过论争,在《胡适文存》第四卷的扉页上写道:这一卷献给李大钊等四位先生……胡适先生最了不起的是他以平凡温和亲切宽容以及建设性的积极态度展现出的伟大。

鲁迅与胡适都是对中西文化有透彻理解的人。其实,一个真正的中华民族主义者,完全可以同时非常 欣赏西方文化。胡适和鲁迅就都是这样的人。胡适说:“我在美国演说中国文化,也只提我们的长处 ,如今我在中国演说美国文化,也只注重他们的长处。”

从小到大,粉过,黑过。一个深切的体会是,粉转黑容易,黑转粉极难。粉转黑的例子太多不举了, 黑转粉的,我只有两位:一是孔子,二是胡适。 我少年时因被宣传而仇恨胡适,青年时因狂妄而鄙视胡适。步入中年,越来越体会到胡适的可爱与珍贵,和对中国的建设性意义。他提倡的宽容、建设、 理性与科学,过去是,现在依然是中国最稀缺的精神资源。 胡适确实代表了中国传统和现代中最好的元素的结合。  

今天有人用胡适拿蒋介石秘密经费的话题说事。首先这是个疑案,并无明确证据。评价人物,不能脱 离具体历史环境。胡适长期替国民党做官,就是领点津贴又算多大瑕疵?他拿国民党的钱,替国民党 办事,但并非一味阿谀拍马,歌功颂德,有距离有批评,有分寸有风度,在那样的环境,那样的年代 ,一个知识分子面对威权政府,做到这样已经不错了。  

如果说鲁迅最大的优点是深刻、犀利、颠覆,那胡适最大的优点就是包容、理性、建设。鲁迅是酷, 胡适是暖。这两者我们都需要。胡适说: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今天可以变成:少扣点帽子, 多摆些事实。 《胡适自传》里说:“只有实践证明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话是否似曾相闻? 思想、观点、结论不是第一位的,更首要的是思维方法、观点的逻辑、产生结论的途径。人有惰性, 把现成的观点拿来是最容易的,要去收集材料和论证就要累得多,更困难的是知道科学的论证方法。 还是胡适的那句老话,我们缺少实证的精神。我们缺的不是真理,而是方法;不是内容,而是形式 。

再谈谈读什么,怎么读。  

读什么,怎么读,对不同人应该是不同的。我们大学的文史哲专业,对学生第一要求的是读原典,也 就是原著。但这并不一定适合非专业人士,更不一定适合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人。要知道,我们复旦对 原典课格外重视,配置的都是最强的老师,所以学生是在专业辅导下的精读,这种条件非专业人士很 难具备,所以不能机械模仿。开卷有益,这句话我是不赞成的。 读书一定要有目的,有重点,有辅导 。这个辅导不一定是指有老师,而是指有好的辅导读物。  

对于胡适来说,文笔真的不是他的强项,(这也是很多人不喜欢他的原因),他的一些诗能把你看吐 。他的许多文章,其实只有文学史和思想史的意义,完全不合今天人的口味。对于这样的情况,我建 议可以先从优秀的传记类和谈话类读物开始。这里我推荐一部当年完全改变我对胡适印象的书《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这是胡颂平记录的。他是胡适秘书,在胡适晚年与其朝夕相处,记录言行,点 点滴滴,平实活泼。胡适随口谈起各种典故,字词来历,都是信手拈来,趣味盎然。这些文字,以及 文字背后的人物性情,真实功力,没有人能编造出来。  

在这基础上,可以看唐德刚的《胡适口述自传》,太好玩了。但我对唐德刚这个人的客观度有保留, 所以,这就是个入门的梯子。在基础之上,你对胡适的生平、业绩、所处历史环境、面对的问题有了 感性的了解,再读他的一些作品,感觉、理解和兴趣就会完全不一样。比如就可以读《胡适文存》, 对理解新文学史非常有意义,当然也不必都读。如果你对红楼梦有兴趣,还可以读他的红楼梦考证。 当然我个人对胡适对红楼梦文学价值的贬低是很不赞成的。  

再说鲁迅,情况又不一样。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从小看着鲁迅原著长大的,但我们真的就因此理解鲁 迅了吗?中学的课本有一个选择的问题,还有斩头去尾的问题,还有老师讲解水平的问题。结果, 很多人因小时候被迫以不正确的姿势读了鲁迅反而对鲁迅产生了反感。就像我前一个问答说的很多中国 孩子因为学琴的姿势不对,反而对钢琴产生了终生的反感。  

所以我们要寻找一些更为感性而又权威的起点。读鲁迅也可以从鲁迅的传记,以及别人记录的对鲁迅 的印象开始。我这里首先要推荐的是王晓明的《鲁迅传》,这不是一部普通的传记,是一部深入鲁迅内心的传记,鲁迅的心灵史。读完以后你会知道鲁迅的痛苦、矛盾、彷徨、纠结……那么鲁迅就离 你近一些了。然后可以读鲁迅博物馆编的三卷本《鲁迅回忆录》。  

然后可以读一些鲁迅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分析的著作。王富仁《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是当年在大学里引导我重新发现鲁迅的里程碑,里面对鲁迅小说的分析细致入微,令人叹为观止。王富仁的博士论文《呐喊彷徨综论》也是我极佩服的,那时的博士……  

《野草》很晦涩,没有辅导根本看不懂,也一定要看名家的分析解读。推荐王瑶、李何林的《中国现代文学及〈野草〉〈故事新编〉的争鸣》,但这本书很难搞到,那就看孙玉石的《野草研究》也行。  

读鲁迅怎么能不看钱理群的书呢?每一本,每一篇都好。也可以先看他的《鲁迅作品十五讲》。

鲁迅研究还有一个宝库,那就是日本学者的研究。我1998年去东京大学任教,在那里近距离接触到丸山升、伊藤虎丸、丸尾常喜、木山英雄等先生,深感日本人对鲁迅的无比崇敬与不一样的深刻理解。 推荐木山英雄《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丸尾常喜《人鬼纠缠的世界》、竹内好《鲁迅》。这些读完 ,你会对鲁迅有全新的理解,也会对日本人有全新的理解,因为这些日本人,就是通过鲁迅,对他们自己获得了全新的理解。




评论专区

jinsheng2017-05-22发表
呵呵,“可惜了”的鲁迅的伟大。还是胡适的称鲁迅为“我们的人”,其深刻的历史认知与真诚的人文情怀,至今没有任何研究鲁迅的人可与之比肩。 鲁迅那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却正有着鲁迅最火热最悲悯的家国情怀。 如今,这句话尤其让中国人惊醒。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