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写在“澳华新文苑丛书”第二、三卷新书发布会之前
作者:何与怀  发布日期:2017-08-29 13:28:12  浏览次数:2803
分享到:

“澳华新文苑丛书”第一卷《依旧听风听雨眠》于多年前出版,该书厚达500页,当时曾经引起悉尼华文文坛极大的关注。“丛书”的第二卷和第三卷则是于2015年和今年出版,他们分别取名为“最后一课”和“生命从高峰跌落”,现准备于9月16日在悉尼乐调(Rockdale)图书馆一并举办新书发布暨研讨会。

“丛书”第一卷出版的时候,在其前言中说:薪传和弘扬中华文化永远是世界各地华夏子孙义不容辞——或者说,自然而然——的职责,也是一种宿命。基于这个信念,并因为对文学的执着,我们在澳大利亚著名的华文媒体《澳洲新报》创办文学副刊《澳华新文苑》。这个副刊创作与评论并重。创作百花齐放,散文、诗歌、小说、杂文、报告文学……各种体裁、各种题材均予刊登,特别鼓励别出心裁、别开生面,别具一格的短小精悍的作品。评论百家争鸣,力求言之成理,富有建设性、可读性。自2002年3月9日发刊以来,承蒙广大读者、作者的青睐、爱护与支持,《澳华新文苑》居然也算办得有声有色,始终保持较高的文学品位,已被众多论者誉为澳洲华人媒体优秀的文学副刊。事实上,它不但广受读者欢迎,而且也逐渐引起各地有关研究机构和人士的重视,认为是研究澳华文学和澳洲多元文化的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作为这个文学副刊的主编,我深感荣幸和安慰。

许多丛书一般是按惯例以散文、小说、诗歌、评论……各体裁分卷编辑,但总觉得比较平面零散。本丛书改为按一个个作者专辑编排,每个专辑中,既选集作者各种文体的代表作品,又配有相关的介绍、评论,再加上一些照片,这样专辑中的作家/诗人看来比较立体而眉目清楚,由他们组成的澳华文坛的总体形象比较鲜明。“丛书”第二卷共有七个专辑,分别收入下列作家/诗人的作品,他们是:梁羽生、彭永滔、许耀林、辛宪锡、武力(武立)、张翎、杨恒均。“丛书”第三卷也是七个专辑,收入的作家/诗人是:麦琪、刘湛秋、黄冠英、张典姊、艾斯、黄雍廉、张晓燕、刘维群。

作为“丛书”的编著者,我为所收入的每一位作家/诗人撰写了引言和评论文章。引言几百字,希望简短地但能够画龙点睛般对该作家/诗人勾画一下;但评论不少是万字长文,代表我对评论对象的一个总体性描述与评价。

“丛书”第二卷中,我的评论文章如下:

《侠骨文心,孤怀统览——浅谈梁羽生博士的人生与成就》;

《生公,我对您说……》;

《老夫百岁尙清吟——彭永滔兄其人其诗欣赏》;

《诗风人格高度一致的许耀林》;

《辛教授,请一路走好》;

《他还活着,而且……》;

《二十三秒,三十二年——看〈地震〉,读〈余震〉,谈张翎》;

《但愿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最后一课——读杨恒均的〈最后一课〉所想到的》。

“丛书”第三卷中,我的评论文章如下:

《麦琪:心灵之旅已经结束》;

《刘湛秋悉尼拜祭亡妻——三十年四角爱恨情仇走到尾声》;

《南溟秋兴,竞放心花,志趣盎然——黄冠英文集〈南溟秋兴〉序》

《时光流逝,心湖依旧——我所认识的张典姊》;

《来自新西兰,但不只是微风——序艾斯〈新西兰的微风〉》;

《丹心一片付诗声 ——悼念黄雍廉会长》;

《爱是永恒——荡漾在张晓燕〈爱的河流〉上的随想》;

《生命从高峰跌落——痛忆悉尼〈东华时报〉总编刘维群博士》。

有一句话——所有评论,归根结底,无非是评论者的自我评论。上列的我这些评论文章,其观点角度是否恰当准确;其论述是否清晰到位,有无谬误,现在列摆出来,特别希望得到各位方家指正。

回首一望,我不禁心生感触。在这两卷丛书中,有澳华文坛的前辈,有些已经逝去,他们是:梁羽生、辛宪锡、麦琪、张典姊、黄雍廉、刘维群。他们生前为澳华文坛做出巨大的贡献,他们的离世是澳华文坛的巨大的损失。这些年来,在我的文章中或在一些国际文学会议上,我多次强调指出,澳华文坛真正成型始于上世纪“六四”事件后出现的澳华留学生文学,至今不到三十年,但这是“一块不断崛起的新大陆”,在整个世界华文文学的版图上显得越来越重要。而这很需要越来越多年轻的新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

期望“澳华新文苑丛书”今后还要出版多卷。需要说明的是,“丛书”每卷所选入的作家/诗人,并非以他们的文学成就或在澳华文坛的地位按先后顺序而定,也就是说,“丛书”其后计划出版的各卷中,所收入的一些作家/诗人的文学成就及地位不一定比现在业已出版的一、二、三卷中的差,其中有的可能更好更重要。此外,“丛书”每一卷都有一位澳洲之外的华文作家/诗人的专辑,以表示整个华文文学世界的关联及交流,事实上,《澳华新文苑》间或也发表澳洲境外的少量作品。

总之,按照我们预定的设想,编辑出版“澳华新文苑丛书”,就是为了让《澳华新文苑》所发表的创作和评论作品更加发挥作用和影响,也为了方便有兴趣的文友和有关人士的了解与研究。期望这套不断编辑出版的丛书能为以后编写澳华文学史提供既翔实又比较现成的资料。这个小小的心愿,是否如意以偿,当然还有待于今后大家共同做出不懈的努力。

(2017年8月28日于悉尼)


上一篇:不解“七夕”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