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火已熄灭,而“诗魔”升入天堂--悼念著名诗人洛夫先生
作者:刘虹  发布日期:2018-03-21 18:00:19  浏览次数:2370
分享到:

3月19日傍晚上微信,忽见满屏哀悼声,方才惊悉世界华文著名诗人洛夫先生离世!我本想也立即跟随liu.jpg发出一些悼念之词,然而,呆坐了半夜,满怀哀伤,竟无从下笔……直到今天上午,我从书橱里翻找出洛夫先生赠与我的诗集、书法和多次合影的照片,重温彼此相识、相交的温馨细节,往事一件件历历在目……

    与洛夫先生相识,屈指一算竟长达近四分之一世纪。第一次相见是在1994年12月于深圳举办的“第二届世界华文诗人笔会”上。当时,我具有两个身份:一个当然是诗人,另一个是跟随诗会全程采访报道的记者(见图)。这是我第一次与海峡对岸的台湾诗人相识,其中包括洛夫、向明、张默、管管以及柏杨夫人女诗人张香华等。在这个令人瞩目的世界华文著名诗人的大聚会上,以洛夫为首的台湾诗人群体显得非常活跃;他们中的不少人也是第一次回到大陆,少小离乡几十年,怎不感慨万端?洛夫时任台湾著名的《创世纪》诗刊主编多年,且早已被加持“诗魔”的封号,可谓独步诗坛名声赫赫……

大会开始,我首先致欢迎辞,并介绍了洛夫的创作简历和代表作liu.jpg此后,我虽应邀参加过多届世界华文诗人笔会(后更名为国际诗人笔会),但却再未遇到洛夫先生。后来才得知,他已于1996年迁居遥远的加拿大了。直到2001年10月的一天,我接到原市委宣传部一位领导的电话,说是正在深圳大学举行交流活动的洛夫先生问起我,让我速去会面。这是我与洛夫先生暌违7年之后的第二次握手;这回还第一次见到了与他同行的夫人陈琼芳女士。之后的数年,我们几乎每年都能相会于深圳。洛夫先生曾有定居深圳愿望(媒体正式报道过这个消息),所以他晚年常来深圳,我们学生辈也格外有幸能当面请教,聆听他谈诗论文,观赏他现场书法创作——他还专为我书写了两幅墨宝,我一直挂在书房的墙上:一幅是“酒是黄昏时归乡的小路”(见图);另一幅是“独与天地之精神来往”。

次年的2002年10月,我和洛夫先生又相聚于在深圳举办的“洛夫书艺展”(见篇首图)。liu.jpg开幕式上,洛夫、陈琼芳伉俪精神矍铄,热情迎接八方宾朋和观众。这次书展题材开阔,造诣不凡,尤其他书写的自己的诗作,更是诗艺与书艺并妍,除了令许多诗人同侪击节赞赏,亦令书法界专业人士刮目相看。上世纪末以来,他刻苦研习结出累累硕果——诗书并举、互相砥砺又相互成就,令不少诗届朋友以讨得洛夫墨宝为豪。

除了这次大型朗诵会,我还为洛夫先生组织过小型的座谈会(见篇首图)。青年诗人潘漠子、陈沫,还有远道而来的著名诗人海上等十余人,参与了座谈交流。近距离地与诗届泰斗洛夫老师谈心式地请教切磋,大家都感到受益匪浅。这次交流让我震动、牢记至今的是:被称为“台湾现代派诗歌开山祖”的洛夫先生,谈话中却一再强调,必须从民族文化、古典诗词中汲取写诗的营养,而不宜一味模仿西方。

最隆重的一次相聚,应属2002年11月那次——由时任深圳新诗研究会副会长的我策划并运作的“洛夫与深圳诗人交流朗诵会”(见上下图)。大会在市文联的会堂举行,慕名赶来参会的诗人作家、文学爱好者以及中学生文学社成员等等有数百人;还有不少从外地专程赶来的“洛粉”(调用一个现在的时髦词语)。

我邀请来深圳广播电台的知名主持人主持大会。首先由我向大家介绍了洛夫先生的创作经历和代表liu.jpg作,以及他刚刚出版的3000行神奇佳作《漂木》;随后,洛夫先生发表了热情致辞,讲述了长诗《漂木》的创作过程,并朗诵了他的爱情诗名作《因为风的缘故》;其间,我不停地偷偷望向洛夫夫人陈琼芳女士,想像着她当年收到这封别样情书时的情景……liu.jpg交流会气氛热烈,发言踊跃,互动真诚。10多位与会诗人作家登台朗诵了洛夫的诗作和或自己的作品。洛夫先生还现场赠送给我们深圳新诗研究会一帧裱好装入镜框的字幅“东坡亭”(见图)。我邀请来的多家主流媒体现场采访了洛夫……这次成功的民间交流活动,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反响,成为深圳文化建设的一桩盛事,多年后还不时有人提及。

此刻,我翻出当年采写此届诗会的系列报道之一——通讯《诗人兴会更无前——第二届世界华文诗人笔会侧记》,其中对洛夫现场的描绘是:“洛夫的诗像他的人一样厚重、深沉,他的成名之作《石室之死》已传遍世界;他的《边界望乡》深深的故国情怀,更是感动了海峡两岸无数的同胞……”。我的侧记结尾引用了鲁迅和毛泽东各一句诗词:

        风波浩荡足行吟,

        诗人兴会更无前。

说起相聚,还不免忆起1年多前的一次遗憾。2016年11月初冬时节,我应邀来到大鹏新区出席诗友白凌的新书发布会。结束时,偶然听说洛夫先生今天恰好也住在杨梅坑海边的liu.jpg一家客栈里。可待我找车赶去,加之迷路绕圈子,找到这家客栈时方知,洛夫先生晚餐后就被邀外出讲课了,很晚才能回来。我们尚不甘心,惟恐失之交臂,便执意等了下去(见图)。2个多小时过去了已近半夜时分,仍未见他回来,我们才留下字条恋恋不舍地离去……这次拜见未成,没想到转眼间,竟成终身遗憾……

虽然洛夫先生的生命之火已熄灭,但他响遏行云的诗歌,将永远在世间流传,它是一座华语诗歌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史册上;洛夫先生用自己丰硕的创作成果和对诗歌艺术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创新,开拓出古典与现代融会贯通的新一代诗风——“因为风的缘故”,已足以欣慰于此生,自豪于后人,傲立于世界诗坛。

2002年11月深圳,我策划举办的“洛夫与深圳诗人交流朗诵会”现场合影

liu.jpg

洛夫3000多行的长诗《漂木》书影。该书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我去远方,为自己找寻葬地。

                                             ——洛夫

诗人啊,诗人!你犹如漂木一样的乡愁,

藏于犹如唐诗宋词的当代的长短句中,

我从无界的网络,打捞了你的残缺的诗句,

勾起了年轻时代的一段漠爱和景仰

以及我本无根的离愁。

一一洛夫长诗《漂木》节选

2002年11月我主持的迎接洛夫先生座谈会。前排左起:我,洛夫,夫人陈琼芳;后排左起:陈沫,潘漠子,海上等

2001年10月我拜见在深圳大学举行交流活动的洛夫伉俪。这是我与洛夫暌违7年之后的第二次握手

洛夫先生为我所书:“酒是黄昏时归乡的小路”,一直挂在我的书房墙壁上

洛夫在我为他召集举办的深圳交流会上致辞

2002年11月由时任深圳新诗研究会副会长的我,策划和运作了“洛夫与深圳诗人交流朗诵会”。图为大会会场一角

迎接洛夫先生和太太陈琼芳女士莅临会场

 

在大会的朗诵环节,洛夫伉俪不时地为电台主持人和十多位诗人登台朗诵洛诗或自己的作品报以掌声

与会者专门带来洛夫诗集请老师签名留念

深圳的报社和电台等媒体现场对洛夫先生进行了专访。右一为深圳广播电台主持人亦是此次会议特邀主持人

深圳高级中学文学社的同学们也慕名前来参加大会

最后,节选一段洛夫先生脍炙人口、闻名遐迩的《因为风的缘故》,他当年的朗诵似仍声声在耳:       

……       

然后以整生的爱       

点燃一盏灯       

我是火       

随时可能熄灭       

因为风的缘故




评论专区

悉尼读者2018-03-22发表
看到了1994年12月时悉尼著名诗人的西彤先生与洛夫的合影。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