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视点

新闻视点

新西兰“以文会友”周刊103、104
作者:紐西蘭作協  发布日期:2012-05-07 02:00:00  浏览次数:1227
分享到:

摔跟頭                    珂珂

 

  想趁著大晴天,一邊曬著太陽一邊為我花園中的玫瑰剪枝,享受一下美好的秋天氣息。
        和煦的陽光下,正在剪枝的我大約因為忙著和朋友談笑,腳一滑,突然從1.5米高的花床上像超人一樣飛了下來,重重地摔倒在了地上,頓時鼻青臉腫,血順著嘴角流了下來,疼痛難耐的我癱在地上呻吟著。驚慌失措的朋友們馬上過來查看,混亂中我的一個朋友可能是跑得太急了加上害怕,突然腳軟得幾乎暈倒,只好也找了個陰涼地方躺下了。這邊我鼻嘴流著血,那邊一個躺在地上,急壞我的另一位朋友,美好的秋天的早晨突然變成了一片愁雲慘霧……

醫院裡,醫生左檢查右檢查的,朋友們為我跑前跑後,我心裡很過意不去。晚上十點終於照完了CT,證實沒有事情,才鬆了一口氣回到了家。

躺在床上,我就想一個人的一生到底要摔多少次跟頭呢?

  從初學走路開始,步履蹣跚的不停的跌到又爬起來,靠的就是旁邊父母的鼓勵:“沒事,站起來,再走!"

  到了青少年時期,不論是玩耍還是做運動,也會不時的跌倒,一方面怕羞,怕尷尬,一方面是本能,每次都是快速的站起來。當然也少不了父母在家中的呵護。

走入社會之後,身體上日益健壯成熟少了摔跟頭,卻在踏出人生路上不斷地跌倒。這時候的跌倒也會跌得鼻青臉腫,頭破血流,甚至痛徹心扉。即使是這樣,在成長的渴望下,因自尊心的驅使,沒有幾個會向父母求救,多數人都會自舔傷口,吸取教訓,繼續前行。

記得有一次我們公司的春茗,在主持人頒抽獎獎品時,有位仁兄上臺領獎時,不知是太興奮,還是太緊張,就在上臺的那一霎那,腳絆在了樓梯上,一下就摔了個“向前撲”,連主持人的麥克風都撲倒了。同事們先是一愣,然後爆笑如雷。他居然就地而趴,直到有人想上去幫他起來,他才自己一下就起來了,從愣在那的主持人手中接過獎品就跑下臺了。事後問他為甚麼趴在那不動,他聳了聳肩說:“就是不給你們機會笑第二次。"詼諧豁達化解尷尬,真是讓我佩服。

全世界最著名的尷尬的跌倒,要算薩切爾夫人在中英談判時,被迫簽署<<中英聯合聲明>>後,在全球傳媒面前那次名摔,尷尬時刻的尷尬跌倒,難怪很多人演繹那次名摔許多背後的意義,所以說名人要像普通人那樣跌倒也不容易。

翻了個身,我又自嘲道:“在花園中跌倒的我,比起薩切爾夫人,要好得多了。"

不知是不是因為傷口痛,反正就是在床上不斷地想著關於摔跟頭的事情:在生意場上,在婚姻途中,在股票市場上,在仕途中,完全沒有跌過跤的人,幾乎是沒有的。

我們這一代,是風雨中的產物,經受了與上一代不同的政治暴風雨,趕上了國家改革開放的浪潮,在商海裡摸爬滾打,久經歷練的我們,鍛鍊得都很堅強。不記得曾經摔過多少跟頭,不記得有多少次頭破血流,只知道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又站起來。隨著年紀漸長,在無數跟頭下爬起來的我們,心靈已經鍛鍊到如銅牆鐵壁,什麼風浪也不怕了。

我們的下一代,都是溫室中的花朵。因為父輩們摔的跟頭太多,不希望孩子們走太多彎路,受更多磨難,就對他們保護得厲害,在他們的身邊不停的給他們建言,將自己往昔的風雨中摔打的經驗,恨不得全部教給他們。孩子們呢,非但不聽,反倒認為那些都是陳年舊事,不堪入耳。其實,就應該讓他們自己去碰碰壁、摔摔跟頭,學會在跌倒地方爬起來,學會成長。

歲月流逝,心靈強健的我們身體卻開始退化了,年華漸去,再也無懼人生路上摔跟頭的我們,卻開始害怕摔身體的跟頭了。人在年輕時摔得怎樣的狠,都可以再站起來,而年紀大了,摔一跤則不可忽視,隨時都會因為骨頭脆而摔斷了,所以真是傷不起,萬事都應該小心,照顧好自己不要跌倒才不至使自己受痛苦,也不給孩子們添麻煩。

摔跟頭,從我們出生,成長,成年,老年,到人生的最後階段,都一直少不了,而每一段都給我們很多的啟示。

=============================================================

 

 

坐觀日出         安妮

 

 

我臥室的床正對著一扇落地窗,窗外的山下是大海,海的另一端是奧克蘭市著名的Rangtoto火山島,而這座島不不偏不倚地嵌在了我的窗框內。到過我家的朋友無不為我家高高在上,傲視群房,面向大海,風景無限而生出一番感慨來,而朋友們不知道他們最應該感慨的是我可在家坐觀日出。
  每年由秋轉夏時太陽的日出點也漸漸移到了Rangtoto山上。只是我每每醒來時要麼滿窗星斗,起身辦完事後又沉沉睡去;要麼滿窗金光,嫌其耀眼起身拉上窗簾晨夢繼續。日子日復一日的過,知道日出就在窗外,我卻從沒有起意要特地看它一眼。
  那日醒來天已微明,落地窗框照例框出一幅畫來。一條巴掌寬的雲帶橫貫畫面懸在Rangtoto火山島的上方,將畫框裡的天空分成截然不同的上、中、下三段。山頂與雲帶之間為第一段,條狀、轄長,約有三指寬,呈透明的蛋青色;雲帶與窗框之間為第三段,呈渾灰色,填滿了畫框的上方。這兩段天空以中間的雲帶為界,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互不相干。Rangtoto山腳下的海水暗暗地藍著,海面有一層霧,灰朦朦的更像天上的雲。海的另岸路燈忽高忽低,在微明的晨曦中明晃晃地眨著,更像夜空的星,一時間分不出哪是天,哪是海,哪是岸。我瞄了一眼立在床頭的鐘,清晨五點半,沒准今兒能看見日出。心裡一激靈睡意全消,一個鯉魚打挺我坐了起來,開始全神貫注。
  畫框中的Rangtoto火山島在晨曦中像一頂黑黝黝的大草帽倒扣在雲帶下,以山頂的火山口為界垂直地將雲帶下方透明的天空左右分開。不一會,火山口左邊的天空在透明中出現了一抹的紅色,紅色逐漸泛起金邊。慢慢地右邊也逐漸被紅色浸染,不一會右半條透明帶被紅金的碎片綴滿,我知道是太陽在深處的騷動所至,但猜不出太陽升起的具體位置。金紅的雲開始向左邊擴散,瞬間便貫通了左右,活躍的亮點集中到了火山口的左邊。這時雲帶卻開始下壓,原本三指寬的透明天空被壓縮得只剩二指且有被吞沒的危險,也許今天沒有日出可看,我有些喪氣。
   
說時遲那時快,金紅色雲朵的金邊開始發亮,開始耀眼,六點十分五地一下新日從Rangtoto山左邊的豁口處躥出一絲晶亮的銀牙兒。銀牙兒漫漫上升,漸漸漏出了半個臉面,放出耀眼的銀光,不能直視。這叫我想起了早年聽來的日和月的傳說。月亮和太陽是一對親兄妹,老天爺讓他們輪流上天空值班,哥哥月亮值夜班,妹妹太陽值白班。哥哥怕妹妹害羞,就給了妹妹一包金銀針並對妹妹說:誰敢看你,你就用針紮他們的眼睛。不敢面對太陽妹妹拋來的銀針,我趕緊找來太陽眼鏡帶上。新日掙騰著上升,三分鐘後脫離了山體,一輪嶄新的太陽出現了。渾圓的臉盤銀亮如滿月,而耀眼和輝煌卻是太陽所獨有。原先金紅的雲片全部變成了銀色,這時的海面無光,暗暗地。岸上的路燈雖沒有滅,卻黯然失色。有趣的是新日和她的光被限制在山頂與雲帶之間一指寬狹長的空間裡,形成亮亮的一條,雲帶和以上的天空依舊灰暗,新日的出現似乎與它們無關。
  新日繼續升騰著,不一會就碰到了雲帶,雲帶開始吞滅著新日,從先咬一口到吃掉一半,剩下四分之一,轉瞬全部吃光。沒了太陽的天空顯得空蕩蕩的,吞滅了太陽的雲帶不動聲色,剛才耀耀而升、生氣勃勃的新日似乎從來就不存在,只有雲帶下的那條天空蛋青似地晶亮著,泛著銀光閃閃的雲片替消失的新日述說著不公。老天瞭解我的鬱悶,此時雲帶的頂端漸漸開始泛光,一天中會有二次日出?想到即將出現的奇跡我心中一陣狂喜,瞪大的眼睛一動不動。
  果然,雲帶被鍍上了銀邊,銀邊越來越亮,越來越耀眼,原本渾濁的天空也跟著亮了起來。這時天邊的雲開始騷動,更多雲紛紛地趕了過來。六點三十二分新日重新露出了她的銀牙,不同的是第一次銀牙是斜依在山顛,而這次則平浮在雲端。新日搏鬥著要掙脫雲帶的束縛,一縱一縱使勁地往上攀升,四分之一、半圓、四分之三,最後縱身一躍,一輪新日重現於天。再現的太陽如同第一次那般滾圓、晶亮、奪目,不同的是她的能力巨增,銀光刹那間照亮了每個角落,天完全亮了。太陽的光在海面留下了一片長長的影,海頓時蘇醒,無數的碎銀躍躍地、閃閃地、盈盈地回應著太陽的呼喚。城市也被喚醒,路上的車多了起來。
  說時遲那時快,天邊的雲湧來了,新日在雲裡穿梭如彩雲追月,又像一個調皮的孩子,在雲朵間跳來跳去。雲越來越多,越來越厚,新日在雲裡的穿梭也越來越舉步維艱,最後雲又吞滅了新日。可新日並沒有屈服,在雲層裡拼命地放著光,頓時每個雲縫射出萬丈的光芒來,構成了一幅完美的油畫。
  這時我突然明白了光與光芒的區別,以前只是在油畫上看到光芒,並不明白光芒是怎麼產生的。原來有日無雲或有雲無日的天空有的是光;而有日有雲的天空因有了雲層擋住了太陽,太陽在雲後的散射產生了光芒。藝術來源於生活,多簡單的事呀,可是你不觀察大自然,就是不知道。
  時間已經到七點,兩次日出、光與影的畫面,看著、想著我竟沉沉地睡去,等我重新醒來已經日上三竿。

------------------------------------------

 

 

 河這邊,河那邊                 傅金枝

 

        有一條河,河的這邊是一個世界,河的那邊是一個世界。

 

        打開世界地圖看一看,這種情況多的是:鴨綠江兩邊的中國和朝鮮;烏蘇裡江兩邊的中國和俄國;湄公河兩邊的泰國和老撾;剛果河兩邊的薩伊和剛果;多瑙河兩邊的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

        這些河橫亙在不同的兩個國家、兩個社會之間,在不同的歷史時代,肯定是演出過各種不同的歷史故事。只記得一條小小的深圳河,當年,一邊是“紅彤彤”的,人們幸福得不得了的社會主義;一邊是萬惡的,人們都在水深火熱中掙紮的資本主義。可社會主義那邊不少的人,竟冒著生命的危險,向南偷渡深圳河。奇怪的是竟然鮮有方向相反的偷渡者。

        人的腳是受人的大腦指揮的。腳的走向再清楚不過地說明瞭人心的背向。

        當年主政廣東,如今的儲君習近平的爸爸習仲勳來到了深圳河邊,看到了當年囚禁著那些偷渡者的集中營,他流下了同情的眼淚。習仲勳是一個正直的、有良心的、有同情心的人!

        鄧小平來到了深圳河邊,他在河的這邊轉了又轉,他盯著河的那邊看了又看,於是一個改變全中國命運的念頭在他的心中萌生了。

        他提出要“摸著石頭過河”!

        人們都知道鄧小平要過的河是條什麼河,那是一條橫亙在人們的觀念中絕不能跨越的河。鄧小平所要走的路是一條讓人恐懼的,離經叛道的“罪惡”的路。過這條河,想必連鄧小平自己也覺得不那麼理直氣壯,要不幹嘛還要小心翼翼,摸著石頭前行?乾脆架橋鋪路,正大光明地,大張旗鼓地,吹吹打打地過去不就是了?

        在眾多的左棍和文革餘孽的指責聲中,鄧小平艱難地帶領中國走上了這條路,跨越了這條河。

        不用大喊大叫,不必政治掛帥,不必戰天鬥地,農村中大量的生產出來了,工廠中大量的商品製造出來了。於是中國高樓林立,於是中國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四通八達,街上小汽車到處跑,於是中國生產出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鋼跌、水泥,服裝、鞋子、兒童玩具及各種商品,商店裡的商品琳琅滿目,取消了一切的票證及定量供應……

        糟糕的地方也很多:一下子冒出這麼多的財富,可是絕大部分進了少數人的腰包,最讓人氣不過的是,這發大財的竟然全是當官的及他們的子女、親屬。他們官商勾結,黑白通吃,用各種的手段劫掠了社會上大部分的財富。他們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而絕大部分的人民,卻在為他們住房還貸問題、養老問題、有病就醫問題、子女上學問題、青年就業問題焦慮不安。更讓人難以想像的是,不管是肉、是奶、是米麵、是饅頭、是魚蝦、是蔬菜,不知哪個是有毒的,讓人食不甘味,提心吊膽。

        這叫過的什麼日子?於是我忍無可忍,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又望著鄧小平帶著我們摸著石頭過來的那條河,義無反顧地跳下去,遊了回去。

        我又回到了原來的生活:那14平方米的小屋,那每人每月30斤定量的糧本;那每月每戶150塊蜂窩煤的煤本;那每人每月半斤肉、半斤油、半斤蛋、半斤糖偶爾還可買到半斤魚、半斤花生、半斤糕點、三兩葵花籽、幾塊豆腐的副食本,還有每人一年可做一、兩件衣服的布票,還有肥皂票、火柴票、煙票、酒票……

        街上到處都是紅色的標語,大喇叭裡一天到晚響著紅色的歌曲,書店裡全是紅色的書籍,除了馬列和毛著以外,又多了一些印製相當精美的各種版本的《遠新選集》。電影院裡放映著除了八個樣板戲外,還有幾齣新編的革命樣板戲。孩子們在學校裡學政治,搞革命大批判,中學畢業後立即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

        我已無法適應這種生活。更讓我沒有意想到的是,一個很知心的朋友小心翼翼地告訴我,河的那邊是敵對社會,凡是從那邊過來的人,都極有可能是特務。並警告我,遠新同志正在策劃搞第N次文化大革命,讓我務必小心點。

        一句話嚇得我直冒冷汗!啊呀,我怎麼忘了這個茬了呢?當年年輕時,我一直充當“革命的闖將”,如今年老了又是從另一個世界過來的,理所當然地應該成為“革命的對象”。於是我猛然驚醒,好漢不吃眼前虧,趕緊“走為上”。於是我再次遊過那條河,又回到了鄧小平建立起來的世界。

        回到這邊的世界後,又一個朋友告訴我,前邊不遠的地方,還有另外一條河,河的那邊有一個國家叫新西蘭。那是一個幸福、美滿、和諧、公正的社會:那裡當官的都是人民選出來的,都不敢搞官商勾結,劫掠社會的財富。人民要是批評政府,批評官員,官員都必須老老實實地聽著。社會上也沒有這麼多的毒肉、毒酒等各種有毒的食品……

        中國正在開著人大、政協兩個會議,過些日子還要開十八大。我盼著十八大之後,中國再出現一個像鄧小平一樣的人物,帶領中國摸著石頭,甚至根本就不必摸什麽石頭,理直氣壯地跨過那另一條河,把中國建設成像新西蘭一樣美好的國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十來年!

 

        後記:曾經旅居新西蘭,現在澳洲定居的著名學者何與懷先生有一本書《海這邊,海那邊》,是一本專門介紹世界華文女作家的書。書的內容既好,而書的名稱也靚。筆者在此抄襲一下何先生的“Idea”,為本文取名為《河這邊,河那邊》。想何先生不會為此與我訴諸法律吧?

 

 

                                        2011312日於奧克蘭

 

=============================================================

 

 

維也納的猶太復國運動 (二)      薇薇

 

                             

 

出生于猶太富商家庭,畢業於維也納大學法律系的希歐多爾·赫茨爾(1860-1904年),以寫作詩歌雜文開始文學生涯,以活躍政治家身份病逝維也納;以新聞記者、報刊主編在維也納知識界赫赫有名,以猶太復國運動領袖得享世界歷史地位;以典雅優美的文風,大獲成功的戲劇嶄露頭角,以高貴的品格、獻身的精神終結一生;以慷慨的風度、非凡的魅力受人尊敬,贏得千百萬猶太人的追隨;以先知般的智慧、救世主般的光輝為猶太民族構建烏托邦的藍圖。

1891年赫茨爾作為《新自由報》記者派駐巴黎,這不僅是維也納新聞界最令人豔羨的職位,而且巴黎還是赫茨爾心目中自由的聖地,人權的沃土。在巴黎期間,赫茨爾親眼目睹法國反猶浪潮的高漲,共和國的諸多過錯,猶太人都成了罪魁禍首,但凡民眾不滿現狀,猶太人就是替罪羔羊。尤其是1894年著名的“德雷福斯上尉事件”使這位浪漫的唯美主義者心靈震撼,幡然猛醒,此前赫茨爾一直沉醉於戲劇性的幻想,想像有一天能與羅馬教皇達成劃時代的協定,親自率領猶太人在聖斯蒂芬大教堂集體皈依受洗,把猶太民族從被驅逐被仇視的命運中徹底拯救出來。巴黎的親身經歷使赫茨爾的民族和宗教全盤同化的美夢破滅,自此他走上引導猶太民族遷徙,重返巴勒斯坦之路。

1896年,赫茨爾出版《猶太國》一書,他指出困擾猶太人千年的問題既非社會問題,也非宗教問題,而是民族問題,唯一的解決途徑就是建立猶太人自己的國家,這本書詳細探討了建立猶太國的計畫,用金融外交得到“應許之地”,在數十年的時間內逐步逐批持續不斷地遷移,以英國的模式建立政治制度和經濟架構。

《猶太國》只是薄薄的幾十頁小冊子,問世即刻產生巨大的震撼,像“春雷”一般炸響,遭遇維也納富有猶太中產階層普遍的反感和斥責,激起全世界下層猶太民眾熱烈的回應與支持。赫茨爾一邊任職《新自由報》編輯,一邊積極投身於猶太復國運動,成為錫安主義的領袖,此後經年不僅嘔心瀝血,而且犧牲了個人私產。赫茨爾馬不停蹄地在猶太富商間遊說,在英國、法國、德國、俄國、南美、東非、中東各國之間周旋外交,協調各地區猶太人之間的矛盾,為改善猶太人的境遇奔波,在巴塞爾成立複國大會,創辦《世界》週刊宣傳錫安運動。

赫茨爾具有深邃的思想,先知般的慧眼,他在風和日麗之際看到疾風暴雨將至,他在無足輕重中感受到生死攸關,他於局部的細枝末節把握整體的情節氣度,他透過表面現象參透內在本質。赫茨爾是那種天生的領袖,為他本民族指點迷津,猶太民族的悲劇在於一個小群體的整體優秀映現了其它民族眾生的平庸,這異族令大眾無法忍受,每當社會矛盾爆發,猶太人必成為非猶太人發洩挫敗感的避雷針,政客爭權奪利騙取民意的刀俎肉。

赫茨爾領導的錫安運動得到英國的支持,進展卓有成績。關於建國之地,他們設想過南非、阿根廷,認真考慮過烏幹達,並為之投票,最終選定巴勒斯坦,這個猶太人心目中的故土。赫茨爾展現出非凡的人格魅力和領袖氣度,無論是諷刺他的敵手還是擁戴他的民眾都稱他為“錫安山上的國王”,他那典雅莊嚴的形象頗具傳奇色彩,宛如額頭塗了膏油的複國救主彌賽亞,引領被踐踏被奴役的猶太民眾出埃及的先知摩西,功績彪炳千秋的以色列大衛王。

1904年赫茨爾病逝維也納,他的葬禮空前絕後,來自全世界的猶太人蜂擁到維也納,匯成一眼望不到盡頭的送葬隊伍,他那先知般的預見在30年後彰顯,希特勒領帶的德國納粹大肆屠殺猶太人。他那未完成的夙願在50年後實現,1948年以色列建國,赫茨爾被移葬耶路撒冷最高的山頂上,稱為赫茨爾山,山上有國家公墓,赫茨爾的頭像印在以色列十元鈔票上。

=============================================================

 

 

苦澀的笑              橋人

 

 

那就聊聊這部德語短劇吧,中譯名叫“屌絲女士”(Knallerfrauen)。據說譯名既為迎合時下網絡流行詞“屌絲”,又為向“憨豆先生”致敬。有先生就要有女士嘛。

 

我看的是沒字幕的版本,奇怪的是,居然也看得津津有味。可見形體表演的魅力絲毫不亞於語言的魅力。影視劇創作,也應同時發掘形體動作的潛力,而不應只關註語言或字幕之功能。

當然,強調形體表演是很有挑戰的。連續看了幾集之後,我便在想,下次的笑點在哪裏,下次的笑點在哪裏。你知道的,生活中的常見場景都用得差不多時,劇集也就差不多了。我疑心它每集很短也與此有關,為了節約些場景放到後面劇集去用。而且你想嘛,四五十分的集長,多半需要故事情節(如《越獄》)或者語言對白(如《老友記》)來支撐。沒有這兩條做保證,便只有縮短時間了。編劇說,那就縮短至二十分鐘吧。

在這麽短的時間中,《屌絲女士》故事仍然呈現出碎片化的特徵。它根本就不緊湊。常常在某個關鍵節點上,鏡頭突然剪輯到了別的場景。前後根本不相幹嘛。剪輯者思維之跳躍,我想很多觀眾都會不太適應。

我積極地解讀這種處理,視之為奇特的表意方式。你再仔細看看,它是不是有點文學中意識流的味道呢?有吧。這種處理的專業術語大概叫蒙太奇。《屌絲女士》太蒙太奇了,不按常理出牌,幾乎要跳出蒙太奇框架的束縛了。

如果你並不刻意追求某種奇特的意義,但奇特的意義卻自然而然表現出來,你就有些境界了。《屌絲女士》編劇的境界看來就不低,尤其表現在看似無意實有意的“思維亂碼”的運用上。

《屌絲女士》裏面的許多奇特而怪誕的事情,就有些“思維亂碼”的意味。對她的行為,大家會笑,真的會笑。有人覺得,哦,她真勇敢,做了這麽多正常人不敢做的事。也有人覺得,哦,她真白癡,不會看別人臉色眼色行事——她思維混亂,很不正常嘛。

她似乎在奉行一種曾經被錢鐘書總結過的修辭,即對假設的再推理。你們說這藥真苦啊,苦得像苦瓜。一般人到這兒就打住了。錢鐘書所說的修辭會再進一步,苦得像苦瓜,在烈日下被曬焉了。屌絲女士的許多行為便是一根筋思維的二次推導的結局。

很多人也因此覺得她繼承了憨豆先生的幽默才能,能取樂於人。這類評價仍未脫離幽默的範疇。

誠然,這個短劇能讓人發笑,而且讓人不停地發笑。但這種笑可能並不是發自肺腑的愉悅的笑。它像是由別的心理引發的笑的行為。這種心理有點見阿Q出醜,或者五十步笑百步的意思。或者更甚地,笑得有些悲傷苦澀。它帶著一絲沈重性。

從屌絲女士的性格,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沈重性來。

她潔癖,於是往往很焦慮。車座椅上掉了一點巧克力,非翻騰著找出來不可。最後放心地重新坐在座椅上時,發現一屁股坐在了吃剩的巧克力上。她抓狂,想摔東西,然而又算計著摔鍋不行鍋會壞的,砸盤子也不行盤子會碎的,於是找來了一袋長脆薯條,砸斷了其中一根,終於長輸了一口氣。她會對著自己的女兒裝傻,糊弄過去自己不懂的問題。看見朋友手上的嬰兒裹了條好毯子,朋友也喜歡她手上嬰兒裹的毯子,於是互換了。互換了毯子,但嬰兒也互換了!夜裏,她需要電擊自己,才能逼自己聽到嬰兒哭聲時起床。

可屌絲女士完全不白癡啊,她當然知道把在地上爬的小孩當抹布不太好,或者也知道站在超市把所有買來的紙巾一卷卷地扯下來裝進購物袋是很浪費時間的。而且在別人眼中,她已經是多麽幸福了——一份中等收入、體面的白領工作,育有兩個可愛的小孩,有大房子,家裏窗明幾凈,小區綠化得像公園,定期去健身房健身——多好的生活了啊。

但她為什麽還要這麽焦慮,這麽神神叨叨呢。

如果你細心的話,你會發現劇中唯一遺失了的生活鏡頭便是鄉村、自然。

我覺得編劇在利用她的搞笑的神神叨叨,來對這種豐富而現代的中產階級生活進行批判。對屌絲女士而言,工業文明不可逆,我們不能回到過去(鄉村的自然的生活)。我們甚至也不知道過去是什麽樣子了。我們只好對現實生活進行一些細細的日常的改裝。

把生活中的所有我們習以為常的流程改裝得別致(甚至荒誕),或者往合常規的日常生活中加進去些外在的荒唐進去。籍由這種改裝和反抗,讓生活有些變化有些樂趣。

由此看來,每個人都可能是屌絲女士呢。

這或許也恰恰是這部德語短劇一夜之間在中國火起來的深層原因吧。

=============================================================

讀者來稿

=============================================================

 

 

佈雷爾的憂傷                 李蘊

 

    托尼。佈雷爾是個普通的英國人。

 

    1997年起,他擔任了整整十年的英國首相,並開始了英國工黨史無前例的連續三屆執政。

    佈雷爾是個敏捷、智慧,富有激情的政治家。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的心“永遠都敲打著改革的鼓點,他的靈魂現在是而且永遠是叛逆之魂

    我是從佈雷爾用了三年時間寫完的厚厚的回憶錄中走近他的。同所有政治領袖的經歷一樣,他當政的 十年依然是大起大落,波瀾起伏的十年——雄心與痛苦絞在一起,信念與現實糾纏不清。作為一個政治家,他更需要的是理智、決斷、目標明確和絕不輕易動搖的意志,這也許就是一個強有力的男人在成功與失敗

中所展現給世人的最富有刺激性,最驚心動魄的強大魅力!

    而我更看重的卻不僅是這些。

    佈雷爾吸引我的,更是他的情感,以及由此帶來的他的深不可測的憂傷。這種情感來自他對自己國家和人民的熱愛,他說英國是個“讓他感到親切溫暖的偉大國家,英國人民勇敢、堅定,敢做敢為。”因此可以說他的幾乎所有的決策,他的一篇篇精彩演講,他筋疲力盡的忙碌的身影,既充滿著作為領袖的冷靜理智,更飽蘸著普通人愛與恨的激情。

    曾經讓我很感動的,是佈雷爾在處理戴安娜王妃去世後的一系列做法。佈雷爾從內心為迷人的戴安娜的死去傷心,他稱她是“人民的王妃”——這句話安撫了全世界幾乎所有喜愛戴安娜的人心。可是英國女王本人對戴安娜的看法與公眾所能接受的“大為不同”,她也不想說出口,所以她不願意站出來講話,不願意降半旗,不願意去看英國公民為戴安娜獻上的鋪天蓋地的鮮花。作為首相,佈雷爾非常同情女王本人,他也知道如果自己的幹預過於明顯,就可能遭遇嚴重挫折。可是民眾的悲傷情緒傾瀉而出,由傷心轉為憤慨的怒火正在向王室蔓延。此時的佈雷爾心中占主導位置的是“民情和民心”,所以他認為“女王必須說話,王室必須出面”。

    於是,他最終採用了最婉轉的做法和表現出英國人慣有的最優雅,最有禮節,也最通情達理的忠誠,終於說服女王面向世界為戴安娜送去了感人的悼念。佈雷爾成功地保護了王室,更重要的,他順應了民心!

    這僅僅是一個王妃的紀念。可是它所體現出的“領袖與人民同心”的事實卻讓我揮之不去。

    2001年,美國發生了震驚世界的“9.11”事件,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裡,近三千人在這場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恐怖襲擊中喪生,其中許多英國人也被奪去了生命。佈雷爾見到一些在這場災難中失去親人的家庭,還見到一位懷有身孕的女士——她的丈夫飛去世貿中心開會,他和他的孩子將永遠無法見面。還有一些父母失去了他們引以為傲的獨生子……世貿大樓的煙火讓憂傷的佈雷爾淚流滿面。反映在他腦子裡的第一個信念是:英國必須站在美國一邊,必須為死去的無辜生命呐喊。他第一時間到達紐約並進行了演講,他的講話摘取了桑頓.懷

爾德小說《對路易士雷的大橋》中的一段話,小說描述了峽穀上的一座橋的倒塌,造成了五個人的死亡。他說:“活著的人生活在一個世界,死去的人生活在另一個世界,連接這兩個世界之間的橋樑就是愛。只有愛能跨越生死,只有愛是唯一的意義”。

    於是,便有了後來的英國等國與美國並肩作戰,在世界範圍對基地組織的堅決打擊。

    可是,後來的戰爭使首相佈雷爾再次陷入深深的憂傷。

    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佈雷爾作出了英國參戰的決定。在佈雷爾的《回憶》中他寫道,這個決定的作出是非常痛苦的,因為戰爭就要死人,可是沒有正義的戰爭死的人會更多。僅80年至88年,兩伊戰爭總死亡人數達60-110萬之多,伊拉克60%的人口靠救濟活著,數百萬人背井離鄉......戰爭消滅了薩達姆政權,可是也獻上了許多士兵的生命,包括伊拉克人民自己。佈雷爾說,因戰爭帶來的死亡是“難以用常言描述的悲慟,淚水,儘管已經流下很多,也無法平復這些傷痛”。他為那些早逝的生命難過,為失去親人而陷入無限悲傷的親人們難過。他痛心地質問,為什麼非得是他們的孩子、丈夫、親人在那個時間、那個地方、踏上那段征途,承擔那份使命和安排?

    伊拉克戰爭後的不長時間,恐怖主義的報復再次讓佈雷爾陷入困境——那天倫敦的地鐵和廣場連續發生四次爆炸,52人當場死亡,更多的人受傷。佈雷爾在回憶那天的情景時憂傷地說,52個有著家庭朋友、女朋友、男朋友、孩子的人,52個享受著豐富多彩的人生的人,52個那天早上起來根本不知道這是他們最後一次醒來或者與人吻別的人......就這樣消失了。佈雷爾想到如果爆炸發生在自己家裡的親人身上,如果自己的小兒子利奧也在那輛地鐵列車上,在那輛公共汽車上......他由此想到了那些犧牲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士兵,那些埋葬在巴格達或者坎大哈瓦礫下的其他人——他們的父親和母親的悲傷。

品味著佈雷爾的憂傷,我不禁想到了1949年以後的中國。

    從“三反五反”開始一個個人頭落地,到三年自然災害讓黃河兩岸遍野餓屍,黃土高原的亡靈以千萬計;還有甘肅省夾邊溝那些被莫名扣上“右派”帽子的知識份子被餓得抓地上的草皮吃,餓死後用破草席一裹拋到荒郊野外;再有那個更加恐怖的“文革”,讓北大、清華的教授們一個個被打得鮮血淋淋,上吊、自殺,跳河,既沒了寶貴的生命,更沒了做人的尊嚴。這些可怕記憶不會隨著時間流逝淡漠的,我們總是在問此時我們的領袖哪去了?領袖的人性哪去了?一個不懂得尊重生命,尊重人的領袖,他只能滿足於因權欲而生的獸性的狂歡,泯滅

的,是他本該有的,最起碼的人性。

    對比佈雷爾對喪失人和生命的深深的憂傷,不能不讓人對人類的信仰、理念、思想和文化作出理智的價值判斷。

    這種對比可能有點殘酷,可他讓人思考怎樣來辯別同屬於人類的善與惡,而不同的國家體制又是怎樣創造出完全不同的領袖呢?佈雷爾並不後悔自己所做的關於參加伊拉克等戰爭的決定,他使用了兩個字——“責任”。他要為因戰爭而死去的人負責,他更要為在獨裁專制及恐怖主義殘害下的人民負責。

    發生在中國半個世紀的政治運動中,幾千萬人的死亡又有誰來負責呢?又有誰負得起這個“責”呢?輕輕的一個“三七開”,便把千秋功罪掩藏在時間記憶的流動之下,人民沒有清算罪行的權力,只有拿生命做祭奠,竟邊唱“紅歌”邊撫摸遍體傷痕。

    2007年,佈雷爾離開首相位置後,繼續懷揣和平的願望奔波於世界各大宗教之間,並投身於中東、非洲各國的和平解放鬥爭中。那裡的饑餓、衝突和疾病,會激發他新的鬥志與智慧,也會繼續給他帶去無法解脫的憂傷……

    厚厚的一本《佈雷爾回憶錄》讀完了,我掩卷靜思。

                                                  2012/3/26

=====================================================================                                                                              

 

 

梔子花                     靜琦(墨爾本)

     

 

        我在後院種了一顆梔子花,它是街坊鄰居 義大利人Toni送我的禮物。經過3年的細心照顧己是婷婷玉立,今年夏天忽見碧綠雪白地綻出一個個碩  大的花蕾來,真是喜出望外。但開花的速度卻很快,前幾日還羞澀地躲在枝葉中的青綠花苞,不知何時褪去了青澀,換成了潔白的衣裙,朵朵綴滿枝頭,馥鬱芬芳。夏日的清晨,借著晨風,花兒濃郁馨香,不受驚擾地盤旋穿繞在黎明前的庭院。

 

        想當年,每到夏末傍晚,上海的街頭巷尾常有農婦手挎竹籃,鋪著一塊浸濕了的毛蘭布,上面放著串串的茉莉花和白蘭花,腳邊一隻小鐵桶,插滿了待開的梔子花。  梔子花白蘭花….”  悠然的吳儂軟語和花香漂滿在整條街上,不由讓你停下腳步買上二朵用細鉛絲插成一對的白蘭花別在衣襟上,再順手買上二把梔子花帶回家,養在盛滿清水的大瓶裡,擱在臨窗的桌前,花兒蘸滿了水份,花瓣一層層地打開, 幽香一寸寸地釋放,充滿了房間的每角落。

        還想起,此時若去蘇州、常熟一帶的江南農村,房前屋後多種有梔子花,鄉下村姑穿著土布竹裙,喜歡挑上一枝半開的,箬在發間,清冽的香氣隨髮絲飄散。

        梔子花,它不是名花異草,它也非名門望族,只要有陽光、水和土壤,就能生存,如同它的性格隨和而不挑剔, 它可是平民大眾喜愛的花。可以任意摘來,捧在手上、插在頭上、放在桌前、掛在手袋外,馨香一縷與你相伴。純潔無暇的花朵點綴著美好精緻的生活,增添一份陽光的心境。

       平民的梔子花,潔白素華,一脈心香,不思回報。

=====================================================================

 

 

念奴嬌·   清明祭祖              虎山龍

 

 

 彩虹細雨,鳥鳴枝綠伴,又清明節。

 

 夢寄焚香瀰漫處,愛在陰陽間悅。

 

 祭祖陵園,叩頭問候,念淚隨聲咽。

 

 拜塋尊榼,越時空訴語竊。

 

 

 

 憶母健在當年,溫馨福樂,常醉佳餚碟。

 

 事事皆不知苦累,因有母心牽結。

 

 追溯恩親,懷盈甜蜜,恩德詩心疊。

 

 遠鄉魂斷,網前嚎啕情洩。

 

 

 

時間無間       橋人

 

 

1

 

    有時候它就像樹林子裏的小溪。每滴水都流走了,不知到哪裏去了。它仍在那裏。

    夏天的溪水,看到林間濃蔭如織草長鶯飛。冬天的溪水,看到滿山披雪萬籟俱寂。

    昨天的溪水和今天的溪水可能永無相識的機會,它們只是流淌著,在同樣的路徑上。

    或者不是同樣的路徑。有些從松葉間滴落,有的來自巖隙積水。最後卻共同構成了一條溪。

    它們都是溪的一部分。

2

    說萬物都是有四個維度的,長度、數量、溫度、時間。唯有時間這個維度難以琢磨。是啊,我們看到你,很難看出你的過去,也難以看到你的將來。除非我們與你待得久了,那個時間的長長的尾巴才亮了出來。

    每個人似乎都拖著這樣一個長長的時間尾巴。它不可見不可觸摸,但卻與你相隨。很多時候,連你自己也忘了這個尾巴曾經在哪個不起眼的世界的角落掃過。

它想必是越來越沈重的。因為它會越來越長啊。在你去過的所有地方留下不間斷的痕跡。它就在那裏,在所有你待的地方,曾經待過的地方,一動不動的。它繞著某棵樹轉了三圈,它在河邊蔓延,它與別人的時間尾巴有交集,它記錄著你與這個世界的關系。

3

    你住在某個地方,很安靜地。你每天到固定的超市買菜,然後順著往常的路線返家。或者你也偶爾打破這種常規。不論如何,時間的尾巴都會在這些地方壘出你的身份輪廓來。

    如果有一幅記錄時間尾巴的圖,這些常規路線所在的位置一定是粗壯而醒目的。其他的地方,它就只是幾條細線而已。

    如果這幅大圖上也同時記錄著別人的時間尾巴。那些曾經與你的時間尾巴發生交集的人,大抵都會是與你的生活有著重要聯系的人。有時你們的時間尾巴平行地經過了很長一段距離。你們要麽相識,並且是很親密的人。要麽不相識,是冥冥之中很有緣分的人。想像你曾與很多不相識的人同時坐過一輛公交車,同時乘過一艘船,同時走過一段路。你們從未知道彼此的名字,但你們卻那麽近地聯系在一起過。

    時間的尾巴在定義著你與別人的關系。

4

    你們相隔汪洋萬裏,各自被空間所囚居。你們也可能相隔幾個世紀,被時間所囚居。

    你們甚至隔著一條街住了很多年而互不相識。

    你前腳剛離酒吧,那人後腳才踏進酒吧。那時店裏正放著沙啞而低沈的爵士樂。

    你們是由時間的尾巴這樣聯系在一起的。

5

    也許你常常想到這樣一種情況。

    你在翻著一本古籍,你走在古老的大殿中,你做了一個穿越到很多年前去的夢。在這些境況中,你與許多不共時空的思想、事情、人物有了交集。

時間尾巴原來如此具有穿透力。它們一直在那兒,等著別人前來瞻仰。或者在某個角落,默默無聞。

    你也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你坐在那裏冥想,你的思維在世界中漫遊。你去過那裏嗎你沒去過嗎。時間同樣篆刻著這種形而上的活動。

    或許早已有人跟你想過同樣的事情。或許有一天,有別的人會跟你想同樣的事情。

6

    時間大約是個確定存在的東西,它永恆不動不變無聲無息。

    人從時間中走過,留下了自己的痕跡。這種痕跡我們叫它為時間尾巴。

    樹也從時間中走過,它從種子發芽,長出枝葉,然後或開花或落葉或正在老去。

    石頭也從時間中走過,它變黝黑在海灘邊,或風化在荒漠裏。

    那時有一隻蜻蜓正落在窗臺下,杜鵑花開滿西山。

    每一個瞬間,都有那麽多美好的人、事、物在時間中走過。它們相互微笑,共用著某種無法割捨的緣分。

=============================================================

 

 

內華達的約書亞樹(Joshua Tree)——美西散記之六         

                  立言 

 

 

    開車出了南加州,就毫無過渡的一頭沖進了內華達沙漠。

 

    黃沙漫漫一望無垠。沙丘、沙礫、裸露著的風化的暗灰色岩石,那麼醜陋的疊堆著推擠著,向車窗撲過來又退後遠去,路邊星星點點的苔蘚和幼幼弱弱的仙人掌,寂寞的在炎炎的赤日下掙扎,竭力的張揚出一片片生命的綠色。

    閉目養神片刻,又不甘心的睜開眼睛,就看見了一棵、兩棵、三棵……零零散散的怪異而張致的樹,倔強的兀立在沙礫和仙人掌叢中——像棕櫚,沒有那份從容典雅,枯槁的灰色枝幹扭曲著向上聳翹,猶如一個人高高舉著雙手祈禱,只在枝椏的頂端有一蓬綠色的,如箭鏃般的葉子。

    “約書亞樹。”妹夫把著方向盤,好像猜到我的心思似的說。

    “噢,約書亞——”我打起了精神。那位聖經中勇敢智慧的先知,偉人摩西的後任,曾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耶和華所應許賜給他們流奶與蜜之地——迦南。那是在以色列人出埃及後的第二年,他們來到了巴蘭的曠野,摩西根據上帝的吩咐派了十二名探子先去探查迦南地的境況。40天后探子們回來了,還帶回了迦南地豐美的果實——葡萄。但探子們也帶來了壞消息,他們說那裡的城池堅固,迦南人高大健壯,“我們看他們像巨人,他們看我們像螞蚱”!十二個人中唯有約書亞和迦勒主張上去攻城,他們的理由是:“迦南地是上帝賜與我們的應許之地,有上帝與我們同在,我們不用怕他們。”……從此約書亞這個名字就象徵著忠心與勇敢,也許美洲大地最早的拓荒者們,看到沙漠中這頑強、堅忍挺立的樹,才用先知的名字為它命名吧?

    拉斯維加斯,伴著閃爍的霓虹,突如其來的就在黃昏的沙漠地平線上現身,猶如童話中的城堡般的不真實。幾條大街兩旁林立著幾十層樓的酒店,酒店的一層無一例外的都是賭場。聖誕將至,五光十色的遊人熙來攘往,還有卡通人物穿插其中,小丑、公主忙著與人們拍照,天使與惡魔勾肩搭背的吃著霜淇淋……

內華達是出名的荒涼不毛之地,據說只出產約書亞樹和響尾蛇。但美國人偏偏就在這片荒涼的沙漠中開出了這樣一座專供人們消費娛樂的“賭城”,內華達州因之財源滾滾,不但博彩業繁盛,也是購物,觀光的天堂——每一座酒店內都有其獨特的景觀設計:威尼斯、巴黎、古埃及盧克索、Bellagio酒店廣場的音樂噴泉世界聞名……Mederay 酒店竟然在地下室開出了一個海底世界,令人全然忘記了自己正置身於沙漠腹地。

    內華達空氣乾燥,周邊的科羅拉多和南加州都在下雨,但這裡只吹了幾陣帶潮氣的風,雨還沒下到地面就在空中蒸發了。都知道酒店業耗水甚巨,在沙漠中水是最寶貴的資源,拉斯維加斯的水源從哪裡來呢?在去大峽谷的途中,經過胡佛水壩,這個問題終於有了答案。

    胡佛大壩我還是在中學地理課本上學過,但若不是親臨其境真不知道這一工程的偉大——美國人硬是從崇山峻嶺中修築了高達220米的混凝土大壩,將科羅拉多河水引進了內華達。站在大壩頂上,俯瞰碧波浩渺一望無際的米德水庫,感覺只能用“偉大”這個詞來形容美國精神。

    離開胡佛大壩,也就出了內華達,約書亞樹也在視野中消失了。但在我的心頭,那倔強兀立在沙漠中,猶如高舉雙手在祈禱的影像總是縈繞著不能去懷。約書亞的意思是“耶和華是拯救”。美國,大山大海,睥睨世界,卻又與自然和諧共存,約書亞樹,應該是解讀美國精神的一把鑰匙。

=====================================================================

 脾氣越來越大的中國人      珂珂

 

  天似乎總是陰陰的, 氣壓低的讓人難受。老王拖著疲憊的身體在深圳飛機場辦理著登機手續,只見櫃檯小姐小心翼翼的說了句:“對不起先生,這架飛機還沒有抵達,估計會延時起飛半小時。"老王無奈的低了一下頭,那近似於麻木臉上擠出了一個皺著鼻子奇怪的表情。

 

 

  正當老王無奈的接受了延時起飛的事實時,別的櫃檯卻發生了吵鬧聲:有人不滿的大聲呼叫:“中國國際航空公司應該改名為中國晚點航空公司",“退票!退票!"老王由皺著鼻子的表情,變為了皺起了眉毛。

 

 

  望著吵吵嚷嚷的的人群,老王推著行李向機場餐廳走去。剛剛坐下來準備放鬆一下,喝一點兒飲料,就聽見了有人大聲的喝斥著服務員:“地上怎麼這麼滑,咖啡都灑了半杯了,你們的經理在哪裡,我要投訴。"服務員一邊連聲的道歉,一邊又馬上準備了另一杯咖啡,小心翼翼地安撫著客人。

 

  

    飛機好像在考驗著人們的耐性,就這樣遲了半個小時又半個小時,好不容易才登上了飛機,飛機上又廣播道:“由於目的地的天氣問題,飛機將會再延遲起飛一小時。"這下飛機上的乘客即時像炸開了鍋,投訴的,抱怨的,嘟嚷的,甚至罵人的,吵吵鬧鬧,亂成一鍋粥。這時,有脾氣大的人取下了手提行李嚷嚷要下飛機,一個人這樣做了其他的人也照貓畫虎,一會兒的功夫飛機的走廊上已經擠滿了人,爭著要下飛機,你一言我一語,任憑空乘人員怎樣勸阻也不聽,吵得老王的眉頭皺得更緊了。

 

  飛機終於安全的起飛和降落了,雖然老王心急火燎的想快點回家,但不得不耐著性子排隊等出租車,前面有兩個人因為搶車子又互相罵了起來。老王已經根本聽不到他們在互罵些甚麼,只是算著還要再等幾輛車就輪到他了。

 

 

  剛到了自家的門口,就聽見老婆在罵兒子不好好的做功課,而在浪費時間打遊戲機。老王的眉頭終於擰成了一條線:今天是怎麼了,全世界的人好像都很有脾氣,連家裡也不得清靜。他遲疑的將門打開,和老婆說了聲:“我回來啦。"老婆抬眼瞥了他一眼,只是“噢"了一下就沒有了下文。

 

 

  老王洗完了澡坐在沙發上看起了電視,正在播出的是一個年僅十八歲的年輕人因為不滿某個醫生的診斷,而亂刀砍死一個前途無量的年輕醫生,另外又砍傷兩位實習醫生。據調查說居然有68%的人還感到高興!

 

      

  老王即刻轉台,一個地方節目正點評一對上海年輕有錢夫婦,在美國登機時因為行李擺放與空乘人員發生爭執,美國空乘人員報警,機場特警將這對夫婦帶下飛機,而她們12歲的女兒只好獨自飛回上海……

 

  關上了電視,合上了眼睛,但腦海中卻又像是放電影般的一幕又一幕的重播著這一天的遭遇,對照今天同機乘客的表現,不難想像那對年輕的上海夫婦當時在美國機場傲慢無禮的行為,只不過美國人可不像中國人,空乘人員是有尊嚴的,那對夫婦的遭遇,可以說是咎由自取。

 

 

  但這個社會現在怎麼了?是社會的價值觀的改變,使社會上瀰漫著一種沉沉的戾氣?人心、人性正在失去節制,失去方向。為甚麼我們中華的文化中所提倡的美德;溫良恭儉讓的翩翩君子之風,溫聲細語的嬌柔女性都好像已再不復存在。漸漸富裕起來的中國人,腰板硬了,聲音大了,越來越沒有了耐性。脾氣越來越大的中國人,每一個人都是大款、大爺,卻將禮貌文明忍讓包容拋之腦後,每一個人似乎都在挑戰著中華民族的道德底線。一切的一切使他感到迷茫,感到恐懼。

 

 

  老王想著、想著就在沙發上睡著了。突然,他老婆大聲呼叫到:“睡覺不上床?小心著了涼了。"他這才清醒了一下頭腦,唉,又被吼了一聲,老王用手揉著緊鎖的眉頭,悻悻然的向睡房走去。

 

=============================================================

 

 

我從沒有忘記你們 (一)             薇薇

 

 

    寬闊的石階陡直地向上延伸通向坡頂的塔樓,茂密的灌木在粗石臺階兩側左擁右抱,滿山林木幽深,峭拔蔥郁的林相遮蓋了粗壯起伏的山容。碧綠的長草在山坡底部滋生蔓長,黃色白色的小野花星星點點閃耀,藤蔓盤根錯節,參差環繞爬滿山腰,偶爾還能瞥見裸露的褐紅色山石。此刻四野靜寂,鳥兒無憂無慮地啾啾啼鳴,它們在和煦的軟風中親昵地嬉戲追逐,噗地一聲飛向另一邊的樹梢。如果不知道者,會以為身處於美麗的自然風景保護區。

 

 

    185級臺階,曾被稱為“死亡臺階”,成千的囚犯死在這些臺階上,他們每天把採石場的花崗岩一趟趟地背上山頂。19452月,西蒙·維森索被押解到這個奧地利境內最大的集中營,他艱難地登上185級臺階,每走一步都似踩在他苦難同胞的骸骨上,他抬頭看了看塔樓,他看到了屍首。19433月底,蓋世太保頭目海因裡希·希萊姆來茅索森集中營視察,為了讓他開心,集中營党衛軍把剛從荷蘭運來的1000名猶太人集合到山頂,一個接一個把他們從165英尺高斷崖上扔到下面的採石場,美其名曰“跳傘運動”,此後“跳傘運動”成為黨衛軍最愉快最著名的娛樂活動。從1938年至1945年,茅索森集中營有13萬苦役犯喪生,他們死於毒氣、槍殺、毆打、折磨、饑餓和病痛。

 

 

    茅索森集中營距大都市維也納2個小時車程,離希特勒的家鄉林茨20公里。西蒙·維森索能活下來實在是九死一生,1939年波蘭的利沃夫市被蘇軍佔領,“紅色清洗”開始,猶太建築工程師西蒙被抓去工廠做工。1941年納粹佔領利沃夫,歷時三天的自由殺戮行動使大約6000名猶太人喪生,西蒙從一個集中營輾轉到另一個集中營。茅索森集中營是被盟軍解放的最後一個集中營,194555日,美國第11師的坦克開入集中營,西蒙·維森索已餓得骨瘦如柴,1.8的身高體重不足45公斤。11師的司令官理查·賽貝爾上校說:我們到達茅索森集中營的時候,那裡有一排排赤身裸體的屍體,大約有1300具(未掩埋的)……我從沒有看過如此恐怖的景象……我們該怎麼辦?

 

 

    19455月拍攝的照片和錄影上可以看到茅索森集中營倖存者是何等模樣,他們猶如一具具活著的死物,眼珠能轉動的骷髏。那些表情呆滯雙目深陷的枯癟乾瘦面孔上沒有恐懼,只有麻木,是喪失了所有希望,摧毀了一切信仰,消滅了任何思想以後,把自己變成螻蟻才能活下來的麻木,那埋葬一切的空洞讓人心悸。

 

 

    善與惡是人性的兩面,生與死沒有距離。科技進步、物質繁榮、精神文明的二十世紀歐洲,竟然發生大屠殺式的種族滅絕,實在讓人匪夷所思,卻又毫不奇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魔鬼,隱匿在人類心靈深處的黑暗是最古老的嗜血本能,大眾的獸行一旦被釋放,世界會淪陷於集體性的放縱和癲狂,法律秩序頃刻土崩瓦解,道德良知隨之消失殆盡。那不可根除的人性本能:對暴力的熱愛,對嗜血的渴望,對極權的崇拜,對生命的踐踏,對人道的輕蔑,一旦破除外部壓抑和束縛,會把人變為野蠻殘忍的衣冠禽獸,把社會變成肆無忌憚、為所欲為的屠宰場。

 

 

    接管集中營的美軍軍官勸西蒙回家鄉,從事房屋建築,結婚生子,開始新生活。37歲的西蒙此時已是孑然一身,他以為包括妻子在內的所有家人親屬都已在大屠殺中死亡。回到被連根拔起、徹底清除的地方開始新生對西蒙來講是不可能的事情,失去的不僅僅是在這個世界上的一切,更重要的是信仰。“如果你知道很多,那為什麼不寫下來?”美軍軍官如是說。幾天後,西蒙開始自願為美軍的“戰爭罪行辦公室”工作,他的第一份報告就是於1945525日用打字機打下的91名實施大屠殺的納粹頭目名單以及他們的罪行。

 

=====================================================================

 

 

日本的航空母艦            傅金枝

      

 

       今天只有美國是名副其實的航母超級大國,如今保持著13艘航空母艦的編制。而其他國家,由於航母的造價、以及平時的運行維修費用太高,又沒有迫在眉睫的戰爭需求,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各國也就不搞代價如此高昂的航母戰鬥群了。因此除美國外,英國、法國、俄國、義大利、西班牙、印度、阿根廷、巴西、泰國等國家雖說有航母,也都只有1——2艘航母,意思意思而已,不成氣候,沒法與美國相比。

 

        日本目前僅有兩艘“大隅級”的兩艘登陸指揮艦,只能稱為“准”航母。但是這並不是日本造不出航空母艦,事實上,日本曾經是世界上擁有最多的航母戰鬥群的海洋超級大國。只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受到停戰條款的限制,不能再建造航母。可它如今依然是世界級的造船強國,又擁有世界上最高水準的機械設計和加工能力,如果他要建造航母,是輕而易舉的事。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共建造並服役航空母艦25艘,其噸位及其最後的命運如下:

        1、赤誠號:排水量41300噸;

        2、加賀號:排水量42541噸;

        3、蒼龍號;排水量19800噸;

        4、飛龍號:排水量21900噸。

        以上4艘航母在19426月的中途島戰役中被美軍艦隻或艦載機擊沉。

        5、祥鶴號:排水量33200噸。19446月在馬里亞納海戰中被美國魚雷擊中沉沒。

        6、瑞鶴號:排水量33200噸。194410月在菲律賓恩加尼奧角海戰中被美艦擊沉。

        7、隼鷹號:排水量26949噸。19446月的馬里亞納海戰中遭重創,之後返日本港口大修後未再參戰。1947年被解體。

        8、飛鷹號:排水量26120噸。19446月在馬里亞納海戰中被美艦擊沉。

        9、大鳳號:排水量37720噸。19446月在塞班島以西被美國潛艇魚雷擊中後沉沒。

        10、信濃號:排水量73040噸。194411月在日本瀨戶內海被美軍潛艇用魚雷擊沉。

        11、雲龍號:排水量22400噸。194412月在上海海域被美軍潛艇用魚雷擊沉。

        12、天城號:排水量22400噸。19453月和7月兩次在吳縣軍港遭美機轟炸,船體翻覆擱淺。4612月被解體。

        13、葛城號:排水量33400噸。1945年三次遭美機轟炸失去作戰能力。1947年被解體。

        14、鳳翔號:排水量10000噸。戰爭中倖免遇難。19469月被解體。

        15、龍驤號:排水量13650噸。1842年在瓜島海戰中被美軍魚雷炸沉。

        16、龍鳳號:排水量16700噸。1945年在吳縣軍港被美機炸傷。1946年被解體。

        17、瑞鳳號:排水量14200噸。194410月在萊特灣戰鬥中被炸沉沒。

        18、祥鳳號:排水量14200噸。19425月在珊瑚海海戰中被炸彈和魚雷擊沉。

        19、千歲號:排水量15300噸。194410月在萊特灣海戰中被炸沉。

        20、千代田號:排水量15300噸。194410月在萊特灣海戰中被擊沉。

        21、神鷹號:排水量205861噸。194411月在中國黃海濟州島西被美國潛艇擊沉。

        22、海鷹號:排水量17500噸。19457月被英國飛機轟炸,戰後解體。

        23、大鷹號:排水量2000噸。19448月在菲律賓被美軍潛艇擊沉。

        24、雲鷹號:排水量1700噸。19449月在中國東沙群島被美軍潛艇擊沉。

        25、沖鷹號:排水量2000噸。194312月在日本伊豆群島被美軍潛艇擊沉。

       日本除上述25艘航母外,還有另外4艘在建航母,還沒建成,第二次世界大戰就結束了。

       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艦便是日本的“鳳翔號”航空母艦。自從有了戰鬥機以來,由於飛機續航能力有限,便自然產生了由艦隻搭載飛機的概念,在先後解決了飛機在艦隻的甲板上起降的技術難題後,英、美和日本立刻著手設計建造航空母艦。本來英、美動手更早,卻是日本建造速度更快,並先于英美與192212月建成並服役,成為世界上第一艘航母。

        在航空母艦問世之前,戰列艦是當之無愧的海上霸主。戰列艦的特點是噸位大、火力猛、裝甲厚。當時日本的兩艘戰列艦“大和號”和“武藏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戰列艦,排水量有72800噸,其噸位與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航母都不相上下了。

        由上述日本的戰列艦及航空母艦發展的情況來看,在上世紀20年代初期,日本就已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海洋超級大國了。而此時距離明治維新(1868年)僅僅50餘年的光景!

                                           2012324日於奧克蘭

=============================================================

 

 

弟弟和他的小提琴         李蘊

                                          

 

    那一年的冬天,中國的東北冷極了。

 

    大清早我上街辦事,街上的人一個個低著頭躲著寒風。我想鑽進路邊的大商場暖暖手腳,突然手機響了。

    一個來自很遠的聲音告訴我,弟弟在深圳突然去世了。是心臟病還是什麼?我來不及細問,只覺得自己的心冷得發抖。我躲在大衣裡匆匆踢著腳下的積雪,雪地已不是白色,落滿了灰塵和髒髒的腳印。可我的腦子裡全是白的,白得連弟弟的身影都看不見。北風抽著我的臉,我呆呆地,轉眼坐上了南去的飛機。

    機艙裡很靜。我閉著眼,幻覺中耳邊似漸漸響起一絲輕輕的小提琴聲。這是弟弟拉的曲子,他的大眼睛微眯著,琴在他肩上抖動,手指在弦上跳動,悠揚的長弓提上去又落下來,帶進他深深的陶醉和最美好的暇想。久違了,有點陌生。這麼多年我們姐弟各在南北,每次想起他,總像又看到他那把從不離身的小提琴。

    記得弟弟小時候算術很差。母親總是不厭其煩地教他數12345,可他總是一遍遍數成12357,母親脾氣不好,可憐的弟弟不知挨了多少罵。

    弟弟對阿拉伯數字反應遲鈍,可他對音樂的1234567卻極其敏感。六十年代初父親從莫斯科帶回一個很大的唱機和好幾大本的唱片,弟弟不管在做什麼只要音樂一響他立即停下手裡的事情坐在那裡一動不動。幾十年過去了,我依然記得十幾歲的弟弟最喜歡的兩首樂曲,是舒伯特的《小夜曲》和比才的《卡門》。

    後來弟弟被送進了省軍區的子弟小學,一周只回來一次。臨走時父親問他還需要什麼,他說他只想要一把小提琴。一天到晚忙著寫作的父親始終不知道弟弟會不會拉提琴,也不知他要在哪裡學琴,但他痛快地答應了弟弟的要求。

    我甚至都沒來得及聽到弟弟拉琴的聲音,“文革”開始了。

    父親是全省第一個被打倒的,緊跟在“劉少奇叛徒集團”的後面。他被一腳踩倒在地,家被抄人被抓。弟弟跟著我到處尋找棲身之地,我背著一把二胡,他背著一把提琴。我們蹲車站,鑽庫房,找膽大的同學家借住,在善良的朋友家找一口飯吃。為了表達我們的感激,弟弟就在朋友家里拉起他的提琴。我是在最困難的時候第一次聽到了弟弟的琴聲,不管他拉得技巧怎樣,我都聽到了他心裡的哀傷,迷茫,和刻苦銘心的期盼。

    後來我們托朋友的關係在一個“勞改農場”安下了身。因為我們拼命勞動,終於沒有被分到“黑九類”隊伍裡而成為“可教育好子女”。在那個大宣傳大歌頌的“大革命”時代,農場緊跟形勢成立個“文藝宣傳隊”,我和弟弟因為有“一技之長”都進了小樂隊。我又一次看到弟弟拉起了小提琴,他把臉溫馨地貼近琴身,灑脫地擺動右臂,五指又在弦上輕快地跳躍著,美妙的琴聲讓他忘記了所有的煩惱和勞動的疲憊。琴聲與那個瘋狂的年代格格不入,不久,身陷琴聲的弟弟對外部世界漸漸渾然不覺。

    有一天,弟弟給我講起了“文革”前他看過的印度電影“流浪者”,他用嘴哼起影片插曲“拉茲之歌”。幽默哀傷的節奏,起伏跳蕩的旋律,一會兒好像吹起了小號,轉眼又像拉起了手風琴。他邊唱邊敘述著歌詞的內容,一會兒抒情,一會兒傷感,他全身心的投入可能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個“流浪漢”。電影旋律的優美經過他準確的表現力顯得格外動人,那一刻我斷定弟弟就是搞音樂的料。

弟弟非常想進音樂學院深造,可那時所有的學校都停課了。弟弟想找個音樂老師再提高一下琴藝,可沒有人敢在那時教他拉琴。萬般無奈,他只好到一個縣文工團去報名。

    他很順利地通過了考試。可是當對方知道他是國內有名的大“黑幫”的兒子時,立即婉勸他退出。弟弟如夢初醒,方知小提琴外面還有一個“大革命世界”。

弟弟回到了農場。讓小提琴改變命運的夢想破滅了。

從那以後弟弟的琴聲很少有歡快的節奏了。即使是拉浪漫的曲子我也能聽出琴弦下發出的鬱悶與苦澀。

    “文革”終於過去了,弟弟趕緊去考一個大學的音樂專業。可是因為他的歲數已過,學校把他分到財會專業。

    當聽到弟弟要去學財會的消息,我的腦袋都炸了。一個從小連“12345”都數不明白的人卻要去當會計。可是沒有別的辦法,他的歲數無法走進任何一個藝術單位。

    三年後,弟弟到長春電影製片廠會計科報到。朋友們都說這是個不錯的出路,只有我一個人哭笑不得,獨自歎氣。

    後來弟弟到深圳的一個文藝單位繼續做他的會計。二十多年過去了,弟弟再沒有機會拉小提琴。有一天,他突然聽到樓下響起了小提琴協奏曲的演奏聲,他飛一樣從六樓沖到一樓,躲在角落裡傾聽四位專業演奏家在演奏小提琴四重奏。琴聲如醉人的酒讓他癡迷,眼前的弓和絃讓他似進入童年的夢中。四位演奏家對眼前這位著迷的會計感到很奇怪,停下來問弟弟是不是也會拉提琴,並把琴遞給他。弟弟羞澀地連連擺手後退,眼前的琴他曾經那樣熟悉那樣眷戀,可現在他碰都不敢碰......

    我是在開完弟弟的追悼會後才聽到其中一位演奏家給我講述的上面這個故事。他講的很平淡,很不經意,卻讓我心中隱隱作痛。只有我理解小提琴聲給弟弟帶去的感受,他如饑似喝,渴望這樣的陶醉和享受,渴望音樂的美和美的音樂。只有當他回到音樂世界裡,他才會覺得他的生命充滿激情和活力。

    弟弟走了,帶著永遠沒能圓的夢走了。在他房間的遺物中,我看到他最值錢的東西,是那個帶著兩個大音箱的立體音響,還有成堆的樂曲音碟。我真希望能發現一把小提琴,可是沒有,也不會有的。那琴聲,隨著弟弟,一起走了......

                                                  2012.4.6

====================================================================                                                                

 

七律·新西蘭麥克拉倫瀑佈公園遊          虎山龍

 

 

 (下平十三覃)

 

    多瀑鳴弦瀉一潭,飛花奏律妙音諳。  
    嶺風醉綠隨雲夢,堤壩揚波問水涵。  
    另賞湖邊鵝鴨趣,亦觀谷底樹林嵐。  
    山川畫卷靈吟韻,釣得悠閒唱賦貪。

 

 ————————————————————————

 註釋:

      麥克拉倫瀑佈公園( Mclaren Falls Park ):位於新西蘭陶朗加( Tauranga )市郊區,從市內驅車約 10 分鐘車程,佔地約 190 公頃,園內有瀑布和人工湖。該公園流行露營、釣魚、皮划艇、婚紗照、野餐、散步和夏季音樂會,也是家庭最好的植樹去處。這個公園的兩大亮點是觀賞瀑布和在黃昏後享受螢火蟲的樂趣。




评论专区

进 生2014-11-20发表
拜读了<弟弟和他的小提琴 > ( 李蘊),亲人难受可以理解,但更是该一读的我们同辈人中的故事。普通人应该有选择规划自己的人生权利,社会应该创造机会帮助人人实现自己的喜好与梦想。作者写下这个故事,我想显然就是为此努力着。祝愿后来人再没有这样的被耽误了的人生。
进 生2014-11-20发表
拜读了<弟弟和他的小提琴 > ( 李蘊),亲人难受可以理解,但更是该一读的我们同辈人中的故事。普通人应该有选择规划自己的人生权利,社会应该创造机会帮助人人实现自己的喜好与梦想。作者写下这个故事,我想显然就是为此努力着。祝愿后来人再没有这样的被耽误了的人生。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