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记忆中的琉璃厂
作者:顾晋  发布日期:2024-11-17 16:23:44  浏览次数:225
分享到:

IMG_3133.jpeg我从小长在琉璃厂西街的一个小胡同里,那个胡同叫琉璃巷,原来的名字是八角琉璃井。传说当时这地方有一口井,井台有八个角。后来为了这个我到网上去搜,“八角琉璃井”,全国居然有好多地方叫八角琉璃井。我们住的院子是8号,一墙之隔,有一个很窄的小胡同,我们叫它“九道弯”,可能是因为整个胡同要拐九个弯吧。胡同里有个很暗的路灯,我们晚上不敢走,因为觉得挺害怕的,有时候不得已必须走的时候,也大都结伴而行。甚至一起唱歌给自己壮胆儿!胡同的另一边就是有名的西琉璃厂。那时候的西琉璃厂不像现在,一家一家都是售卖纸笔墨砚,古字画什么的。那个时候,从九道弯出去,对面是一个小的工厂,记得每每从旁边经过,里面总有马达轰鸣,竖着的机床,永远在切割着很硬的铁板,从旁边经过,看到机器上打磨出闪闪的火星,伴随着切割金属特有的灼热的特殊气味。工厂旁边便是一个副食店。那是我们去的最频繁的地方,店铺面积并不大,正面都是木制的柜台,是卖油盐酱醋,零打的酱油,售货员手里拿一个木制带提竿的小桶,为来买零打酱油的顾客从盛满酱油大桶里打出一小桶,顾客大都自带空玻璃瓶送上,售货员在瓶口放上一个漏斗,就把小桶里的酱油灌进玻璃瓶。一毛五分钱就可以买到一斤酱油。要是买花生油就复杂了,要给出油票。买鸡蛋可不是现在一盘一盘的。那个时候鸡蛋也限量,要用副食本。

商店里的鸡蛋都放在一个大箱子里,里面有很多草。顾客买鸡蛋,售货员就把鸡蛋放到一个木箱子上,上面有一个个椭圆形的洞,鸡蛋放上去后,售货员就打开侧面的开关,箱子里有电灯泡,顿时亮了起来。售货员在上面检查鸡蛋,好的鸡蛋红红的蛋黄,煞是好看!遇到坏蛋,蛋液混着,售货员就会挑出来,归类为“咯窝儿”蛋,不能买的!靠近门口是售卖豆制品的柜台,还有各种香肠,主要是“粉肠”,说是香肠,其实看不到肉,只是用肉汤和淀粉做的,不贵,但很好吃!最奢侈的就是边上卖各种糕点的柜台了,站在一边都能嗅到糕点散发出的香味。但大多数时候是走亲戚过年过节大人们买些糕点送人的。小孩子们少有机会品尝。但还是愿意站在一旁,闻闻蛋糕的味道。记得点心的柜台最多的是鸡蛋糕,萨其马,还有桃酥和排叉。当然酥皮豆沙馅的点心就更贵了。再往里就是各种水果糖,便宜的就是硬糖,贵的是牛奶糖。卖肉的柜台总有一个老师傅,技术娴熟,头发很少,胸前一个革制的围裙,里面是深色的工作服,两个袖子还有“袖套”。右手拿刀,左手拿一个长杆磨刀石,问顾客要买多少钱的肉,然后手起刀落,一小块肉就喇下来,份量大差不差!然后用一小张油纸抱起来,收费放到一旁的收款箱。那时候琉璃厂最有名的就是荣宝斋。记得我们每天放学,或者下课早,就沿着大街走,总希望溜进荣宝斋里面,那个时候很大的柜台是售卖主席画像。大小不一,路过能够问道印刷的油墨香味。还有许多挂画,徐悲鸿,郭沫若。一个门口的牌匾是康生左手写的“文渊”我们小孩儿根本不认识,只知道是康生左手,觉得太牛了!记得店里还有好多齐白石的字画,知道他擅长画虾,几笔就勾出来了。我们就是去看热闹。

那个年代,外国人很罕见,但是在文化街琉璃厂经常可以看到高鼻梁,黄头发的“老外”,开始特新鲜。老外拿了照相机,到处拍照。后来学校里老师们教育大家,不要围观老外,大家见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往外走就是琉璃厂的十字路口,把角有个乐器行,单开门,大玻璃窗,我们有待爱去逛逛,里面有二胡松香的味道。卖的大多是琵琶,胡琴类的乐器,还有竹笛,西乐并不多,好像有手风琴!遇上有挑琴试琴的,熟练的演奏,音乐音乐飘洋,我们听的如痴如醉,免费的音乐会啊。乐器行的路对面,是著名的“信远斋”,一进门就是木制的冰箱,不是通电的,里面放的是冬天从河里拉来的大冰块。信远斋是北京著名的老字号,最有名的是酸梅汤。一瓶一毛钱。店里还售卖冰棍,红果的3分一根,奶油的5分。双棒的就贵了,要一毛五。夏天门口还售卖西瓜,还有甘蔗及其它水果。旁边有家文具店,里面的味道特好闻,那个时代刚刚出现香橡皮,售卖中华铅笔,一根一根的卖,还有上学用的练习本,柜台上还有五颜六色的电光纸,学校手工课需要。卖钢笔,还有尺子,数学纸,田字格本,各种笔记本玲琅满目。还有好看的转笔刀,各种橡皮。铅笔盒从最开始铁皮制的,后来发展成塑料的,颜色鲜艳,但是有点贵,因为塑料的铅笔盒有一个吸铁石的小机关,取出铅笔,把开关一合,吸铁石的搭扣发出清脆的声响,那个年代就是炫富啊!路口的中国书店是老店了,里面很多书,也卖各种宣传画。书籍大多是历史方面,有线装的古书。逛店的大多是戴眼镜上了年纪的老人,里面很安静,大家都埋头看书,像一个世外桃源。夏天只有天花板上的电风扇发出“吱吱”的声响。

那个年代,外国人很罕见,但是在文化街琉璃厂经常可以看到高鼻梁,黄头发的“老外”,开始特新鲜。老外拿了照相机,到处拍照。后来学校里老师们教育大家,不要围观老外,大家见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往外走就是琉璃厂的十字路口,把角有个乐器行,单开门,大玻璃窗,我们有待爱去逛逛,里面有二胡松香的味道。卖的大多是琵琶,胡琴类的乐器,还有竹笛,西乐并不多,好像有手风琴!遇上有挑琴试琴的,熟练的演奏,音乐音乐飘洋,我们听的如痴如醉,免费的音乐会啊。乐器行的路对面,是著名的“信远斋”,一进门就是木制的冰箱,不是通电的,里面放的是冬天从河里拉来的大冰块。信远斋是北京著名的老字号,最有名的是酸梅汤。一瓶一毛钱。店里还售卖冰棍,红果的3分一根,奶油的5分。双棒的就贵了,要一毛五。夏天门口还售卖西瓜,还有甘蔗及其它水果。旁边有家文具店,里面的味道特好闻,那个时代刚刚出现香橡皮,售卖中华铅笔,一根一根的卖,还有上学用的练习本,柜台上还有五颜六色的电光纸,学校手工课需要。卖钢笔,还有尺子,数学纸,田字格本,各种笔记本玲琅满目。还有好看的转笔刀,各种橡皮。铅笔盒从最开始铁皮制的,后来发展成塑料的,颜色鲜艳,但是有点贵,因为塑料的铅笔盒有一个吸铁石的小机关,取出铅笔,把开关一合,吸铁石的搭扣发出清脆的声响,那个年代就是炫富啊!路口的中国书店是老店了,里面很多书,也卖各种宣传画。书籍大多是历史方面,有线装的古书。逛店的大多是戴眼镜上了年纪的老人,里面很安静,大家都埋头看书,像一个世外桃源。夏天只有天花板上的电风扇发出“吱吱”的声响。

路口的西北角有一个饭馆,我们小时候曾在里面“包伙”就是每月交一些钱,我和哥哥每天中午在那里吃午饭。吃了一个月,爸妈发现太贵了。我们就不在那儿吃了,记得最好吃的是过油肉,两毛九一份,我和哥哥每人四两米饭。真香!当然不能老吃过油肉,太贵了!平时是米饭,炒豆腐,一毛二。也很好吃。后来我和哥哥每天中午自己做饭,常常是一斤切面,五分钱黄酱,一毛钱肉做炸酱,中午吃饭饭下午去上学。从来没有人接,都是自己去自己回。有时候就是和哥哥一人一个大火烧,买二两粉肠,火烧夹粉肠吃的精精有味。从来不喝汤,因为不会做。那时候哥哥九岁,我六岁。爸妈都在外地医疗队。哥哥带着我,现在看来是不可想象!琉璃厂是文化一条街,我现在也时不时想过去看看,虽然现在已经大变样了,小饭店没了,乐器行也没了,信远斋搬走了,记忆中的文具店也没了。再也听不到悠扬的音乐,好喝的酸梅汤,开胃的过油肉,灯泡照过的鸡蛋,迂曲的九道弯,一切都是美好的记忆,美好的童年.......


上一篇:怀念晋夫兄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