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祖国建国多少年?
作者:林别卓  发布日期:2010-10-17 02:00:00  浏览次数:2507
分享到:
有位先生去年在报上批评和嘲笑海外华人“庆祝祖国建国六十周年”的标语,今年他又把此文当作“珍品”在网上重新发表。他认为:“中华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且从未中断过”;“朝代可以更替,祖国不可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延续中华祖国的历史,只可以说“新中国诞生六十周年,却不可以说“祖国建国六十周年”。如此之论调看似头头是道,其实漏洞百出,不值得一驳。
 
首先,他把“祖国”的概念或定义弄错了。“祖”字有“祖先”(如祖父母)、“创始”(如文化鼻祖)等义。“祖国”的“祖”是由“祖先”的原义引伸为“自己”的新义,因此“祖国”最准确的定义是“自己的国家”,而不是“祖先的国家”。正如“老”的原义是“年纪大”,但在“老朋友”中已引伸为“历时久”的新义了,若把“老朋友”说成是“年纪大的朋友”,那可就不准确和闹笑话了。这位先生的笑话可能就是由于只懂得“祖”的原义而不懂得其引伸义造成的。
 
也许有人会说:“自己的国家不就是祖先创建的国家吗?”不是的。国家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的,并非一成不变。就拿疆域来说,例如:五千年前我们祖先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是在中原地区,范围只限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春秋战国时我们的祖先分别建立了近百个诸侯国,疆土不断扩大;到了元代,才把华北、华南、华东扩展到西藏、东北等地,把以前中原王朝无法统一的青藏高原纳入了中央直属的版图;新疆的大部分从汉代起就已经纳入了中国版图,但是中间曾经出现几次曲折,到了清代又重新归入中国,从此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国基本形成。除了疆土之外,在政治、经济、文化、文明程度和风土人情上,今日的中国和古时祖先创建的国家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可见,所谓“朝代可以更替而祖国不可改变”的理论是不正确的。今天的我们不能将历史上的“夏商周”或“汉唐宋”或“元明清”或“中华民国”称作自己的祖国。
 
“祖国”的概念之所以被界定为“自己的国家”,还因为她必须具有现实上的、法律上的意义,并与国人的身份归属、权利、义务和责任等方面相联系。中国是我们澳洲华人的祖籍国,是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根基之所在,我们在亲情上和文化上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澳大利亚是我们澳洲华人的居住国,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我们对她负有义务和责任。中国和澳洲都应该是我们“自己的国家”,即祖国。我们可以称中国为“第一祖国”,而称澳洲为“第二祖国”。认同这两个祖国,对于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中澳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好处多多。
 
其次,这位先生将“中华”和“祖国”两个词相搭配而生造了一个词组“中华祖国”,意在表示我们祖国从古到今到将来永远叫“中华”,而且这个“中华祖国”建国已有5000年之久,这显然是不真实、不科学和不恰当的。我们说中华文明史有5000年,并不等于说“中华祖国建国已5000年”。“中华”一词起源于西元300年的魏晋时期,至今还不到1700年,怎么能说“中华祖国建国已有5000年了呢?再者,“中华”是我们民族的名称,而不是我们国家的名称。“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合称,“中”寓意“天下之中”,“华”寓意“繁华”或“衣着华丽”,合二为一寓意为华夏族群(汉族的前身),现代已演化为56个民族的统称。我们祖国的全称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而不是“中华”。“中华祖国”的说法使民族和国家相混淆,不伦不类,不可取也。
 
“中华”在今天也是文化上的概念,比如所谓“大中华地区”指的就是中华文化地区,泛指华人居住及活动的地区,范围涵盖中国大陆、港澳特区、台湾地区,偶尔也包括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甚至包括有许多华人居住的马来西亚等海外国家及地区,如澳洲的圣诞岛(华人63%),印尼的伸甸市(华人30%)和新马地区等。
 
这位先生是很有中国心的,只是在思想理论上错误地把“故土”当作“国家(祖国)”了。“故土”仅指世代相传的土地;而“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不变的,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一个人对故土的眷恋是爱国的本钱,但还不是爱国本身。要从朴素的故土情结过渡到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学习和实践,有时需要痛苦的磨炼。
 
 
理直气壮地庆贺一年一度的祖国建国纪念日吧。
 
 20101017

上一篇:装修选择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