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士别三日
作者:笑君  发布日期:2021-11-17 11:33:33  浏览次数:1389
分享到:

陈寿《三国志·吕蒙传》里的一个典故:“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让普通百姓对一些特别的人,多了几分想象的空间。

放学归来的太太跟我说:“我们现在的书法老师,你知道是谁吗?”

我摇了摇头,笑着说道:“这,我哪知道哟!”

太太大声地说:“是你曾经的朋友B耶。不知道了吧,人家现在是书法家!”一边说着,一边还伸出一个指头向我指了指,仿佛就我是最笨的人,什么都不会!

立时,我睁大了眼睛,根本不相信。因为,我们在一起混的时候,没听说他喜欢书法,也没看见他写过字呀!

于是,我特意赶在她们上课前,拜访了B。见到他时,我冒出的第一句话便是:“哈哈,‘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呀”!

B愣了,看我半天,仿佛我是从天而降,有些不信,却又真实的就是当年的老朋友。我们双手相握,互相问候,开怀大笑,只是还没工夫说这“家”的事。

曾经,他是一位领导的秘书,我是某机构中层的负责人。这位领导,同时又兼任着我们机构的“一把手”。我们两个人,都在领导的麾下,不同的岗位,从事着几乎相同的工作。既是上下级,又是同事。时间一久,自然也就成为朋友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服务的这个行业处在发展的高潮。每年,从上到下,发布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如何推动,怎么加快发展的。我们年轻,朝气蓬勃,精力旺盛。不用说,工作都忙成什么样子了。仅谋划出台一项政策,就会让我们忙上几个,甚至几十个日日夜夜。白天,开会调研、搜集分析资料。晚上,分组、分人头、分段落的起草文件。累了,趴在窗台上,找北斗,数星辰。文件脱稿了,坐到一家小饭店的包厢里,畅畅快快地喝上几杯。就着酒劲,东西南北的胡吹海侃,如同大将军似的指点江山。然后,在招待所的“标准间”里,一觉睡到太阳晒屁股。

我的酒量不大,却又是个“不怕吃亏”,不会耍“手段”的人,只会认认真真地喝。经常,在大家的吆喝声中,喝得晕晕乎乎,找不着北了。他呢?本性开朗洒脱,酒桌上更是“风景这边独好”。酒喝得不多,却很会调动场上的气氛,猜拳、敲杠、行酒令等样样会样样精,热闹非凡。酒足饭饱以后,还要拽上几个人,继续着“斗地主”、“掼蛋”的业务。

那一年,某国有企业在本地区布点,要选调一位主持分公司工作的负责人,领导推荐了B。从此,B离开了机关,开始了企业的经营与运作。不久之后,我也“适应”了“改革”的需要,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不过,我们的事业与生活还是在一座城市里,依旧维持着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状态。

有一天,我正在忙着,B找到我的办公室,笑嘻嘻地说:“没想到,你都单飞当老板了呀!”

我一笑了之,迎上前去,双手握住了他的双手,既亲切又陌生,有一种久违的感觉。

他说:“有事找你,要帮我个忙哟。”

“噢”!我说:“什么事?”

他继续说道:“我们要建立一个‘基站’,位置就选在你兄弟的公司那儿。我们已经跟你兄弟接触过,他不大乐意,说影响他们的环境。我知道,他是嫌我们出价低了。想到你了,帮我通融、通融!”

我明白了,他要在我堂弟的公司里架个“发射塔”,又不想付出更大的代价。

我随口说道:“这样的事,是需要坐下来认真谈的。我去通融,不一定起作用。”

“那不一样。”B很肯定地说:“你是他哥,说话有力度!”

说实在的,这个忙我真的不想帮。因为,他们是大规模的上市公司,有充足的资金,没必要跟一家小小的私营企业斤斤计较。但是,人怕当面。他这么诚恳地来请,我怎么可以剥了他的面子呢?何况,我们分开才几天呢。

立即,我随他去了兄弟的公司。当然,我并没有真正的要求兄弟按照他的“意见”说有“力度”的话,只是象征性地说明了我的来意。我那兄弟混迹社会多年,深谙人情世故,更能看懂人的眼色神情,不仅不给我的“面子”,还坐地起价,提出了超乎他想象的要求。

于是,“对话”一时搁浅,我的“通融”也算是无疾而终。

很长时间,他都未跟我说过此事。我只看见“基站”的铁塔竖起来了。他们到底是怎么谈的,以什么价格“合作”的,我一无所知。

我们各自奔波着,就像两条齐头并进的直线,只是前进,却没有任何交集。

今天想起来,觉得有点对不住他。在我的潜意识里,集体、个人这两者的利益关系是不对等的。帮他,可以解决问题;不帮他,多花点钱同样可以解决一切。而B个人没有任何损失,帮与不帮,无关紧要。还是把个人的利益看得重了,纯粹的小农经济。

漫漫时光,不期已成过往。今天的B,既是企业的“高管”,还是书法家,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他迈过的行程。

很快,我们在“微信”上建立了“链接”,互相介绍了彼此的“峥嵘岁月”,分享着各自的艰辛与收获。

另外,让太太给B捎去我近几年出版的两部著作,聊表见面之诚。

没过几天,B也在微信上发来了他的书法作品。这是一幅长卷,行楷,书写了我的两首诗。尽管是拍发的图片,手机上看不太清楚。当然,我对书法是外行,不敢妄加评论。但是,我能感觉到,B是带着朋友重逢的喜悦写的。整幅字,排列整齐划一,运笔自然流畅,一气呵成。既有古人的底蕴,也有他自己的风格。

B是怎么成为书法家的,我已无法知晓。太太说,上课前,他简要介绍了学习书法的过程。他的一位同学,自幼便接触书法,勤学苦练,早已成名。受其影响,他也逐渐地走上了书法之路。授业的老师,就是他的那位同学。“同学老师”的教授方法很简单,交给他一本帖子,指导其认真临摹。要一笔一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写帖上的字,不准按自己的习惯写。要认真,有耐心,不计多少,不计时日地写下去。

每次,他都是成捆成抱的,将作业送给“同学老师”看。这“同学老师”轻轻地瞟一眼,不屑一顾。只说两个字:“继续!”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名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仅是座右铭,也是勤奋学习的最佳体现。他跟着“同学老师”鏖战了差不多二十年,终于……

B很谦虚,说:“在老年大学授课,是赶鸭子上架。主要还是想跟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无论怎么说,B很了得,有追求,有目标,也有收获,不得不令我“刮目相看”哟!                

 2021年10月24日写于合肥滨湖塘西河畔


上一篇:路的思考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