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短篇中篇

短篇中篇

说一说马克思
作者:赵伟华  发布日期:2013-01-28 02:00:00  浏览次数:4140
分享到:

   很多人都知道马克思。
        那是一位伟人。
        伟人马克思, 可真值得说一说。
        我们的马克思去年刚刚从小学毕业。现在他已经在康镇附近一所绿树成荫的中学上学了。——且慢,这是什么马克思——有人该嚷嚷了。
        什么马克思?当然,请不要想得太远,我们的马克思虽属欧裔,就在澳大利亚,却不是那个德国的大马克思。但是,这又有什么呢?我们的马克思同样有成就,——常听说某人特别是一个孩子“伟大”(Great)就是那意思。再说,敢取名叫马克思,本身就很特别,没点儿思量是不行的。
       詹家老二恰巧成为了马克思的小学高年级同班同学,两人是非常要好的伙伴,一对配合默契的手球搭档。说起手球,得解释一下这个手球。手球是软橡胶做的,有男孩们的拳头大小,握在手里柔和如肌肉,抛扔出去疾射如飞弹,落在地上弹跳如铁簧。玩起来,或面墙或面人,抛空砸地,你都得想方设法接住。如若十几人组合着玩,抛和接更是变换多端,妙趣无穷,几乎就是唯一可和电脑游戏相抗衡的男孩运动。玩的时候,不大分场合以及姿势怎样,只要没人干涉,不影响傍人就成。这种玩乐盛行于小学以及中学低年级阶段,犹如跳房子、捉迷藏,不登大场合,照样呈英雄,马克思和詹二在学校里就凭此球技博出了极强的影响力,尽管他俩都不是OC 班的精英苗子。
        马克思有时会到詹二家玩耍。华人家庭总是要求来客脱鞋进门,马克思毫不犹豫入“门”随俗,立马脱鞋。立马,就有一双白嫩嫩的大脚板冒着熏倒一切的臭气,暖烘烘地呈现在詹家门坎。而此时, 精瘦灵动的詹二就会穿着露膝的破裤子欢呼而出, 拉着马克思,双双冲入铺着杏白色地毯的屋内房间,那里仿佛有无尽的招引男孩们议论摆弄的东西,玩! ——别忘了,这可是一对手球运动员,作为个中佼佼者,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就必须要付出这样的代价:对臭脚丫和破裤子习以为常,对爆发型热情招致的喜悦抑或麻烦也习以为常。
        马克思的小学生活过得非常快活;詹二的小学生活过得不常快活。马克思从不发愁成绩好坏、升学与否;詹二则是忙完OC忙重点,直到六年级的第一个学期结束。最后,不论考上还是考不上重点中学,家长以及家长不再付钱的补习学校、补习老师啥的都没有理由以无穷尽的作业折磨詹二们了,詹二才大松一口气,如马克思般快活起来。而马克思早已铁定升中学,与詹二携手钻研手球技艺以欢度小学最后时光,那才是马克思们的正经事儿。詹二们忙活半天,也是上中学。中学已在那儿了,考不考的,都得上,何必呢!马克思很是同情他的好朋友,好朋友分外赞同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以自有的轻松快活影响并带动朋友寻找或接近快活,这不就是马克思的成就,值得说一说。
        詹二和马克思在小学的最后光阴过得十分的惬意。虽然也少不了同别的男孩团伙打架较量,懦弱矮小的詹二也敢上阵战斗一番。常有哭着回家的不幸发生,还扬言不再去上学,真到第二天,人照样准时抵达教室门口。
        原来,因为手球打的好,竟引起啃地”(Kindergarten)孩子们的注意。一位满脸主意并勇于行动的小不点儿很是崇拜这两位,而其父母又忙,就二人每天放学后送宝贝儿子回家。小不点儿不是省油的灯,为了撒野痛快有时也会拒绝上路。两个护卫软硬兼施,难以凑效,枉费一番口舌后,唯有替换着背负19公斤重的小不点儿作赛跑状将其按时强送目的地。周五发工资,马克思和詹二各得五到十元工钱。
       对于马克思和詹二的工作,雇主总是赞不绝口。这支小团队中,是大个儿马克思做的市场,就是说别人先是注意到马克思。那是刚开学的一个炎热的下午,在纷扰喧哗的放学童子群中,大汗淋漓的建筑大叔看见了抛接手球的马克思,因为粉丝小儿拒绝跟自己走,非要看清楚马克思的必杀技。大叔问偶像:
      “你能帮忙吗?”
      “能!”马克思手都没有停,却回应得响亮。那时辰,他并不知道这忙意味着工作意味着一些收获。他傍边的詹二鬼使神差也不失时机秀出了手球中更精彩的花式手法。马克思那边本来就少不了詹二,否则比赛起来,精彩大减——大叔看出了二人的关系,指着詹二加上一句:“你俩一起!”
       就这么,俩人有了生平第一份工作,将得到第一份工资,而且就在本校和本校附近,放学回家的顺路。詹二那个得意哟,回头通报詹爸詹妈要晚回家二十分钟,工作需要也!自此,詹二的荣幸感带动着责任感从无到有空前壮大。
       星期五下午三点到四点之间是一个特别重要和幸福的时辰。马克思和詹二从K3教室接到了小不点儿,先去了厕所,顺便在厕所后面的一块儿小空地上教小学弟玩上一招手球,最多五分钟。因为学校不喜欢学生放学后在没有大人的看管下逗留学校。他们刚要收拾走人,和他们同班的吉琅来了。吉琅高高胖胖,皮肤黑黑亮亮,往那儿一站,自有体魄。他瞪着圆圆的黑眼珠,厚厚的嘴唇笑着裂开,露出了两颗互不沾边的白玉般的大门牙,他说:
      “嘿!我们可以一块儿玩吗?”
      “不行。我们得走了。”马克思很有些担待,答得干脆。詹二弱弱地补一句:“我们要送他回家。”
      “我也去。”
       于是三个大男孩簇拥着小学弟向校外走去。
      小不点儿好不兴奋,一路上滔滔不绝讲着虫子吃了母鸡的故事,同时自告奋勇小跑着将三位大朋友领回了家。
       小不点儿的爸爸在家。他把扁圆的铅笔搁在耳朵上,喜滋滋地开了房门。
      “啊哈,伙计,见到你好高兴!我会告诉你妈妈的。”建筑大叔跟儿子说完话,又抬起眼睛看着三位保安:“好!这个星期干得不错!”说着,从裤兜里掏出一张五元的纸币先给了马克思,接着,再摸出一张五元给詹二,然后,吉琅也得到一张,也是五元的。
      他没等到前两个男孩的惊讶完全表露出来,就大声武气地说道:“我想,两个护卫已足够。伙计,你同意吗?”
      他的儿子严肃地打量了三位校友,点头道:“同意。”
      “你在乎他们谁呢?”爸爸问。儿子依然严肃地看着三人,吉琅明显要比手球手们的个头更高更大,他小声回答爸爸:“都在乎。”
      “好吧,你们决定吧,我下次就付两人的钱。再见!朋友们!”说着把小不点儿拽回到房门里,再向三人挥挥手,关门。
       三个小少年沉默着从小不点儿家的院里退出来,走在了马路边的小路上。走过了好几个院落,一根尺把长的树枝横在了路上脚前。詹二走在最前边,他跨了过去;马克思也一步而过。吉琅在最后,却飞起一脚把树枝踢了起来,树枝猛地一蹿,撞在了马克思的小腿肚上。于是,马克思就“喔,咋啦?”问着,同时停下、回头看着吉琅。
      “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喜欢玩橄榄球!” 吉琅说是那么说,口气随便,简直不算道歉。
      Ok!吉琅,你只是在今天才去的,怎么也拿了五元钱?”马克思倒底还是问出口来了。
      “因为是小不点儿的爸爸给的。我可没跟他要!”
      “下个星期你就别去了。”
      “我只去星期五,其它天我不去。”
      “那你就只该得到一元钱。还得看我们干不干。”
      “为什么?他爸爸可是给了五元,我当然都该收下!”
      “你不能拿你不敢拿的钱!你要是天天送了小不点儿,送够五天,才能得到那么多钱。”前边的詹二听见动静,早已停下观看二人的交涉,这时忍不住插话了。
      “你们去一到四。我就星期五去!” 吉琅回答很坚决,两颗门牙更是白得耀眼。
      “你那么需要钱,你不能那样来挣钱!”
       马克思提高了声吵了起来。殊不知吉琅的声音更大,而且恼怒得不行。马克思的第二个“钱”音还没有吐完,吉琅已推了马克思一把,马克思双手招架,吉琅毫不犹豫以双手对付。詹二目睹着他俩的争吵火速升级,二人都不甘退让,又动起手来,就赶紧伸出两手来相劝,以为能拉开二人,结果他一个小黄个儿头根本横不断那一黑一白两个大块儿,不仅没把架劝开,自己也搅在里边,三人各嚷各的扭成一团,詹二招架不住,先就哭开了。
      “嘿!孩子,住手!住手!再不停止,你们麻烦大了!” 随着粗壮有力的喝叫声,两个钢筋般坚硬的手掌,三下五除二将有些疯狂的三人分离开。这是一位过路的白人大爷,他的头发也是白的,可是身板儿很结实,他制止住三人,威严地命令他们分开并面对面站好,看见詹二哭得厉害,就先问詹二怎么回事?詹二哽咽着说不出来;又见吉琅愤怒得浑身抽搐,正要问吉琅,吉琅已指着马克思和詹二,控道:“他俩一起欺负我!因为我是土著的孩子吗?”
      “不!我,我要劝开他他们,他打,打”詹二脸憋得通红,只是要澄清吉琅先动的手,说得几乎喘不过气。
       “好了!你呢?”大爷示意詹二和吉琅都别再说,只盯着马克思,马克思眼里泛泪,大声来一句:“就是他先动手!我不过是问问他。他只是半个土著!”
       “看来,我可管不了你们为什么打架。先各自道歉:打架不对!”大爷见三人还僵着,又命令:“说‘对不起!’ 你们三人一起说!”
       先是马克思,然后吉琅,最后詹二——詹二认为自己只是劝他们的,可是经不住大爷锐利的目光,也就说了     “对不起”,说时另外两句“对不起”声一停一还响着,大爷皱起眉头要求:“再来一遍,整齐的、响亮些!”
      “对不起!”三个男孩不觉地配合起来,就像课堂上齐声回答老师问题,这一回的道歉声清晰又协调。
      “你们赶快回家。下星期你们到学校再好好谈。回家,回家!”
       大爷见三人磨蹭着,都没有要走的意思,于是,就让詹二先走:“你,赶紧走!回家!你俩等一会儿。”詹二走得远了,又叫马克思:“你,回家!快!”最后,问吉琅家在哪里?就陪着吉琅走了一段路。路上,吉琅诉说,他不喜欢上学,但是喜欢打橄榄球。
        周一早上,马克思在全校大集合时,挤到排在前边的詹二跟前,说:“下午,你和吉琅去干那活儿吧!”没等詹二回答,马克思就回到后边自己的位置上。一整天,他都避免和吉琅说话。和詹二则不提关于小不点儿的任何事。到了放学时,马克思和吉琅都没有到K3门前,詹二独自领着小不点儿回家。小不点儿又不肯走了。詹二只好又背起他,还得跑,累得不行,小家伙也不肯下来。只好歇一歇,走一走,跑一跑,逗一逗,多用了十分钟,倒也完成了任务。
       这么一连四天,一到下午,两人都躲着詹二,吉琅还缺课一天没来学校。星期五下午一放学,又是连马克思们的影子都不见。詹二也不指望他们了。谁知还没有走到K3教室门口,却看见吉琅已带着小不点儿走出教室门,隔着五六米远,吉琅高兴地同詹二打招呼,还问马克思去了哪里?完全把所有的过节抛到海里。詹二不好计较,就和吉琅一同送小不点儿回家,又一同领了各自的工钱,每人五元钱。
      太不公平了!走在马路边的小路上,詹二实在忍不住了,他拉住吉琅,要他必须说清楚。这一回吉琅没有要打架,却给了让詹二无法反驳的理由,很硬的,他说:“我穷,我家里也穷。所以我应该拿这个钱。”
       詹二还能说啥呢?后来玩球时,詹二学着吉琅的声气硬跟马克思讲经过,马克思笑道:“他也是那样跟我说的。他就是想和你一起干那活。”
      “可他还问你怎么没去?”詹二拍着球说道,球偏一下,马克思一个跟斗扑下去,膝盖磨着地接住了球,方才回答:当时没表态,直接就走了。詹二觉得事情有些荒唐,索性不想了,全神贯注打球。余下的放学接送,詹二独自完成,反正小不点儿父子也不在乎。领工钱时由着吉琅也拿一份。
       算上吉琅参与了的周五领薪日总共有四次,第一个学期结束了。两个星期的秋假一晃而过,第二个学期开学。不见吉琅到学校,老师说吉琅去了外省老家。于是马克思又和詹二会和,一起接送小不点儿,工钱也渐渐涨到七元一人,有时也各得十元钱。他们继续轻松愉快分享着校园生活。
       詹妈曾因詹二落榜OC班耿耿于怀。可是感觉詹二自从上了六年级、过了三月份考重点中学那一关,在马克思和詹二当上了业余guard guy(护卫)以后,无论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阻挡,到小学毕业,都没再让父母操什么心。詹妈的心肠宽了好多。男孩们守纪律遵校规,完成了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直到胜利毕业。
       毕业即失业,那时他俩齐齐下了岗——护卫工作没了。再也不可能做到同样的工了。可是一份好工啊,全校独一无二的,还经过了那样的波折和考验!詹二想到了吉琅,他要是没有走,还会理直气壮在周五下午去领钱的。可是毕业后,也就没这好事了。詹二替吉琅可惜。由于都在争取被重点中学录取,毕业前几个月,詹二和OC班的同学来往多了起来,顿时觉得自己知道的事儿比精英同学多了好多。又有马克思做朋友,还有吉琅——几年后,碰见过,粗黑高大,橄榄球运动员的架势,很亲热——难得。他詹二也是跟着出色,伟大!
        在那一年的圣诞节前,詹二拿回一本特制的小学毕业纪念册。毕业班所有的一百二十八号同学,包括OC班的,每人拥有一页。每位同学都为自个儿完成任务以及所得所获而自豪。马克思在他的那一页中宣称,他的小学时代非常的开心。这开心的时刻,就是同詹二一起制造了很多有趣的笑话。同詹二制造笑料、与成为野营活动的室长、结交新朋友和选入校际运动会打手球等等,是这位小帅哥在小学时代取得的四大成就。纪念册上有马克思的照片,只见他咧开大嘴笑哈哈地告诉将来:而今眼下最大的成就就是快乐和幸福。他,马克思,笑着,快活儿着,从这里骄傲地毕业了,迎接他的将是前途无量的中学时代,将依然是快乐和幸福着的好时光。啊,儿童马克思是多么的成功啊!
        再看詹二那一页,——也不止詹二,好多同学的专页——平铺直叙,少情趣,乏热情。詹二提到了考进重点中学一项成就,也是淡淡的陈述。就一样和马克思相同:没有提到当护卫这档子事。
       “为什么不说马克思呢?”詹妈认真读完了所有页面,很是为这样的忽略而遗憾。
      “哦,写的时候没想起。”詹二轻描淡写地回答,这更让詹妈遗憾。都过了好几年了,那次碰见吉琅,马克思也在,他们竟是中学同学,还成了好朋友,詹二才又说起来:“那时没有觉得马克思有多了不起,现在想来马克思真的不错,手球还真是棒!”
 看来,基因里的收敛是没治的。几年前的詹妈是这样开解的,现在还是维持那结论。
       其实,小学时代的马克思就只同爸爸一块儿生活。来詹家串门时会留下吃顿饭。看见他津津有味狼吞虎咽将詹二平时不希达吃的菜肴都一扫而尽,就知道这孩子有多长时间没有吃像样的家常饭了。周末或节假日他爸爸会带他和詹二去看电影兼吃馆子。不过是麦当劳、饥饿的杰克一类的快餐,这些又都是詹家平常尽量避免的食物,这一下可轮着詹二津津有味狼吞虎咽,而马克思则蔫蔫的了。
 说了马克思的快乐故事,那快乐源于何处?还真得问问。

上一篇:夜色里的呐喊
下一篇:情陷维拉坞


评论专区

老财2014-11-20发表
想念马克思
老九2014-11-20发表
西方的早期教育是给孩子自然的空间,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东方的早期教育是注重知识的启蒙,无论孩子是不是喜欢。
安红2014-11-20发表
想起了当年卫华唱的摇滚——“马克思的时代没有汽车”,唉,马克思的时代也没有补习。
赵伟华2014-11-20发表
谢谢三位感言!那晚稀里糊涂将此文发在了散文档,好在坛主给纠过来了。此文是根据真人真事来的,做了很多处理,写起来真的很难。移民不易,移民的孩子更不易,从某个角度是孩子们领着父母适应新生活。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