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古文新讀--嵇康的《琴賦》說了什麼?
作者:萧虹  发布日期:2022-09-03 06:17:17  浏览次数:975
分享到:

古文新讀導語

我是一個中國文學系的學生和老師,但是慚愧的是:以中國古代文學的作品而言,我的閱讀還有不少空白。在這個人生的暮年,我沒有教學和研究的責任,但我願意用剩下的有限時光,任意選讀一些以前沒有讀過的作品,並紀錄下一些感想。

蕭虹 

我閒時學寫小楷,在網上搜到文徵明的小楷《琴賦》。早就對這篇賦有好奇心,但是一直沒有時間或機會去讀過。這次趁練字的機會,讀了一遍。

3884EEE0-E249-4CE4-B251-32B077CD9AB9.jpeg

本來以為六朝人的詠物賦應該是簡短雋永的,誰知竟然有1900字之多,雖然和西漢的大賦得到奢意鋪排沒法比,但是還是很出乎我意料之外。尤其我通過《世說新語》對嵇康的了解,作為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他似乎不應該是一個連篇累牘的作者,而是能夠精煉地直達深邃的主旨的。而處於建安以後的時代,也應與漢賦還清界線了吧?所以讀完了不免有些失望。那麼,關於琴這樣一個簡單的樂器,這近乎兩千字的長賦究竟說了些什麼呢?我對賦,尤其是六朝的詠物賦,實實在在是所知甚少,不揣淺陋,想把自己的理解一吐為快。 

其實,我對這篇賦的理解,它的主旨一言以蔽之,就是歌頌琴這個格調高雅的樂器,認為懂得欣賞的人太少,只有有德的至人才是知音。這個至人,非夫子之自喻乎?這正與嵇康一貫恃才傲物的性格相吻合。然則,這一千九百字就說了這一點嗎? 

當然不是。正如“賦”這個文體所代表的,它是要把琴這個題目,盡量敷衍開來。它從一個理想的琴出發,把一切能與琴扯上關係的事物,現象,形容詞應有盡有地放在這篇賦裡面。從製琴的梧桐樹所生長的地理環境,山川形勢,到發現這可貴的材質的高士,以及木材運輸出來的過程,每個階段都引出古書中出現的各種可能。在製琴的過程,又詳細地描寫每個步驟以及介紹負責進行這些步驟的專家。琴製好以後的調音,發出的各種音聲又費了很多古雅難懂的形容詞。

這樣一把出眾的琴,當然要有很特殊的撫琴者,包括音樂家和美女。操琴的場合也必須涉及。最後對琴所能發出的各種音樂,音樂所引發的各種氣氛和感情更是出奇制勝地表現出來。

根據賦的規律,最後有一段“亂曰”,那就是指尾声,是總結全文的旨意的文字。其中幾句,應是畫龍點睛之作:“識音者希,孰能珍兮。能盡雅琴,唯至人兮。”所謂至人,難道不是嵇康自己嗎?說了半天,嵇康作《琴賦》的本意,不就是如此嗎?其他的那麼多稀奇的典故,深奧的詞句,是不是都是浪費了呢? 

這不但是嵇康一篇賦的問題,其實也是中國古代文學一個令我們難解的問題。我們的文學向來都不是說一是一,而是說一百其實只是說一的。那麼嵇康的寫法到底有沒有必要呢? 他寫的那些是不是都是廢話呢?我盡量想忘記嵇康在文學史上和哲學史上的地位,而以一種打倒偶像的態度去審視,我終於回到尊重嵇康的原點。我是這樣想的:固然這篇賦裡面有很多不必要的東西,然而沒有這些東西,怎能襯托出琴的身分之可貴呢?再者,如果不從各個角度來寫琴的生成,構造,美化,怎能描畫出琴的誕生呢?如果不通過許多在琴藝方面有特殊成就的人,又怎能表現琴與人的息息相關呢?如果不從多方面形象化地反映琴音的影響力,又怎能讓人體味出音樂多樣性的表現能力和魅力呢?但是,恐怕我最忽略了的一點,是如果沒有嵇康的《琴賦》,我們怎能知道我國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有了這樣優秀的樂器,在樂器的製作方面已經有這樣高的成就,而且音樂的發展已到這樣複雜的程度。這也許離開了文學的範疇而進入歷史和知識的範疇。

有朋友指出嵇康所敘琴的生成,優點,再上升到琴之德,琴對人的精神境界的影響,其實就是在寫自己作為一個文人、哲人的出身,成長和達到的境界。我對這個解讀甚為認同。但是,作為文學,我還是以為必須能夠打動讀者。能打動讀者就必須有情感。情感必須是從自己的內心發出的,而不是引用典故中的情感能夠做到的。 

於是,我完全不能否定嵇康的寫法,雖然我也再不會去讀這篇《琴賦》了。


上一篇:"言必稱希臘"?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