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文学能给人带来什么
作者:庄伟杰  发布日期:2016-05-09 20:01:57  浏览次数:3477
分享到:

诗歌也好,文学也罢,的确无法让我们的银行账户多一分钱,不能使我们的物质财富增加什么筹码,也不能像古代人(以诗取仕)那样可以当官可以荣宗耀祖。那么,今天为什么还有众多的人如此热爱文学、欣赏文学、亲近文学和从事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呢?文学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我个人的理解是,文学确实无法改变现实生活,但至少可以丰富和完善生活。从这一点来看,文学能告诉你缺少什么。更确切地说,文学会驱使我们反省生命中缺少什么,而不是去盘点我们占有什么。说得白一点,文学不是让你占有什么,而是告诉你缺少了什么。占有什么东西只能说明我们的生活条件和水平,但不能证明生命的品质。一个人生活水平高并不代表生命品质高,物质上扬眉了,不等于精神上吐气了,好比舒服不代表幸福一样。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是可怕,是值得质疑的。我们这个社会常常以拥有财富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但常常也听说金钱买不到幸福,有的人甚至穷到只有剩下钱了。如今,人们保证了温饱,进入了小康,买车又买房,做美容做按摩,买名牌买时装,这就是幸福了吗?很有可能的是这些都有了,仍感觉到还差一点什么。而差的那一点可能就是“诗意”,是物质享受之外的那些东西。

在所有艺术中,文学堪称是最无实用价值的。然而,文学又是所有艺术的心脏和灵魂,作家也是所有称号中最耀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民族的精神、意志和魂魄的雕塑者。所以,几乎所有国家都把文学放在所有艺术门类的首位。从诺贝尔文学奖可见一斑。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英国的斯特拉特福小镇,人口不足三万,但每年吸引的游客人数超过300万,只因为莎翁诞生于此。可见文学(诗歌)对一个人的影响,对一座城市的影响,对一个民族的影响,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是难以言喻的。难怪乎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一百个政治家也不如一个文学家。从大历史大文化的眼光看,这一说法并非夸张。试想,从唐代到近代,从皇帝到大臣,从诸侯到地方官员,我们能记住几个,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苏东坡、李清照、唐宋散文八大家等等,我们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和诗文篇章还将一代代流传下去。证明文学远远大于政治,的确比政治丰富可爱得多。盖其源在于文学不仅是超越现实功利的,而且可以超越时代、超越生死、超越时空。因此,我们完全不必担心文学后继无人,因为人生由物质和精神两大块构成,真正有天赋,有爱好的人,就会在打理好物质生活的同时,自觉去追求精神生活,进而追问生命的终极意义。

人生可以追求伟大也可以甘于平凡,但这并非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一定要有诗意的生活。回想本人走上文学(诗歌)之路的创作历程,深有感触。当年不知不觉、莽莽撞撞地爱上诗歌,可能曾经疯狂过,如痴如醉过,感动了诗神,从此便与缪斯女神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行进的过程中,挣脱“病”字壳的“疯”,从中领略到徐徐扑面而来的、充满诗情画意的丝丝缕缕的“风”。从此,与“风”有关的如风光、风流、风骨、风采等字眼,纷呈闪烁于路上,令我不断体悟到生命的内涵和真义。

首先,诗歌让我“风光”过一阵子。记得大学时代,从乡村到城市,离开了亲人故乡,由于距离,会有一种思念和眷恋,加上青春期的萌芽,一种爱的意识朦胧产生,总觉得有些话有些情感很想表达出来。于是,像狄金森一样,我开始学会给这个世界给亲友写信;学着普希金的模样,我悄悄地写爱的梦呓,写大海的咏唱,写乡思的隐喻,写南方对北方的思念,写那些看见或看不见的希冀与失落、欢欣与忧愁交织的情绪。那时,年轻而稚嫩,像躺在缪斯怀里的孩子,只会撒娇、呢喃、自我蹈舞,形同单相思的人,心醉神迷地徜徉在文字的迷宫里,固执地抒写自己心中的诉求、青春的浪漫情怀,或者未敢寄出去的情书。因为热爱诗歌、对美充满着热切追求,在蔚蓝的天空下,一颗年轻的心穿过岁月的长廊,让所有的情怀都变得清晰而生动,让生发的语言变得鲜活而灵动。青春期的奔放与热情开始沸腾了,我学会张开想象和放飞心灵,像一只鹰隼翱翔在文学的天空,尽可能地施展怀抱和释放内心的情思。从此,跃跃欲试,学会如何投稿,而且享受到拿稿费的那种滋味。我还与前后届的诗友同学一起创办诗社、主编诗刊,经常组织有关文学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校园诗歌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探寻履痕。由于80年代文学风气浓厚,诗歌文学,的确让我们风光了一阵子。

中国诗文素来讲究文采风流,气韵生动;讲究意新语工,文情并茂。那时,风华正茂,初出茅庐,书生意气,很想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于是,整天浸淫在中外文学(诗歌)经典中,企冀吸收更多的营养来滋润自己,丰富自己,壮大自己。自己是自己的造就,自己是自己的深渊。我深知自己志大才疏,学识浅显,加之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心中有数,也明白自己对文学的追求和探寻,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生命价值,为将来为人生找到一条自己喜欢走的路。至于能否成名成家,还真的不敢去想;而要成为一流、二流、哪怕三流的诗人作家只能当成一种梦想。既如是,那就尽力往“风流”靠吧,即便是做一个有文采的“风流”诗人,起码的比不入流来得幸运。

当然,自从走上文学之路的那一刻起,我也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乡巴佬”,一个从海边乡村走出来的“野孩子”,想要有所作为,必须加倍付出努力和心血,才能让自己活得更风光,也让含辛茹苦、望子成龙的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子有出息,也觉得风光和体面。于是,我携带希望的风铃,像一只笨重的骆驼,在荒漠上寻找绿洲。大路朝天,一路上少不了坎坷曲折,唯有时刻伴随春光走在追寻的路上,或者极力以飞翔的姿态,吸吮阳光和天地之灵气,像燕子一样呢喃,然后为自己筑巢……就这样,我以笨鸟先飞的方式,始终沿着自己选择的方向腾挪跌宕,扑扑腾腾。经过一番摸爬滚打,不知疲倦地循着缪斯的牵引,在文字的穿梭中自由往返,不断去寻找月光下的梦境,让诗歌(文学)带来的幸福变得具体而生动。生命因诗歌因文学而美丽。我发觉自己的日子过得愈来愈充实、丰沛、富足,且溢满无尽的情趣。在无形之中,自己也变得风雅和风采起来了,起码的不那么粗那么俗,有点脱胎换骨的感觉。同时也学会如何做一个有风度的文化人,自觉地铸造属于作为一位诗人的风骨、情操和气概。

一个人因为爱上文学、迷上文学,与文学厮守,偕美同行,学会诗意栖居在大地上,是值得庆幸的、也是幸福的人。人应当像人那样,活着、梦着、爱着,有理想、有尊严、有色彩地生活。假如人像牛马那样,不仅缺乏诗意,而且将被人宰割。如果像机器那样,既无诗意可言,顶多是别人手中的工具。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说:“生命的品质表现为存在意义上的,而不仅仅是物质意义上的福祉。”斯言诚矣!

记得笔者曾经写过一篇《文学的生命与价值》,认为文学本身就是有灵有性的生命体。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化时代,我们同样要站在崇高的人类文明的精神殿堂入口处,沐浴着古往今来圣贤哲人与文学大师们卓越睿智的思想之光。尤其是站在各个时代巅峰上,那些具有深邃思想、人格魅力、探索精神和对人类抱以深切同情的大师们,他们总是在用自己追寻的领域里所获得的成就,在不同程度上去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并且让我们在接受和熏陶中不断升华自己的灵魂,提升生命的品质。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以我个人多年来从事文学的切身体会和感受,我觉得文学作为生命体对人类生命可以带来诸多好处,譬如丰富内心情感、弥补人生缺陷、完善人性人格、提升生命品质、升华精神境界,等等。可以断言,不读文学、远离文学就是远离自己的“家园”。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它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得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能给人的东西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述尽的。从诗教或文学教育的角度看,按我的理解,起码可以给人带来“三高”:高雅情趣、高超想象、高贵气质。从生命追求的角度来说,起码可以给人带来“真善美”:求真、从善、审美情趣。从日常人生的角度而言,则可带来不可多得的“三种资源”:文化资源、思想资源、精神资源。其实,我们阅读文学经典作品,就等于与伟大的灵魂相遇,可以感应、对话、交流、沟通,带来无尽的思考与乐趣,同时在生命中留下一份美的永恒和启示。

翰墨因缘。当我们的生命与文学相逢,本身就是一种因缘,一个充满偶然但又必然的因缘。这如同一粒文字的种子在进入读者心田的时候,它是带着这种非常奥妙的因缘去的。当然,我们平常也讲随缘。随缘并非是随波逐流,只有当一个人对这个世界了悟于心之后而做出选择,才能叫随缘。这是一种大觉悟的人生境界。当一个人或一篇(首)诗文抵达你面前时,你能识得其背后深层的意味,从中感悟到某种东西,这才叫随缘。我们与文学之间,既讲因缘,也讲随缘。此中真意需要每个人自己去体会去感知去领悟。

懂得是一种慈悲。拥有了这份情怀,我们也讲“舍得”。此乃告诫我们要学会随时舍去什么、留下什么,欢迎什么、拒绝什么;明白应该热爱什么、远离什么,拿起什么、放下什么。生命(活)的艺术,说到底其实就是“舍得”的艺术。舍什么,怎么舍?这当然不是要我们把世界舍掉、把生命舍掉、把自我舍掉,而是要把贪婪舍掉、把杂念舍掉、把私欲舍掉。文学艺术就是要揭开这一层遮蔽,清理世界沉积于我们心灵上的尘埃。或许,这就是作为高雅文化的文学艺术足以产生效应和发挥作用的价值意义之所在。

原载《语言与文化研究》2016年总第3辑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