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王阳明的叛逆之情
作者:张帆  发布日期:2023-05-24 22:48:04  浏览次数:614
分享到:

因新冠疫情封城居家,静心通读了《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共三册),这套书是我在上海多伦路小住时,一位阳明研究者陈先生送给我的。多伦路在民国时期集聚了诸多中国文坛泰斗,堪称中国现代文化的发源地,也是阳明学回流中国的窗口和实践地,从而推动了中国第一波王阳明热。

这套书的作者是日本人冈田武彦,国际著名的阳明研究学者。在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他以80多岁高龄,多次带队到中国,走遍全中国数十个王阳明遗迹处,行程2万多里,曾数次募集资金修复许多阳明遗迹,为中国第二波王阳明热推波助澜。

中国第一波王阳明热始于民国初期,当时,许多仁人志士留学日本,看到了日本民众对王阳明的崇拜之情,也得知,在彻底改变日本国情的明治维新运动中,阳明儒学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他们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理论带回国内广泛传播。蒋介石在日本留学期间,看到日本人几乎人手一册在看王阳明的《传习录》,被深深吸引,他以后一生不但与《传习录》终日相伴,还把名字改为“中正”。一般认为蒋介石的“大中之正”理念出自《传习录》:“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城,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这是在王阳明过世400年后的民国时期,中国出现的第一次王阳明热潮。

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各地积极修缮各处王阳明遗址,特别是浙江省在王阳明的出生地余姚和居住地绍兴掀起了一波波阳明学研究热潮,带动了中国第二波王阳明热。

冈田武彦是一位严谨的儒学家,是日本九州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均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他撰写的《王阳明大传》,主要出自《传习录》和《王文成公全书》等史料。前者的大部分经王阳明亲自审定,后者是王阳明一传弟子所编,都是王阳明各时期与学子们的往来书信和讲学问答。

众所周知,王阳明是明代大儒,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传奇人物,因为创导儒家心学,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的圣人。但他的一生充满了许多与众不同的叛逆之情。

明朝中期,阳明心学自从提出来开始,一直被认为是异端邪说,他去世后,明朝皇帝下诏禁止传播他的学说。清朝更不许宣传王阳明,以至于到民国初期,中国民众才知道有这么一位大儒人物。但在日本早已家喻户晓,江户时期(清朝早、中期),阳明儒学传到日本,他们如获至宝,日本明治维新时,阳明儒学作为他们主要的东方文化依据。

阳明儒学在中日之间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呢?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宋朝以来,朱熹的儒学理论一直是官方推行的中国唯一文化体系,在民间也已深入人心,因为阳明儒学否定朱熹理学,在当时肯定是不得人心的。二是,阳明心学确实有许多神秘面纱,晦涩难懂,起源于道学,融合于禅学,归结于易学,但与日本的神道教有些相通,容易被他们接受。三是,阳明儒学倡导了有悖于传统朱子儒学的知行合一,但恰恰与西方的现实主义哲学相吻合,使得日本在向西方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找到了一种让东西方都能接受的文化根源。

阳明儒学主要包含了以致良知为核心的心学理论和知行合一的行为哲学。王阳明坚称,要获得致良知的格物之功,光会读书会考试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实践和经历,要在磨练中学习。他很少在教室里给弟子讲学,而是喜欢与弟子一起,边游山玩水边讲心学之理,山水、草木、花鸟都在他的学理之中,这是阳明心学天人一体的本质,也是知行合一的智慧基础。他反对朱熹理学专心于死读书的格物方式,而崇尚类似于“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的致良知之实践经历。这或许也使得阳明儒学与西方文艺复兴以后博学多艺的人文思潮比较吻合。

唐朝时期,中国文化五花八门,佛教和道教尤盛,儒教式微。宋朝时,一批儒学家立志复兴儒学,便开启了新儒学之风,朱熹当属最杰出者。朱熹新儒学称为朱子理学,其要点是把四书五经确立为孔孟圣学的基本,并对其作出完整的解释,朝廷全面推广。在以后七百多年的科举制度中,朱子儒学是官方的唯一标准,各地儒生必须按照这个标准才能步入仕途,使得朱子儒学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如泰山屹立。朱熹推行格物致知,是说只要读透四书五经,便可知晓天下万物,便会做出正确的事情,引申开来便是先要学习知识再进行行动,先知后行,知行是分开的。

而王阳明认为知行是同时进行的,知行合一,不可分割。王阳明晚年到处宣扬说:孔孟之道本身说的是知行一体,只是朱熹解释错了,导致了千百年来儒教的根本性错误。所以,他要恢复古代儒学根源,以纠正朱熹的四书五经新儒学理论。王阳明创导了致良知,说格物致知的本来意思,就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同时进行,才会搞明白事物的真正面目,而不是像朱熹新儒学那样,只是照本读书写文章,只是人云亦云。王阳明认为只要做到格物致良知,世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正确的知识。这表明了,“圣人”的话并不是唯一的,这在千百年来遵循圣学(孔孟之道)至上的社会里,是何等的大逆不道。

王阳明的心学核心是致良知,类似于禅学,使得儒生们根本无法理解,都说他是虚无飘渺,一派胡言。一直以来,对心学有各种各样的解读,直至今天,阳明心学分为三派,都各说不一,南辕北辙。为什么王阳明会创造出如此晦涩难懂的心学理论呢?这或许与他年轻时的怪异经历有关。

王阳明从小有严重肺疾,他特别重视道士的养生之术,其实就是中医。他从小广访道院,广交道友,对读书根本没有兴趣。就在他为官以后,也经常以养病为名请假去见道士,短则数月长则上年。所以,为官三十年来,除了三次去江西剿匪外,他在朝廷几乎无所事事。他又特别精通易经,熟读兵法,通晓禅宗,在杭州西湖养病一年期间,经常去各寺庙苦练禅学。因此,他与弟子、学友对话中,经常布满禅机,令人神秘莫测。

王阳明在入狱和在贵州蒙难期间,在最困难的时候,他靠学习易经度日,这不但帮他度过难关,还悟出了心学之道。因此,许多人认为阳明心学是易经和禅学的结果。

王阳明在绍兴有测字算命和呼风唤雨的名声,慕名前往其阳明洞居所的民众络绎不绝。在他朝廷为官以后,绍兴官员还特地请他为当地祈雨,解救旱灾。在三次剿匪中,他数次祈风,屡屡转败为胜,可见其易经技能已达炉火纯青。

由于王阳明年轻时痴迷于道学、禅宗和易学,他特别喜欢过隐居生活,经常在绍兴会暨山的一个阳明洞居住,因此取号阳明。后来他在贵州和江西时,都找到了喜欢的山洞用于居住,都取名阳明洞。

王阳明小时候喜欢与小朋友一起玩打仗,他做大王,崇拜侠士,十三岁时设计捉弄继母,他完全是个不爱读书的熊孩子。后来,在他状元父亲的强迫下,被逼学习八股文应付科举,好在他天资聪颖,在两次落选后,最终考中进士第七名。那年与唐伯虎共同参加会试,结果唐伯虎卷入了举世闻名的考试舞弊案而名落孙山,终身禁考。

王阳明在35岁之前,沉溺于各种杂学,对朱熹儒学的孔孟圣学兴趣不大,这被称为王阳明的“五溺时代”而写入其墓志铭:“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

由于王阳明年轻时不务攻读四书五经之正业,使得他有足够的时间和广泛的经历,既学到了释、道、儒之全能,又精通易经,深谙兵法,在三次剿匪、平叛时,他全部使用“欺诈”之术获胜,其功绩在整个明朝无人能及。

阳明心学充满禅机,这也是被日本人崇拜的原因,日本的传统文化是神道教,其与道家的易经和佛家的禅宗有许多相通之处。王阳明晚年时一直说,原始的孔孟圣学本身包含了道学和佛理,他坚持认为他的致良知心学是以儒学为根本的释、道、儒的统一体,因而,一般认为,王阳明用易学把这三者融为一体而孕育出心学。

阳明先生于57岁在旅途中因病去世,他能在35岁以后的二十二年里创造出千古流传的心学,应该是得益于其年轻时的叛逆思想和惊世骇俗的生活经历。

       张帆2021年9月20日中秋于悉尼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