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蛇语:2009年卷(七)
作者:何均  发布日期:2017-08-11 12:14:27  浏览次数:2159
分享到:

285

世上的路有很多条,但只有一条路适合你的。有的人很快找到,就走向成功;有的人花了很多时间才找到,只是今生终算没有白来;还有的人花了一生的时间都没找到,带着遗憾离开;当然,还有的人根本就没有找,随遇而安,得过且过,无所谓得,也无所谓失,说走也就走了,而此类人是生活的大多数。我们的庸常也就可想而知了。

286

冲动是魔鬼,很有道理。冲动时,理智被魔鬼控制,人往往容易干出傻事——使事态扩大化,或使矛盾尖锐化——最终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怎样才能驱逐冲动这魔鬼呢?首先,遇事时,要告诫自己:“冷静,冷静,再冷静!”然后,在冷静中思考对策——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时解决不了,不要紧,宁可搁置,冷处理,也不强行去做。人生就是在解决问题中度过的,而智慧也是在解决问题中增长的。

287

世界几大古文明,华夏文明是硕果仅存,绵延几千年而不断绝,很了不起,而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等都被历史的风云淹没了,或者是残花败柳了。余秋雨先生总结这些文明败落的原因:一是远征和失序,二是迷昧和保守。这的确值得深思。华夏文明要发扬光大,还必须走开放之路,包容之路,内化之路,创新之路。新事物的引进,可能会照出我们自身最丑陋的一面,没关系,改正就是了,没必要护短,因为新事物会催化自己的创造。今天的华夏子孙应该有这样的度量和胸襟,像海纳百川,为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

288

人死如灯灭,是说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也没有知觉了,自然也没有鬼神了。这是肯定的。但我们注重一个人的生与死,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因为一个人的降生,意味着继往开来;一个人的死亡,意味着新陈代谢,所以生要庆贺,死要举行安葬仪式。这安葬仪式,一方面告慰亡灵,另一方面警醒生者——要好好活下去,完成死者未竟的事业。人生的过程充满着艰辛、汗水、智慧、欢乐、痛苦……。对每一个死者,生者都要心怀敬意与尊重,不管他生前是好是坏,毕竟他已走完了一生,一切恩怨爱恨都结束了,更何况每一个人都要这样走过来呢?

289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表现“中”的思想,实际上不求上进,老跟在别人后边亦步亦趋,没有创造,满足现状,容易形成僵滞的死水状态。“中”的思想适合修身养性,不能过,也不能不及,神定气闲。而中国人因为“中”的思想,往往表现就内敛、谦虚、和光,不喜张扬、外露、浮躁。

290

金钱在人们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有时连真善美都要让位给它。金钱正腐蚀着人的灵魂。为了它,夫妻分手,朋友反目,手足相残,正如俗语所说“认钱不认人”。这是为人的悲哀。钱多了,就不是自己了,就滋生更多的欲望,人的痛苦也就加剧了。其实,在生活中,钱够用就行。我们应当做金钱的主人,不应当做金钱的奴隶,活着多做些有益于人的事。

291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这就决定了华夏民族不可能扩张,只能守成而热爱和平。先说西高的地势。西部青藏高原,世界屋脊,西北茫茫沙漠,气候恶劣,这对古代冷兵器时代的中国军队要西征并非易事,而在汉代出现过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军事联络失败,客观上起到开辟陆上“丝绸之路”的作用。然而,在军事上真正意义的远征是昙花一现的元朝军队,他们在亚欧大陆纵横驰骋过,虽也建立过这样或那样的国家,但并没有隶属华夏或纳入华夏的版图,其他如汉武帝、清康熙帝虽出征北边的少数民族,也仅是以进攻来防御,最初不得已还搞“和亲”,求得暂时的安宁。而最为人称道的万里长城,也仅是用来防御,并非进攻。再说东低的地势。东部少高山,多平原,四季分明,适宜农作物生长。虽然东部南部濒临海洋,但中国的航海业并不发达,相反,还非常落后,不像资源匮乏的岛国——英国很早就取得海上霸权,不断向外扩张。而中国地大物博,又是农耕文明,只要勤劳就不愁吃穿,而中国人又安土重迁,不愿离开故土,没有向外发展的野心。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并非用于航海,而用于看风水;发明了火药,并非用于枪炮,而用于烟花。即使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也仅是宣扬明王朝的天威,顺便做点贸易,从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但像郑和下西洋走出去的事也是昙花一现,后来的统治者取消了海政司。从此,中国向外敞开的国门紧紧关闭了,两耳不闻天下事,做起泱泱帝国的美梦——东方这头雄狮沉沉地睡了。到了1840年,西洋人用中国发明的指南针航海到了清帝国的南大门广州,用中国发明的火药制造的枪炮打开了紧锁的国门——鸦片战争爆发了,列强进来了,清帝国的梦也炸醒了,才发现长矛大刀抵不住火枪大炮,自己落后了,落后了自然就挨打。中国半封闭的地势,虽有敞开的大海,但大海的风浪早已阻止了没有航海技术的祖先,等于中国长期处于全封闭的状态,中国人变得保守,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没有信仰,及时行乐,自然就爱和平,反对战争,竟然喊出“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民”的可怜的呼声。

292

华夏民族是一个异质同构的民族。华夏文明以黄河流域为主,然后向南北东西辐射;民族以汉民族为主,融合其他50多个少数民族,相互通婚,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这就是异质同构。因此,华夏文明就形成不排外、内化能力强、雍容平和等特点。中国的历史以汉人统治最多也最长,但这漫长过程中也有许多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最典型莫过于元和清两朝。这些马背上的民族,最初都比较落后,甚至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入主中原后,逐渐汉化,接受汉民族先进的文化,加快了自己民族的进化,同时也为汉民族输入强悍的基因。另外,中国历史最辉煌的朝代,如汉朝和唐朝,也没有拒绝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像波斯、日本等国使者可以做官,表现非常大气。就是二战处于最残酷的八年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也没拒绝无家可归到处逃难的犹太人,关爱他人,但又同仇敌忾,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中国人吃苦耐劳,韧性持久,宗亲渊源深厚,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认祖认宗。这是无形的文化把天下的炎黄子孙紧紧相连。这或许就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是任何外在的武力都摧毁不了的一种强大的精神。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有土生土长的宗教,也有外来宗教。土生土长的儒教道教,是为中国的现世服务的——儒管理现世的秩序,道修身现世的精神,互为补充,而现世的人各取所需。道教发源于中国,已有1700多年历史,而儒教严格说不是宗教,而是一种思想。外来宗教,如佛教传入中国已有2000年历史完全被改造了的佛教,或者说,汉化了的佛教;还有伊斯兰教于公元七世纪传入中国,已有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少数民族信奉;还有天主教从公元七世纪起几度传入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基督教(新教)于公元十九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在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但信奉者不是很多。华夏民族的包容性很强,兼收并蓄,加以改造,为我所用,从而形成博大精深、绵延不绝的华夏文明。

293

“极高明而道中庸”与禅宗的“禅即生活”有相通之处。“道中庸”是具体方法,不能过,亦不能不及。要达到“极高明”就是从日常生活做起,诚心诚意,实实在在。禅宗的顿悟,也是要求从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来修禅悟道。由此可见,大道相通。

294

学术追求严谨、考证。做学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出错在所难免,尤其视野未及或手边资料不足而得出不充分或不正确的结论。但一旦明白或知道后,就要立即订正,不要把错误遗留给后人。当然,有的错误,只有后人去纠正了。这也是学术最常见的现象。

295

心静,神思才清。定能生慧。人的智慧是解决问题中产生的。解决问题时,心不乱,才会想出对策。就是急中生智,也不能乱方寸;要是乱了方寸,就只有“急”,而没有“智”了。

296

儒家注重一个人的修养和担当,明确一个人的价值与意义。《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里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修身是根本。怎样修身呢?内外双修。内就是诚意和正心,不虚伪,不矫饰。外就是格物和致知,研究社会,提高认知能力。修身的目的就是齐家、治国和平天下,要求一个人以天下为己任,做一个有抱负的人。这是一个人未走入歧途前的理想。但很多人发达之后,却忘了初衷——兼济天下,而只知中饱私囊,贪赃枉法,祸害苍生。古今都有如是之人。其实,荀子早就告诫“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怎样才能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错呢?一要博学,广见闻,提升认知水平;二要每天不断反省自己,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对了的要发扬,错了的要改正。一个人能做到这两点,就会成为人人尊敬的君子。应当说,草创时期的儒家思想是有鲜活的生命力,而这些思想并不过时,还深入人心,影响后来人。但发展到宋明时,已经被曲解,完全是为统治者的需要服务,那已是变味的儒家思想了。

297

美国一代歌王迈克尔·杰克逊逝世,享年50岁。他的逝世意味着一个流行歌的黄金时代的终结,也意味着一代人的梦想的终结。这正像美国工业时代的代名词通用汽车(1908——2009),它的破产意味着一个汽车霸主的时代的终结,也意味着美国几代人的梦想的终结。通用是美国人的骄傲,而今不得不宣布破产,这是美国人难以承受又不得不承受的痛苦。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美国辉煌的梦在破灭,美国正在从神坛走向人间。奥巴马总统接手的是一个正在幻灭的美国,部分清醒的美国人正在走向现实,终于明白世界并不完全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世界不是一极的一元的,而是多极的多元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不久的将来,会证明的。

298

有实力才有魅力,不仅适用于个人,而且适用于国家。伟人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再有魅力,如果停滞不前,也就成了明日黄花。所以,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实力是一项综合的指标,需要长期的积淀。如果还没有实力的时候,最好就不要争一时之高下,较一时之短长。比不赢就要服气,要想法追赶,这好比中国的太极推手,讲究绵劲,讲究四两拨千斤,讲究最后的胜利。需要的是持久战的功夫。

299

书,肯定应该读。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是,生活这部大书,才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每个人都需要在生活中历练,摸爬滚打,积累直接的人生经验,而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现实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所独有的,抓住它,就抓住了关键。

300

不要老想着别人记住你,看望你。生活进入常态化,各人就忙各人的事,你慢慢就淡出别人的视野。这时,你不要失落,更不要怨天尤人,因为这才是生活的真实,以前的欢笑、赞美、前呼与后拥都是美丽的肥皂泡。

301

近来频频报道桥梁垮塌事故,但也报道西方承包商的故事。西方承包商在中国修建的房子,满百年还要告知户主房子不能再使用,因为房子使用寿命是一百年,虽然当年的承包商早已过世,但他的子孙还要完成告知任务。这让我想起“5·12”大地震垮塌的房子多是学校,死得最多的是学生。垮塌的桥梁和学校大多是公家出资,修建者大多是承包商,代表公家的官员握有大权——工程发包权。承包商要想竞标,必须贿赂官员。工程竞标到手已花销大笔公关费(贿赂费),又不能做赔本买卖,只有偷工减料,修建豆腐渣工程(昧良心工程)。这里,我们看不到官员和承包商的职业操守,却看到唯利是图和视生命为儿戏的丑恶灵魂。

302

神秘主义是把自己不懂的东西神秘化,故弄玄虚,但神秘的东西肯定存在。我把已知的知识叫做显知识,未知的知识叫做隐知识。显知识只能是隐知识的很少一部分。当然,隐知识有很多神秘的东西我们还不能理解,比如预测生死祸福,这其中的玄机我们还不能认识。而我们认识世界,总是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判断,往往陷入认知的怪圈。以为未知的世界是荒谬的,不可能的,根本不存在的,然而事实恰好相反。

303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所处的时代也是独一无二的,而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人才。因此,每一个人不能说生不逢时,其实正逢其时,是真金就应该闪光,何必怨天尤人呢?每一时代不要说没有人才,因为人才是锻炼出来的,关键要提供舞台,人才就会脱颖而出,要什么样的人才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将是为政者的悲哀和时代的悲哀。

304

关于英雄,三国时魏国有个大学者刘劭在《人物志·英雄》有段妙论:“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而生活中所谓英雄,大多为要么英,要么雄,但非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是智勇双全能成就大事业的人。

305

人活世间,适意而已,非求财求势求名。求财,财再多,心犹不足;求势,势再大,心犹不足;求名,名再响,心犹不足。此乃人之欲牵制而受制人之欲不能自拔。欲适意,任自然,通万物,进入精神自由王国,不为外物所役。

306

佛家语:“人都具足一切。”此言不虚。人降生世界都是一样,随着成长,为什么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呢?除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外(如先天弱智痴呆),大多因为后天努力的程度不同,没有把各自的潜能激发出发,或激发的多点,或激发的少点。勤苦精进的人,一般比懒惰不上进的人处境要好些。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步到位的,是由无数的机缘促成的,如听了某人的一次谈话,或读了某本好书,或遇到某件事,都可能使自己的精神得到一次飞跃。飞跃一次就上升一个境界。而使精神境界提升的触媒,在某种程度讲就是缘分,有的人很早就得到,有的人很晚才得到。所以,人也就千差万别。

307

人都是百代之过客,随着形体的消亡而消亡。最初还活在亲朋好友的记忆中,随着亲朋好友的逝去,这个生命便彻底逝去,对子孙后代来说不过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模糊的符号而已。人类历史长河中也有不死之人。或建功立业,或为社会做巨大贡献,或著书立说……他们的事迹与精神流传下来,供后人瞻仰与学习。此等人物不枉来人世走一遭。

308

混世之法多种多样:或碌碌无为,或欺世盗名,或斗鸡走狗,或男盗女娼,或行尸走肉……。但也有时不我待的人,这注定是少数而且有所作为的人。尽管如此,他们一样也有百无聊赖的时候,只不过与混世之人不同的地方是主动找事做,比如充电,提升自己,为将来大干做准备,没有浪费光阴。这或许就是精英与常人的区别吧。

309

向前人学习和借鉴,不是全盘吸收,而是选取自以为有用的东西,或者说,断章取义,不管这个有用存在的背景和来龙去脉。这好比日常生活引用名言,很多人不一定知道这个名言产生的背景和当时的含义,只要能为我所用和启迪智慧就行了,除非要做学问家。或许,这就是生活急功近利的一面,而生活本身注重实用,或者务实,但并不排斥务虚,因为务虚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

310

及时行乐是平庸生活大多数人的选择,来源于人们对生命转瞬即逝的悲观。而这种思想无可厚非,是人之常情,今人有,古人也有。最著名的事例是《列子·杨朱》:“晏平仲问养生于管夷吾。管夷吾曰:‘肆之而已。勿壅勿閼。’晏平仲曰:‘其目奈何?’管夷吾曰:‘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夫耳之所欲闻者音声,而不得听,谓之閼聪;目之所欲视者美色,而不得视,谓之閼明;鼻之所欲向者椒兰,而不得嗅,谓之閼颤;口之所欲道者是非,而不得言,谓之閼智;体之所欲安者美厚,而不得从,谓之閼适;意之所欲为者放逸,而不得行,谓之閼性。凡此诸閼,废虐之主。去废虐之閼主,熙熙然以俟死,一日,一月,一年,十年,吾所谓养。拘此废虐之主,录而不舍,戚戚然以至久生,百年,千年,万年,非吾所谓养。’管夷吾曰:‘吾既告之养生矣,送死奈何?’晏平仲曰:‘送死略矣,将何以告焉?’管夷吾曰:‘吾固欲闻之。’平仲曰:‘既死,岂在我载?焚之亦可,沉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弃诸沟壑亦可,衮文绣裳而纳诸石椁亦可,唯所遇焉。’管夷吾顾谓鲍叔、黄子曰:‘生死之道,吾二人进之矣。’”对这一大段话,冯友兰先生评价说:“它公开地系统地提倡肉体快乐,这在中国哲学著作中是少见的。”中国人向来不喜张扬,尤其不甚光彩的事,往往做而不言,即使记录隐私的日记也都讳莫如深,更何况堂而皇之的哲学著作呢?其坦诚可嘉。

311

机会总是有的,正如名言“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最重要的是意识到位,没有那种意识,即使机会来了,也会失之交臂。的确,机会总是有的,但对每个人机会不是常有的,且是非常有限的几次,如果一而再地失去,机会的幸运之神很难再次眷顾你。因此,我们不能等待,而要创造条件促使机会的早日降临。把握先机,掌控主动权,我们就能创造自己的未来与人生。人的千差万别,未抓住机遇应是原因之一吧。

312

无我两忘,与自然合而为一,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也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精神境界。物与我是二,但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物即我,我即物。最重要的是要去除我与物之间的隔,而这隔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或者,自我中心主义。自我中心主义的核心是一个私字。所以,物我两忘的过程就是一个去私的过程,就是我物化和物我化的过程,最终无物无我的过程。既然物我两忘了,当然就与自然合而为一,与宇宙合而为一,也即浑然天成。而这种精神境界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修为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在庸常琐碎的事物中,我们要自得其乐,也即以快乐的心境做任何一件事,做好任何事。其实,我们做任何事的时候,任何事也在“做”我们,而这做就是磨练我们的心性,使我们的心性日趋成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日臻化境,采菊东篱,悠然南山。

313

一个妄自尊大的人,注定不能与时俱进而成为别人的笑柄;一个妄自尊大的民族,注定是落伍的民族挨打的民族。妄自尊大,往往将自己置于被动地位,目光短浅,思想狭隘,只知内视而不知外视。外视,可以看到别人的长处、优势,找到参照系;再内视,可以看到自己的差距、弱点,奋起直追。妄自尊大,第一种属于缺乏自知之明,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第二种属于缺乏自信而自欺欺人,蒙住眼睛不向外看,自尊心受不了。

314

一个人应有世界眼光和宇宙眼光,世界眼光可以克服孤陋寡闻坐井观天的弊端,宇宙眼光可以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毛病,因为我们同生存在这颗星球——地球,而地球是目前为止我们人类唯一能生存的星球,我们应当好好爱惜,别毁掉我们最后的立锥之地,不仅我们人类,还有其他生物。四海皆兄弟,人人都得很好地活下去,科学开发和运用生态资源。资源生生不息,人类生生不息,所有生物生生不息。

315

人生的学问不在升官发财,而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自得其乐:一种是自己的发现在别人那里得到印证,另一种是有了自己的前人所无的新发现。此二种快乐是人生之至乐,有滋润心田之功效,远胜升官发财带来的快乐。升官发财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快乐,快乐之后依然是空虚,是无聊,也就是说,升官发财不能解决人生追求的根本。

316

最彻底的革命是文化的革命,因为文化的革命是从根上解决问题。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从根上动摇旧有的文化传统,改变了人的思想,知道了要民主和科学,正是有了新文化思想的人,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的革命,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正面的例子。从反面看,任何帝国主义侵略,总是要从文化侵略攻心,西方列强采用传教,日本侵占台湾后就从文化教育入手,进行奴化教育,只准学日语和日本文化,以致后来日本退出台湾的历史舞台而亲日思想还依然存在,影响着几代人。最可怕的割裂不是地域的割裂,而是文化的割裂。海外华人遍布世界各地,但华夏文化的血液在他们体内流淌,他们就眷念祖国,一旦得志就报效祖国,就像抗日战争和改革开放,可以说海外华人的贡献不可磨灭。这就是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17

人的生活有外在和内在两部分。外在生活就是衣食住行和社会活动,内在生活就是精神活动,包括人的潜意识、梦等。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只注重外在的显性的部分,而忽视内在的隐性的部分。一个完整的人应当是外在与内在统一的人。到底外在的人真实还是内在的人真实,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318

冯友兰先生对毛泽东的评价可谓相当精辟:“他(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有权威的人。在几十年中,他兼有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君、师’的地位和职能。因此,他在中国现代革命中,立下了别人所不能立的功绩,也犯下了别人所不能犯的错误。”(《中国现代哲学史》第九章《毛泽东和中国现代革命》,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137页)冯先生把毛泽东的思想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阶段,社会主义阶段,极左思想阶段。他评价说:“第一阶段是科学的,第二阶段是空想的,第三阶段是荒谬的。”(同上,168页)由此可见,冯先生表现出一个哲人的胆识和睿智的判断,令人感佩。

319

人为了生存,无所不用其极,理由还要冠冕堂皇,看起来合情合理,实际上是不择手段,跟动物无异。这就是人的虚伪的一面。动物的不择手段,凶残至极,但真实,如狮、虎、豺、豹、狼等,一旦吃饱,就酣睡,一点也不贪婪。这或许就是动物的可爱之处。

320

宗教给人以精神寄托,解脱生死的困惑,往往将幸福托付给天国和来世。天国和来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给人以虚幻的希望,而人在现世很快过去,稀里糊涂,麻木地度过。所以,有人说,宗教是不错的精神麻醉剂。其实,人就这一生,怎样度过才有价值和意义,这才是每个人应当思考的。我们必须要有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哲学的精神境界。当达到哲学的精神境界,我们在现世的生死困惑是很容易解脱的。生死困惑解脱了,那么,现世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也就应付有余了,我们就会有一颗平常心去做我们想做的事。用一生来积累,我们想做的事就是了不起的煌煌伟业。

321

人,生于压力,死于享乐。死,指无所作为,白白浪费光阴,回首往事,只有唏嘘感慨。人的智慧、创造来自压力,压力的实质是变。人在变中求生存与发展,而社会在变中前进。同理,艺术生于限制,死于自由。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对限制的突围,突围一次,艺术就新生一次或升华一次。没有限制,就没有艺术。自由是艺术的坟墓。

322

第三届世界气候大会召开,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到北极实地考察,是给世界人民一个务实的导向。气候变暖,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无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落后国家,都必须同舟共济。否则,人类将会在地球消亡,自行消亡,也即可怕的自杀。聪明的人类啊,为什么要自取灭亡呢?而且还有许多生物受人类连累而一起灭亡,它们又有何罪?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每一个人行动起来,少一点自己的享乐,给子孙后代留一块最后的生存之地。去私欲吧,挽救我们的地球还来得及!

323

真正的英雄不是外在的建了多少功立了多少业,而是内在的拓展了人的精神深度与广度。这种精神的深度与广度就是我们普通人生活的精神疆域。普通人囿于这种精神疆域,也能感到生命的快乐。但真正的英雄是不会满足自己开辟的精神疆域,还要拼杀,驰骋,永无止境,真可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英雄的快乐是创造的快乐,而不是享受的快乐。

324

每一个人的欣赏趣味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作品有说好的,也有说不好的。当然,其中有审美高低不同。但作品的创造者不能盲从别人的批评。批评者是按自己的批评标准进行批评,见仁见智,因此,批评永远是仅供参考。只要创造者发自内心,出自真诚,是生命的真实再现,作品就会有共鸣,有知音。只不过知音可能在当世,也可能在隔代,甚至隔了许多代,因为艺术创造是一个寂寞的事业。

325

艺术是个性化的创造,不是作坊式的复制。而生活中,从事艺术的人往往以加入某种协会或组织为荣,认为是他艺术的最高荣誉。其实不然,协会或组织在某种程度讲是艺术的坟墓,消解了个性化的创造而趋同。从事艺术的人应是寂寞者与孤独者,是艺术荒原的独行侠,是艺术高峰的攀登者。但我们要承认,艺术初期的创作是稚嫩的,不成熟的,需要扶持和帮助。事实上,哪一棵艺术的参天大树不是从稚嫩中成长起来的呢?这扶持和帮助,可能就是一抹阳光,一个空间,一丝微笑。

285

世上的路有很多条,但只有一条路适合你的。有的人很快找到,就走向成功;有的人花了很多时间才找到,只是今生终算没有白来;还有的人花了一生的时间都没找到,带着遗憾离开;当然,还有的人根本就没有找,随遇而安,得过且过,无所谓得,也无所谓失,说走也就走了,而此类人是生活的大多数。我们的庸常也就可想而知了。

286

冲动是魔鬼,很有道理。冲动时,理智被魔鬼控制,人往往容易干出傻事——使事态扩大化,或使矛盾尖锐化——最终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怎样才能驱逐冲动这魔鬼呢?首先,遇事时,要告诫自己:“冷静,冷静,再冷静!”然后,在冷静中思考对策——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时解决不了,不要紧,宁可搁置,冷处理,也不强行去做。人生就是在解决问题中度过的,而智慧也是在解决问题中增长的。

287

世界几大古文明,华夏文明是硕果仅存,绵延几千年而不断绝,很了不起,而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等都被历史的风云淹没了,或者是残花败柳了。余秋雨先生总结这些文明败落的原因:一是远征和失序,二是迷昧和保守。这的确值得深思。华夏文明要发扬光大,还必须走开放之路,包容之路,内化之路,创新之路。新事物的引进,可能会照出我们自身最丑陋的一面,没关系,改正就是了,没必要护短,因为新事物会催化自己的创造。今天的华夏子孙应该有这样的度量和胸襟,像海纳百川,为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

288

人死如灯灭,是说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也没有知觉了,自然也没有鬼神了。这是肯定的。但我们注重一个人的生与死,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因为一个人的降生,意味着继往开来;一个人的死亡,意味着新陈代谢,所以生要庆贺,死要举行安葬仪式。这安葬仪式,一方面告慰亡灵,另一方面警醒生者——要好好活下去,完成死者未竟的事业。人生的过程充满着艰辛、汗水、智慧、欢乐、痛苦……。对每一个死者,生者都要心怀敬意与尊重,不管他生前是好是坏,毕竟他已走完了一生,一切恩怨爱恨都结束了,更何况每一个人都要这样走过来呢?

289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表现“中”的思想,实际上不求上进,老跟在别人后边亦步亦趋,没有创造,满足现状,容易形成僵滞的死水状态。“中”的思想适合修身养性,不能过,也不能不及,神定气闲。而中国人因为“中”的思想,往往表现就内敛、谦虚、和光,不喜张扬、外露、浮躁。

290

金钱在人们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有时连真善美都要让位给它。金钱正腐蚀着人的灵魂。为了它,夫妻分手,朋友反目,手足相残,正如俗语所说“认钱不认人”。这是为人的悲哀。钱多了,就不是自己了,就滋生更多的欲望,人的痛苦也就加剧了。其实,在生活中,钱够用就行。我们应当做金钱的主人,不应当做金钱的奴隶,活着多做些有益于人的事。

291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这就决定了华夏民族不可能扩张,只能守成而热爱和平。先说西高的地势。西部青藏高原,世界屋脊,西北茫茫沙漠,气候恶劣,这对古代冷兵器时代的中国军队要西征并非易事,而在汉代出现过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军事联络失败,客观上起到开辟陆上“丝绸之路”的作用。然而,在军事上真正意义的远征是昙花一现的元朝军队,他们在亚欧大陆纵横驰骋过,虽也建立过这样或那样的国家,但并没有隶属华夏或纳入华夏的版图,其他如汉武帝、清康熙帝虽出征北边的少数民族,也仅是以进攻来防御,最初不得已还搞“和亲”,求得暂时的安宁。而最为人称道的万里长城,也仅是用来防御,并非进攻。再说东低的地势。东部少高山,多平原,四季分明,适宜农作物生长。虽然东部南部濒临海洋,但中国的航海业并不发达,相反,还非常落后,不像资源匮乏的岛国——英国很早就取得海上霸权,不断向外扩张。而中国地大物博,又是农耕文明,只要勤劳就不愁吃穿,而中国人又安土重迁,不愿离开故土,没有向外发展的野心。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并非用于航海,而用于看风水;发明了火药,并非用于枪炮,而用于烟花。即使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也仅是宣扬明王朝的天威,顺便做点贸易,从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但像郑和下西洋走出去的事也是昙花一现,后来的统治者取消了海政司。从此,中国向外敞开的国门紧紧关闭了,两耳不闻天下事,做起泱泱帝国的美梦——东方这头雄狮沉沉地睡了。到了1840年,西洋人用中国发明的指南针航海到了清帝国的南大门广州,用中国发明的火药制造的枪炮打开了紧锁的国门——鸦片战争爆发了,列强进来了,清帝国的梦也炸醒了,才发现长矛大刀抵不住火枪大炮,自己落后了,落后了自然就挨打。中国半封闭的地势,虽有敞开的大海,但大海的风浪早已阻止了没有航海技术的祖先,等于中国长期处于全封闭的状态,中国人变得保守,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没有信仰,及时行乐,自然就爱和平,反对战争,竟然喊出“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民”的可怜的呼声。

292

华夏民族是一个异质同构的民族。华夏文明以黄河流域为主,然后向南北东西辐射;民族以汉民族为主,融合其他50多个少数民族,相互通婚,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这就是异质同构。因此,华夏文明就形成不排外、内化能力强、雍容平和等特点。中国的历史以汉人统治最多也最长,但这漫长过程中也有许多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最典型莫过于元和清两朝。这些马背上的民族,最初都比较落后,甚至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入主中原后,逐渐汉化,接受汉民族先进的文化,加快了自己民族的进化,同时也为汉民族输入强悍的基因。另外,中国历史最辉煌的朝代,如汉朝和唐朝,也没有拒绝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像波斯、日本等国使者可以做官,表现非常大气。就是二战处于最残酷的八年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也没拒绝无家可归到处逃难的犹太人,关爱他人,但又同仇敌忾,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中国人吃苦耐劳,韧性持久,宗亲渊源深厚,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认祖认宗。这是无形的文化把天下的炎黄子孙紧紧相连。这或许就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是任何外在的武力都摧毁不了的一种强大的精神。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有土生土长的宗教,也有外来宗教。土生土长的儒教道教,是为中国的现世服务的——儒管理现世的秩序,道修身现世的精神,互为补充,而现世的人各取所需。道教发源于中国,已有1700多年历史,而儒教严格说不是宗教,而是一种思想。外来宗教,如佛教传入中国已有2000年历史完全被改造了的佛教,或者说,汉化了的佛教;还有伊斯兰教于公元七世纪传入中国,已有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少数民族信奉;还有天主教从公元七世纪起几度传入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基督教(新教)于公元十九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在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但信奉者不是很多。华夏民族的包容性很强,兼收并蓄,加以改造,为我所用,从而形成博大精深、绵延不绝的华夏文明。

293

“极高明而道中庸”与禅宗的“禅即生活”有相通之处。“道中庸”是具体方法,不能过,亦不能不及。要达到“极高明”就是从日常生活做起,诚心诚意,实实在在。禅宗的顿悟,也是要求从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来修禅悟道。由此可见,大道相通。

294

学术追求严谨、考证。做学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出错在所难免,尤其视野未及或手边资料不足而得出不充分或不正确的结论。但一旦明白或知道后,就要立即订正,不要把错误遗留给后人。当然,有的错误,只有后人去纠正了。这也是学术最常见的现象。

295

心静,神思才清。定能生慧。人的智慧是解决问题中产生的。解决问题时,心不乱,才会想出对策。就是急中生智,也不能乱方寸;要是乱了方寸,就只有“急”,而没有“智”了。

296

儒家注重一个人的修养和担当,明确一个人的价值与意义。《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里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修身是根本。怎样修身呢?内外双修。内就是诚意和正心,不虚伪,不矫饰。外就是格物和致知,研究社会,提高认知能力。修身的目的就是齐家、治国和平天下,要求一个人以天下为己任,做一个有抱负的人。这是一个人未走入歧途前的理想。但很多人发达之后,却忘了初衷——兼济天下,而只知中饱私囊,贪赃枉法,祸害苍生。古今都有如是之人。其实,荀子早就告诫“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怎样才能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错呢?一要博学,广见闻,提升认知水平;二要每天不断反省自己,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对了的要发扬,错了的要改正。一个人能做到这两点,就会成为人人尊敬的君子。应当说,草创时期的儒家思想是有鲜活的生命力,而这些思想并不过时,还深入人心,影响后来人。但发展到宋明时,已经被曲解,完全是为统治者的需要服务,那已是变味的儒家思想了。

297

美国一代歌王迈克尔·杰克逊逝世,享年50岁。他的逝世意味着一个流行歌的黄金时代的终结,也意味着一代人的梦想的终结。这正像美国工业时代的代名词通用汽车(1908——2009),它的破产意味着一个汽车霸主的时代的终结,也意味着美国几代人的梦想的终结。通用是美国人的骄傲,而今不得不宣布破产,这是美国人难以承受又不得不承受的痛苦。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美国辉煌的梦在破灭,美国正在从神坛走向人间。奥巴马总统接手的是一个正在幻灭的美国,部分清醒的美国人正在走向现实,终于明白世界并不完全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世界不是一极的一元的,而是多极的多元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不久的将来,会证明的。

298

有实力才有魅力,不仅适用于个人,而且适用于国家。伟人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再有魅力,如果停滞不前,也就成了明日黄花。所以,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实力是一项综合的指标,需要长期的积淀。如果还没有实力的时候,最好就不要争一时之高下,较一时之短长。比不赢就要服气,要想法追赶,这好比中国的太极推手,讲究绵劲,讲究四两拨千斤,讲究最后的胜利。需要的是持久战的功夫。

299

书,肯定应该读。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是,生活这部大书,才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每个人都需要在生活中历练,摸爬滚打,积累直接的人生经验,而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现实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所独有的,抓住它,就抓住了关键。

300

不要老想着别人记住你,看望你。生活进入常态化,各人就忙各人的事,你慢慢就淡出别人的视野。这时,你不要失落,更不要怨天尤人,因为这才是生活的真实,以前的欢笑、赞美、前呼与后拥都是美丽的肥皂泡。

301

近来频频报道桥梁垮塌事故,但也报道西方承包商的故事。西方承包商在中国修建的房子,满百年还要告知户主房子不能再使用,因为房子使用寿命是一百年,虽然当年的承包商早已过世,但他的子孙还要完成告知任务。这让我想起“5·12”大地震垮塌的房子多是学校,死得最多的是学生。垮塌的桥梁和学校大多是公家出资,修建者大多是承包商,代表公家的官员握有大权——工程发包权。承包商要想竞标,必须贿赂官员。工程竞标到手已花销大笔公关费(贿赂费),又不能做赔本买卖,只有偷工减料,修建豆腐渣工程(昧良心工程)。这里,我们看不到官员和承包商的职业操守,却看到唯利是图和视生命为儿戏的丑恶灵魂。

302

神秘主义是把自己不懂的东西神秘化,故弄玄虚,但神秘的东西肯定存在。我把已知的知识叫做显知识,未知的知识叫做隐知识。显知识只能是隐知识的很少一部分。当然,隐知识有很多神秘的东西我们还不能理解,比如预测生死祸福,这其中的玄机我们还不能认识。而我们认识世界,总是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判断,往往陷入认知的怪圈。以为未知的世界是荒谬的,不可能的,根本不存在的,然而事实恰好相反。

303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所处的时代也是独一无二的,而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人才。因此,每一个人不能说生不逢时,其实正逢其时,是真金就应该闪光,何必怨天尤人呢?每一时代不要说没有人才,因为人才是锻炼出来的,关键要提供舞台,人才就会脱颖而出,要什么样的人才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将是为政者的悲哀和时代的悲哀。

304

关于英雄,三国时魏国有个大学者刘劭在《人物志·英雄》有段妙论:“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而生活中所谓英雄,大多为要么英,要么雄,但非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是智勇双全能成就大事业的人。

305

人活世间,适意而已,非求财求势求名。求财,财再多,心犹不足;求势,势再大,心犹不足;求名,名再响,心犹不足。此乃人之欲牵制而受制人之欲不能自拔。欲适意,任自然,通万物,进入精神自由王国,不为外物所役。

306

佛家语:“人都具足一切。”此言不虚。人降生世界都是一样,随着成长,为什么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呢?除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外(如先天弱智痴呆),大多因为后天努力的程度不同,没有把各自的潜能激发出发,或激发的多点,或激发的少点。勤苦精进的人,一般比懒惰不上进的人处境要好些。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步到位的,是由无数的机缘促成的,如听了某人的一次谈话,或读了某本好书,或遇到某件事,都可能使自己的精神得到一次飞跃。飞跃一次就上升一个境界。而使精神境界提升的触媒,在某种程度讲就是缘分,有的人很早就得到,有的人很晚才得到。所以,人也就千差万别。

307

人都是百代之过客,随着形体的消亡而消亡。最初还活在亲朋好友的记忆中,随着亲朋好友的逝去,这个生命便彻底逝去,对子孙后代来说不过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模糊的符号而已。人类历史长河中也有不死之人。或建功立业,或为社会做巨大贡献,或著书立说……他们的事迹与精神流传下来,供后人瞻仰与学习。此等人物不枉来人世走一遭。

308

混世之法多种多样:或碌碌无为,或欺世盗名,或斗鸡走狗,或男盗女娼,或行尸走肉……。但也有时不我待的人,这注定是少数而且有所作为的人。尽管如此,他们一样也有百无聊赖的时候,只不过与混世之人不同的地方是主动找事做,比如充电,提升自己,为将来大干做准备,没有浪费光阴。这或许就是精英与常人的区别吧。

309

向前人学习和借鉴,不是全盘吸收,而是选取自以为有用的东西,或者说,断章取义,不管这个有用存在的背景和来龙去脉。这好比日常生活引用名言,很多人不一定知道这个名言产生的背景和当时的含义,只要能为我所用和启迪智慧就行了,除非要做学问家。或许,这就是生活急功近利的一面,而生活本身注重实用,或者务实,但并不排斥务虚,因为务虚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

310

及时行乐是平庸生活大多数人的选择,来源于人们对生命转瞬即逝的悲观。而这种思想无可厚非,是人之常情,今人有,古人也有。最著名的事例是《列子·杨朱》:“晏平仲问养生于管夷吾。管夷吾曰:‘肆之而已。勿壅勿閼。’晏平仲曰:‘其目奈何?’管夷吾曰:‘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夫耳之所欲闻者音声,而不得听,谓之閼聪;目之所欲视者美色,而不得视,谓之閼明;鼻之所欲向者椒兰,而不得嗅,谓之閼颤;口之所欲道者是非,而不得言,谓之閼智;体之所欲安者美厚,而不得从,谓之閼适;意之所欲为者放逸,而不得行,谓之閼性。凡此诸閼,废虐之主。去废虐之閼主,熙熙然以俟死,一日,一月,一年,十年,吾所谓养。拘此废虐之主,录而不舍,戚戚然以至久生,百年,千年,万年,非吾所谓养。’管夷吾曰:‘吾既告之养生矣,送死奈何?’晏平仲曰:‘送死略矣,将何以告焉?’管夷吾曰:‘吾固欲闻之。’平仲曰:‘既死,岂在我载?焚之亦可,沉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弃诸沟壑亦可,衮文绣裳而纳诸石椁亦可,唯所遇焉。’管夷吾顾谓鲍叔、黄子曰:‘生死之道,吾二人进之矣。’”对这一大段话,冯友兰先生评价说:“它公开地系统地提倡肉体快乐,这在中国哲学著作中是少见的。”中国人向来不喜张扬,尤其不甚光彩的事,往往做而不言,即使记录隐私的日记也都讳莫如深,更何况堂而皇之的哲学著作呢?其坦诚可嘉。

311

机会总是有的,正如名言“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最重要的是意识到位,没有那种意识,即使机会来了,也会失之交臂。的确,机会总是有的,但对每个人机会不是常有的,且是非常有限的几次,如果一而再地失去,机会的幸运之神很难再次眷顾你。因此,我们不能等待,而要创造条件促使机会的早日降临。把握先机,掌控主动权,我们就能创造自己的未来与人生。人的千差万别,未抓住机遇应是原因之一吧。

312

无我两忘,与自然合而为一,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也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精神境界。物与我是二,但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物即我,我即物。最重要的是要去除我与物之间的隔,而这隔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或者,自我中心主义。自我中心主义的核心是一个私字。所以,物我两忘的过程就是一个去私的过程,就是我物化和物我化的过程,最终无物无我的过程。既然物我两忘了,当然就与自然合而为一,与宇宙合而为一,也即浑然天成。而这种精神境界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修为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在庸常琐碎的事物中,我们要自得其乐,也即以快乐的心境做任何一件事,做好任何事。其实,我们做任何事的时候,任何事也在“做”我们,而这做就是磨练我们的心性,使我们的心性日趋成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日臻化境,采菊东篱,悠然南山。

313

一个妄自尊大的人,注定不能与时俱进而成为别人的笑柄;一个妄自尊大的民族,注定是落伍的民族挨打的民族。妄自尊大,往往将自己置于被动地位,目光短浅,思想狭隘,只知内视而不知外视。外视,可以看到别人的长处、优势,找到参照系;再内视,可以看到自己的差距、弱点,奋起直追。妄自尊大,第一种属于缺乏自知之明,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第二种属于缺乏自信而自欺欺人,蒙住眼睛不向外看,自尊心受不了。

314

一个人应有世界眼光和宇宙眼光,世界眼光可以克服孤陋寡闻坐井观天的弊端,宇宙眼光可以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毛病,因为我们同生存在这颗星球——地球,而地球是目前为止我们人类唯一能生存的星球,我们应当好好爱惜,别毁掉我们最后的立锥之地,不仅我们人类,还有其他生物。四海皆兄弟,人人都得很好地活下去,科学开发和运用生态资源。资源生生不息,人类生生不息,所有生物生生不息。

315

人生的学问不在升官发财,而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自得其乐:一种是自己的发现在别人那里得到印证,另一种是有了自己的前人所无的新发现。此二种快乐是人生之至乐,有滋润心田之功效,远胜升官发财带来的快乐。升官发财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快乐,快乐之后依然是空虚,是无聊,也就是说,升官发财不能解决人生追求的根本。

316

最彻底的革命是文化的革命,因为文化的革命是从根上解决问题。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从根上动摇旧有的文化传统,改变了人的思想,知道了要民主和科学,正是有了新文化思想的人,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的革命,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正面的例子。从反面看,任何帝国主义侵略,总是要从文化侵略攻心,西方列强采用传教,日本侵占台湾后就从文化教育入手,进行奴化教育,只准学日语和日本文化,以致后来日本退出台湾的历史舞台而亲日思想还依然存在,影响着几代人。最可怕的割裂不是地域的割裂,而是文化的割裂。海外华人遍布世界各地,但华夏文化的血液在他们体内流淌,他们就眷念祖国,一旦得志就报效祖国,就像抗日战争和改革开放,可以说海外华人的贡献不可磨灭。这就是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17

人的生活有外在和内在两部分。外在生活就是衣食住行和社会活动,内在生活就是精神活动,包括人的潜意识、梦等。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只注重外在的显性的部分,而忽视内在的隐性的部分。一个完整的人应当是外在与内在统一的人。到底外在的人真实还是内在的人真实,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318

冯友兰先生对毛泽东的评价可谓相当精辟:“他(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有权威的人。在几十年中,他兼有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君、师’的地位和职能。因此,他在中国现代革命中,立下了别人所不能立的功绩,也犯下了别人所不能犯的错误。”(《中国现代哲学史》第九章《毛泽东和中国现代革命》,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137页)冯先生把毛泽东的思想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阶段,社会主义阶段,极左思想阶段。他评价说:“第一阶段是科学的,第二阶段是空想的,第三阶段是荒谬的。”(同上,168页)由此可见,冯先生表现出一个哲人的胆识和睿智的判断,令人感佩。

319

人为了生存,无所不用其极,理由还要冠冕堂皇,看起来合情合理,实际上是不择手段,跟动物无异。这就是人的虚伪的一面。动物的不择手段,凶残至极,但真实,如狮、虎、豺、豹、狼等,一旦吃饱,就酣睡,一点也不贪婪。这或许就是动物的可爱之处。

320

宗教给人以精神寄托,解脱生死的困惑,往往将幸福托付给天国和来世。天国和来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给人以虚幻的希望,而人在现世很快过去,稀里糊涂,麻木地度过。所以,有人说,宗教是不错的精神麻醉剂。其实,人就这一生,怎样度过才有价值和意义,这才是每个人应当思考的。我们必须要有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哲学的精神境界。当达到哲学的精神境界,我们在现世的生死困惑是很容易解脱的。生死困惑解脱了,那么,现世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也就应付有余了,我们就会有一颗平常心去做我们想做的事。用一生来积累,我们想做的事就是了不起的煌煌伟业。

321

人,生于压力,死于享乐。死,指无所作为,白白浪费光阴,回首往事,只有唏嘘感慨。人的智慧、创造来自压力,压力的实质是变。人在变中求生存与发展,而社会在变中前进。同理,艺术生于限制,死于自由。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对限制的突围,突围一次,艺术就新生一次或升华一次。没有限制,就没有艺术。自由是艺术的坟墓。

322

第三届世界气候大会召开,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到北极实地考察,是给世界人民一个务实的导向。气候变暖,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无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落后国家,都必须同舟共济。否则,人类将会在地球消亡,自行消亡,也即可怕的自杀。聪明的人类啊,为什么要自取灭亡呢?而且还有许多生物受人类连累而一起灭亡,它们又有何罪?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每一个人行动起来,少一点自己的享乐,给子孙后代留一块最后的生存之地。去私欲吧,挽救我们的地球还来得及!

323

真正的英雄不是外在的建了多少功立了多少业,而是内在的拓展了人的精神深度与广度。这种精神的深度与广度就是我们普通人生活的精神疆域。普通人囿于这种精神疆域,也能感到生命的快乐。但真正的英雄是不会满足自己开辟的精神疆域,还要拼杀,驰骋,永无止境,真可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英雄的快乐是创造的快乐,而不是享受的快乐。

324

每一个人的欣赏趣味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作品有说好的,也有说不好的。当然,其中有审美高低不同。但作品的创造者不能盲从别人的批评。批评者是按自己的批评标准进行批评,见仁见智,因此,批评永远是仅供参考。只要创造者发自内心,出自真诚,是生命的真实再现,作品就会有共鸣,有知音。只不过知音可能在当世,也可能在隔代,甚至隔了许多代,因为艺术创造是一个寂寞的事业。

325

艺术是个性化的创造,不是作坊式的复制。而生活中,从事艺术的人往往以加入某种协会或组织为荣,认为是他艺术的最高荣誉。其实不然,协会或组织在某种程度讲是艺术的坟墓,消解了个性化的创造而趋同。从事艺术的人应是寂寞者与孤独者,是艺术荒原的独行侠,是艺术高峰的攀登者。但我们要承认,艺术初期的创作是稚嫩的,不成熟的,需要扶持和帮助。事实上,哪一棵艺术的参天大树不是从稚嫩中成长起来的呢?这扶持和帮助,可能就是一抹阳光,一个空间,一丝微笑。

285

世上的路有很多条,但只有一条路适合你的。有的人很快找到,就走向成功;有的人花了很多时间才找到,只是今生终算没有白来;还有的人花了一生的时间都没找到,带着遗憾离开;当然,还有的人根本就没有找,随遇而安,得过且过,无所谓得,也无所谓失,说走也就走了,而此类人是生活的大多数。我们的庸常也就可想而知了。

286

冲动是魔鬼,很有道理。冲动时,理智被魔鬼控制,人往往容易干出傻事——使事态扩大化,或使矛盾尖锐化——最终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怎样才能驱逐冲动这魔鬼呢?首先,遇事时,要告诫自己:“冷静,冷静,再冷静!”然后,在冷静中思考对策——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时解决不了,不要紧,宁可搁置,冷处理,也不强行去做。人生就是在解决问题中度过的,而智慧也是在解决问题中增长的。

287

世界几大古文明,华夏文明是硕果仅存,绵延几千年而不断绝,很了不起,而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等都被历史的风云淹没了,或者是残花败柳了。余秋雨先生总结这些文明败落的原因:一是远征和失序,二是迷昧和保守。这的确值得深思。华夏文明要发扬光大,还必须走开放之路,包容之路,内化之路,创新之路。新事物的引进,可能会照出我们自身最丑陋的一面,没关系,改正就是了,没必要护短,因为新事物会催化自己的创造。今天的华夏子孙应该有这样的度量和胸襟,像海纳百川,为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

288

人死如灯灭,是说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也没有知觉了,自然也没有鬼神了。这是肯定的。但我们注重一个人的生与死,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因为一个人的降生,意味着继往开来;一个人的死亡,意味着新陈代谢,所以生要庆贺,死要举行安葬仪式。这安葬仪式,一方面告慰亡灵,另一方面警醒生者——要好好活下去,完成死者未竟的事业。人生的过程充满着艰辛、汗水、智慧、欢乐、痛苦……。对每一个死者,生者都要心怀敬意与尊重,不管他生前是好是坏,毕竟他已走完了一生,一切恩怨爱恨都结束了,更何况每一个人都要这样走过来呢?

289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表现“中”的思想,实际上不求上进,老跟在别人后边亦步亦趋,没有创造,满足现状,容易形成僵滞的死水状态。“中”的思想适合修身养性,不能过,也不能不及,神定气闲。而中国人因为“中”的思想,往往表现就内敛、谦虚、和光,不喜张扬、外露、浮躁。

290

金钱在人们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有时连真善美都要让位给它。金钱正腐蚀着人的灵魂。为了它,夫妻分手,朋友反目,手足相残,正如俗语所说“认钱不认人”。这是为人的悲哀。钱多了,就不是自己了,就滋生更多的欲望,人的痛苦也就加剧了。其实,在生活中,钱够用就行。我们应当做金钱的主人,不应当做金钱的奴隶,活着多做些有益于人的事。

291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这就决定了华夏民族不可能扩张,只能守成而热爱和平。先说西高的地势。西部青藏高原,世界屋脊,西北茫茫沙漠,气候恶劣,这对古代冷兵器时代的中国军队要西征并非易事,而在汉代出现过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军事联络失败,客观上起到开辟陆上“丝绸之路”的作用。然而,在军事上真正意义的远征是昙花一现的元朝军队,他们在亚欧大陆纵横驰骋过,虽也建立过这样或那样的国家,但并没有隶属华夏或纳入华夏的版图,其他如汉武帝、清康熙帝虽出征北边的少数民族,也仅是以进攻来防御,最初不得已还搞“和亲”,求得暂时的安宁。而最为人称道的万里长城,也仅是用来防御,并非进攻。再说东低的地势。东部少高山,多平原,四季分明,适宜农作物生长。虽然东部南部濒临海洋,但中国的航海业并不发达,相反,还非常落后,不像资源匮乏的岛国——英国很早就取得海上霸权,不断向外扩张。而中国地大物博,又是农耕文明,只要勤劳就不愁吃穿,而中国人又安土重迁,不愿离开故土,没有向外发展的野心。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并非用于航海,而用于看风水;发明了火药,并非用于枪炮,而用于烟花。即使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也仅是宣扬明王朝的天威,顺便做点贸易,从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但像郑和下西洋走出去的事也是昙花一现,后来的统治者取消了海政司。从此,中国向外敞开的国门紧紧关闭了,两耳不闻天下事,做起泱泱帝国的美梦——东方这头雄狮沉沉地睡了。到了1840年,西洋人用中国发明的指南针航海到了清帝国的南大门广州,用中国发明的火药制造的枪炮打开了紧锁的国门——鸦片战争爆发了,列强进来了,清帝国的梦也炸醒了,才发现长矛大刀抵不住火枪大炮,自己落后了,落后了自然就挨打。中国半封闭的地势,虽有敞开的大海,但大海的风浪早已阻止了没有航海技术的祖先,等于中国长期处于全封闭的状态,中国人变得保守,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没有信仰,及时行乐,自然就爱和平,反对战争,竟然喊出“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民”的可怜的呼声。

292

华夏民族是一个异质同构的民族。华夏文明以黄河流域为主,然后向南北东西辐射;民族以汉民族为主,融合其他50多个少数民族,相互通婚,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这就是异质同构。因此,华夏文明就形成不排外、内化能力强、雍容平和等特点。中国的历史以汉人统治最多也最长,但这漫长过程中也有许多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最典型莫过于元和清两朝。这些马背上的民族,最初都比较落后,甚至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入主中原后,逐渐汉化,接受汉民族先进的文化,加快了自己民族的进化,同时也为汉民族输入强悍的基因。另外,中国历史最辉煌的朝代,如汉朝和唐朝,也没有拒绝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像波斯、日本等国使者可以做官,表现非常大气。就是二战处于最残酷的八年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也没拒绝无家可归到处逃难的犹太人,关爱他人,但又同仇敌忾,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中国人吃苦耐劳,韧性持久,宗亲渊源深厚,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认祖认宗。这是无形的文化把天下的炎黄子孙紧紧相连。这或许就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是任何外在的武力都摧毁不了的一种强大的精神。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有土生土长的宗教,也有外来宗教。土生土长的儒教道教,是为中国的现世服务的——儒管理现世的秩序,道修身现世的精神,互为补充,而现世的人各取所需。道教发源于中国,已有1700多年历史,而儒教严格说不是宗教,而是一种思想。外来宗教,如佛教传入中国已有2000年历史完全被改造了的佛教,或者说,汉化了的佛教;还有伊斯兰教于公元七世纪传入中国,已有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少数民族信奉;还有天主教从公元七世纪起几度传入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基督教(新教)于公元十九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在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但信奉者不是很多。华夏民族的包容性很强,兼收并蓄,加以改造,为我所用,从而形成博大精深、绵延不绝的华夏文明。

293

“极高明而道中庸”与禅宗的“禅即生活”有相通之处。“道中庸”是具体方法,不能过,亦不能不及。要达到“极高明”就是从日常生活做起,诚心诚意,实实在在。禅宗的顿悟,也是要求从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来修禅悟道。由此可见,大道相通。

294

学术追求严谨、考证。做学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出错在所难免,尤其视野未及或手边资料不足而得出不充分或不正确的结论。但一旦明白或知道后,就要立即订正,不要把错误遗留给后人。当然,有的错误,只有后人去纠正了。这也是学术最常见的现象。

295

心静,神思才清。定能生慧。人的智慧是解决问题中产生的。解决问题时,心不乱,才会想出对策。就是急中生智,也不能乱方寸;要是乱了方寸,就只有“急”,而没有“智”了。

296

儒家注重一个人的修养和担当,明确一个人的价值与意义。《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里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修身是根本。怎样修身呢?内外双修。内就是诚意和正心,不虚伪,不矫饰。外就是格物和致知,研究社会,提高认知能力。修身的目的就是齐家、治国和平天下,要求一个人以天下为己任,做一个有抱负的人。这是一个人未走入歧途前的理想。但很多人发达之后,却忘了初衷——兼济天下,而只知中饱私囊,贪赃枉法,祸害苍生。古今都有如是之人。其实,荀子早就告诫“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怎样才能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错呢?一要博学,广见闻,提升认知水平;二要每天不断反省自己,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对了的要发扬,错了的要改正。一个人能做到这两点,就会成为人人尊敬的君子。应当说,草创时期的儒家思想是有鲜活的生命力,而这些思想并不过时,还深入人心,影响后来人。但发展到宋明时,已经被曲解,完全是为统治者的需要服务,那已是变味的儒家思想了。

297

美国一代歌王迈克尔·杰克逊逝世,享年50岁。他的逝世意味着一个流行歌的黄金时代的终结,也意味着一代人的梦想的终结。这正像美国工业时代的代名词通用汽车(1908——2009),它的破产意味着一个汽车霸主的时代的终结,也意味着美国几代人的梦想的终结。通用是美国人的骄傲,而今不得不宣布破产,这是美国人难以承受又不得不承受的痛苦。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美国辉煌的梦在破灭,美国正在从神坛走向人间。奥巴马总统接手的是一个正在幻灭的美国,部分清醒的美国人正在走向现实,终于明白世界并不完全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世界不是一极的一元的,而是多极的多元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不久的将来,会证明的。

298

有实力才有魅力,不仅适用于个人,而且适用于国家。伟人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再有魅力,如果停滞不前,也就成了明日黄花。所以,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实力是一项综合的指标,需要长期的积淀。如果还没有实力的时候,最好就不要争一时之高下,较一时之短长。比不赢就要服气,要想法追赶,这好比中国的太极推手,讲究绵劲,讲究四两拨千斤,讲究最后的胜利。需要的是持久战的功夫。

299

书,肯定应该读。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是,生活这部大书,才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每个人都需要在生活中历练,摸爬滚打,积累直接的人生经验,而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现实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所独有的,抓住它,就抓住了关键。

300

不要老想着别人记住你,看望你。生活进入常态化,各人就忙各人的事,你慢慢就淡出别人的视野。这时,你不要失落,更不要怨天尤人,因为这才是生活的真实,以前的欢笑、赞美、前呼与后拥都是美丽的肥皂泡。

301

近来频频报道桥梁垮塌事故,但也报道西方承包商的故事。西方承包商在中国修建的房子,满百年还要告知户主房子不能再使用,因为房子使用寿命是一百年,虽然当年的承包商早已过世,但他的子孙还要完成告知任务。这让我想起“5·12”大地震垮塌的房子多是学校,死得最多的是学生。垮塌的桥梁和学校大多是公家出资,修建者大多是承包商,代表公家的官员握有大权——工程发包权。承包商要想竞标,必须贿赂官员。工程竞标到手已花销大笔公关费(贿赂费),又不能做赔本买卖,只有偷工减料,修建豆腐渣工程(昧良心工程)。这里,我们看不到官员和承包商的职业操守,却看到唯利是图和视生命为儿戏的丑恶灵魂。

302

神秘主义是把自己不懂的东西神秘化,故弄玄虚,但神秘的东西肯定存在。我把已知的知识叫做显知识,未知的知识叫做隐知识。显知识只能是隐知识的很少一部分。当然,隐知识有很多神秘的东西我们还不能理解,比如预测生死祸福,这其中的玄机我们还不能认识。而我们认识世界,总是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判断,往往陷入认知的怪圈。以为未知的世界是荒谬的,不可能的,根本不存在的,然而事实恰好相反。

303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所处的时代也是独一无二的,而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人才。因此,每一个人不能说生不逢时,其实正逢其时,是真金就应该闪光,何必怨天尤人呢?每一时代不要说没有人才,因为人才是锻炼出来的,关键要提供舞台,人才就会脱颖而出,要什么样的人才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将是为政者的悲哀和时代的悲哀。

304

关于英雄,三国时魏国有个大学者刘劭在《人物志·英雄》有段妙论:“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而生活中所谓英雄,大多为要么英,要么雄,但非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是智勇双全能成就大事业的人。

305

人活世间,适意而已,非求财求势求名。求财,财再多,心犹不足;求势,势再大,心犹不足;求名,名再响,心犹不足。此乃人之欲牵制而受制人之欲不能自拔。欲适意,任自然,通万物,进入精神自由王国,不为外物所役。

306

佛家语:“人都具足一切。”此言不虚。人降生世界都是一样,随着成长,为什么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呢?除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外(如先天弱智痴呆),大多因为后天努力的程度不同,没有把各自的潜能激发出发,或激发的多点,或激发的少点。勤苦精进的人,一般比懒惰不上进的人处境要好些。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步到位的,是由无数的机缘促成的,如听了某人的一次谈话,或读了某本好书,或遇到某件事,都可能使自己的精神得到一次飞跃。飞跃一次就上升一个境界。而使精神境界提升的触媒,在某种程度讲就是缘分,有的人很早就得到,有的人很晚才得到。所以,人也就千差万别。

307

人都是百代之过客,随着形体的消亡而消亡。最初还活在亲朋好友的记忆中,随着亲朋好友的逝去,这个生命便彻底逝去,对子孙后代来说不过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模糊的符号而已。人类历史长河中也有不死之人。或建功立业,或为社会做巨大贡献,或著书立说……他们的事迹与精神流传下来,供后人瞻仰与学习。此等人物不枉来人世走一遭。

308

混世之法多种多样:或碌碌无为,或欺世盗名,或斗鸡走狗,或男盗女娼,或行尸走肉……。但也有时不我待的人,这注定是少数而且有所作为的人。尽管如此,他们一样也有百无聊赖的时候,只不过与混世之人不同的地方是主动找事做,比如充电,提升自己,为将来大干做准备,没有浪费光阴。这或许就是精英与常人的区别吧。

309

向前人学习和借鉴,不是全盘吸收,而是选取自以为有用的东西,或者说,断章取义,不管这个有用存在的背景和来龙去脉。这好比日常生活引用名言,很多人不一定知道这个名言产生的背景和当时的含义,只要能为我所用和启迪智慧就行了,除非要做学问家。或许,这就是生活急功近利的一面,而生活本身注重实用,或者务实,但并不排斥务虚,因为务虚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

310

及时行乐是平庸生活大多数人的选择,来源于人们对生命转瞬即逝的悲观。而这种思想无可厚非,是人之常情,今人有,古人也有。最著名的事例是《列子·杨朱》:“晏平仲问养生于管夷吾。管夷吾曰:‘肆之而已。勿壅勿閼。’晏平仲曰:‘其目奈何?’管夷吾曰:‘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夫耳之所欲闻者音声,而不得听,谓之閼聪;目之所欲视者美色,而不得视,谓之閼明;鼻之所欲向者椒兰,而不得嗅,谓之閼颤;口之所欲道者是非,而不得言,谓之閼智;体之所欲安者美厚,而不得从,谓之閼适;意之所欲为者放逸,而不得行,谓之閼性。凡此诸閼,废虐之主。去废虐之閼主,熙熙然以俟死,一日,一月,一年,十年,吾所谓养。拘此废虐之主,录而不舍,戚戚然以至久生,百年,千年,万年,非吾所谓养。’管夷吾曰:‘吾既告之养生矣,送死奈何?’晏平仲曰:‘送死略矣,将何以告焉?’管夷吾曰:‘吾固欲闻之。’平仲曰:‘既死,岂在我载?焚之亦可,沉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弃诸沟壑亦可,衮文绣裳而纳诸石椁亦可,唯所遇焉。’管夷吾顾谓鲍叔、黄子曰:‘生死之道,吾二人进之矣。’”对这一大段话,冯友兰先生评价说:“它公开地系统地提倡肉体快乐,这在中国哲学著作中是少见的。”中国人向来不喜张扬,尤其不甚光彩的事,往往做而不言,即使记录隐私的日记也都讳莫如深,更何况堂而皇之的哲学著作呢?其坦诚可嘉。

311

机会总是有的,正如名言“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最重要的是意识到位,没有那种意识,即使机会来了,也会失之交臂。的确,机会总是有的,但对每个人机会不是常有的,且是非常有限的几次,如果一而再地失去,机会的幸运之神很难再次眷顾你。因此,我们不能等待,而要创造条件促使机会的早日降临。把握先机,掌控主动权,我们就能创造自己的未来与人生。人的千差万别,未抓住机遇应是原因之一吧。

312

无我两忘,与自然合而为一,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也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精神境界。物与我是二,但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物即我,我即物。最重要的是要去除我与物之间的隔,而这隔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或者,自我中心主义。自我中心主义的核心是一个私字。所以,物我两忘的过程就是一个去私的过程,就是我物化和物我化的过程,最终无物无我的过程。既然物我两忘了,当然就与自然合而为一,与宇宙合而为一,也即浑然天成。而这种精神境界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修为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在庸常琐碎的事物中,我们要自得其乐,也即以快乐的心境做任何一件事,做好任何事。其实,我们做任何事的时候,任何事也在“做”我们,而这做就是磨练我们的心性,使我们的心性日趋成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日臻化境,采菊东篱,悠然南山。

313

一个妄自尊大的人,注定不能与时俱进而成为别人的笑柄;一个妄自尊大的民族,注定是落伍的民族挨打的民族。妄自尊大,往往将自己置于被动地位,目光短浅,思想狭隘,只知内视而不知外视。外视,可以看到别人的长处、优势,找到参照系;再内视,可以看到自己的差距、弱点,奋起直追。妄自尊大,第一种属于缺乏自知之明,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第二种属于缺乏自信而自欺欺人,蒙住眼睛不向外看,自尊心受不了。

314

一个人应有世界眼光和宇宙眼光,世界眼光可以克服孤陋寡闻坐井观天的弊端,宇宙眼光可以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毛病,因为我们同生存在这颗星球——地球,而地球是目前为止我们人类唯一能生存的星球,我们应当好好爱惜,别毁掉我们最后的立锥之地,不仅我们人类,还有其他生物。四海皆兄弟,人人都得很好地活下去,科学开发和运用生态资源。资源生生不息,人类生生不息,所有生物生生不息。

315

人生的学问不在升官发财,而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自得其乐:一种是自己的发现在别人那里得到印证,另一种是有了自己的前人所无的新发现。此二种快乐是人生之至乐,有滋润心田之功效,远胜升官发财带来的快乐。升官发财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快乐,快乐之后依然是空虚,是无聊,也就是说,升官发财不能解决人生追求的根本。

316

最彻底的革命是文化的革命,因为文化的革命是从根上解决问题。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从根上动摇旧有的文化传统,改变了人的思想,知道了要民主和科学,正是有了新文化思想的人,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的革命,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正面的例子。从反面看,任何帝国主义侵略,总是要从文化侵略攻心,西方列强采用传教,日本侵占台湾后就从文化教育入手,进行奴化教育,只准学日语和日本文化,以致后来日本退出台湾的历史舞台而亲日思想还依然存在,影响着几代人。最可怕的割裂不是地域的割裂,而是文化的割裂。海外华人遍布世界各地,但华夏文化的血液在他们体内流淌,他们就眷念祖国,一旦得志就报效祖国,就像抗日战争和改革开放,可以说海外华人的贡献不可磨灭。这就是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17

人的生活有外在和内在两部分。外在生活就是衣食住行和社会活动,内在生活就是精神活动,包括人的潜意识、梦等。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只注重外在的显性的部分,而忽视内在的隐性的部分。一个完整的人应当是外在与内在统一的人。到底外在的人真实还是内在的人真实,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318

冯友兰先生对毛泽东的评价可谓相当精辟:“他(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有权威的人。在几十年中,他兼有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君、师’的地位和职能。因此,他在中国现代革命中,立下了别人所不能立的功绩,也犯下了别人所不能犯的错误。”(《中国现代哲学史》第九章《毛泽东和中国现代革命》,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137页)冯先生把毛泽东的思想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阶段,社会主义阶段,极左思想阶段。他评价说:“第一阶段是科学的,第二阶段是空想的,第三阶段是荒谬的。”(同上,168页)由此可见,冯先生表现出一个哲人的胆识和睿智的判断,令人感佩。

319

人为了生存,无所不用其极,理由还要冠冕堂皇,看起来合情合理,实际上是不择手段,跟动物无异。这就是人的虚伪的一面。动物的不择手段,凶残至极,但真实,如狮、虎、豺、豹、狼等,一旦吃饱,就酣睡,一点也不贪婪。这或许就是动物的可爱之处。

320

宗教给人以精神寄托,解脱生死的困惑,往往将幸福托付给天国和来世。天国和来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给人以虚幻的希望,而人在现世很快过去,稀里糊涂,麻木地度过。所以,有人说,宗教是不错的精神麻醉剂。其实,人就这一生,怎样度过才有价值和意义,这才是每个人应当思考的。我们必须要有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哲学的精神境界。当达到哲学的精神境界,我们在现世的生死困惑是很容易解脱的。生死困惑解脱了,那么,现世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也就应付有余了,我们就会有一颗平常心去做我们想做的事。用一生来积累,我们想做的事就是了不起的煌煌伟业。

321

人,生于压力,死于享乐。死,指无所作为,白白浪费光阴,回首往事,只有唏嘘感慨。人的智慧、创造来自压力,压力的实质是变。人在变中求生存与发展,而社会在变中前进。同理,艺术生于限制,死于自由。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对限制的突围,突围一次,艺术就新生一次或升华一次。没有限制,就没有艺术。自由是艺术的坟墓。

322

第三届世界气候大会召开,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到北极实地考察,是给世界人民一个务实的导向。气候变暖,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无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落后国家,都必须同舟共济。否则,人类将会在地球消亡,自行消亡,也即可怕的自杀。聪明的人类啊,为什么要自取灭亡呢?而且还有许多生物受人类连累而一起灭亡,它们又有何罪?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每一个人行动起来,少一点自己的享乐,给子孙后代留一块最后的生存之地。去私欲吧,挽救我们的地球还来得及!

323

真正的英雄不是外在的建了多少功立了多少业,而是内在的拓展了人的精神深度与广度。这种精神的深度与广度就是我们普通人生活的精神疆域。普通人囿于这种精神疆域,也能感到生命的快乐。但真正的英雄是不会满足自己开辟的精神疆域,还要拼杀,驰骋,永无止境,真可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英雄的快乐是创造的快乐,而不是享受的快乐。

324

每一个人的欣赏趣味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作品有说好的,也有说不好的。当然,其中有审美高低不同。但作品的创造者不能盲从别人的批评。批评者是按自己的批评标准进行批评,见仁见智,因此,批评永远是仅供参考。只要创造者发自内心,出自真诚,是生命的真实再现,作品就会有共鸣,有知音。只不过知音可能在当世,也可能在隔代,甚至隔了许多代,因为艺术创造是一个寂寞的事业。

325

艺术是个性化的创造,不是作坊式的复制。而生活中,从事艺术的人往往以加入某种协会或组织为荣,认为是他艺术的最高荣誉。其实不然,协会或组织在某种程度讲是艺术的坟墓,消解了个性化的创造而趋同。从事艺术的人应是寂寞者与孤独者,是艺术荒原的独行侠,是艺术高峰的攀登者。但我们要承认,艺术初期的创作是稚嫩的,不成熟的,需要扶持和帮助。事实上,哪一棵艺术的参天大树不是从稚嫩中成长起来的呢?这扶持和帮助,可能就是一抹阳光,一个空间,一丝微笑。


上一篇:谈谈语文环境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