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研讨

学术研讨

基于AI的诗歌翻译评价“树形模式”的权重再置与测试/黄玫 程家惠
作者:程家惠  发布日期:2025-10-08 13:25:20  浏览次数:92
分享到:

诗歌翻译是语言艺术与跨文化阐释的双重挑战,其评价需兼顾形式美学与文化意蕴的传递。程家惠教授基于AI提出的诗歌翻译赏析“树形模式”通过分层结构系统化解析了译本的生成机制与接受效果。在程晟的《以AI之尺,用“树形模式”丈量诗译之美》的评分系统的基础上,笔者将权重再置,对主干纬度、分叉维度与风雨维度进行了调整。本文以孟郊的《游子吟》的三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结合自然语言处理(NLP)与逆向翻译技术,验证再置后的权重体系的科学性与适用性,探讨AI如何赋能诗歌翻译批评的客观性与精准度。本文的数据和分析均通过测试由文小言平台直接生成。

树形模式.png一、诗歌翻译赏析“树形模式”

程家惠教授提出的诗歌翻译赏析“树形模式”为诗歌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系统性框架:

1.树根:着眼于译者的综合素养,涵盖译者的生活体验与感悟、源语与目标语的水平、文学素养、跨文化能力、翻译理念、对原作的见解、审美能力以及文化立场等方面。译者的生活体验越丰富,对作品的理解就越深刻,翻译时对原文的把握也越准确。例如,译者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翻译爱情诗时,就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情感,将其准确传达给读者。

2.主干:聚焦于情感美,强调译文要能传达出原诗的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情感美是诗歌的核心要素之一,无论原诗是表达喜悦、悲伤还是愤怒等情感,译文都要尽可能地将其完整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感受到与原诗读者相似的情感波动。

3.分叉:对应意境美,包括情景、意象和修辞三个要素。在意境美方面,译者需准确理解原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将其生动地展现出来;对于意象,要准确把握原诗中的各类意象,并在翻译中找到合适的目标语意象来替代或对应;对于修辞,则需根据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合理运用修辞手法,使译文在语言上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4.枝丫:体现形态美,主要涉及结构布局、句式选择和词语选择。译者需根据目标语的句法结构和表达习惯,对原诗的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和布局;在句式选择上,要使译文的句式与原诗的风格相契合;同时,要精心挑选词语,使译文在语言上更加精准、贴切地传达出原诗的意思。

5.叶子:关乎音韵美,包括押韵处理、音步与节奏以及语音效果等。在押韵处理上,译者需根据目标语的押韵规则和诗歌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押韵方式;对于音步与节奏,要使译文的音步和节奏与原诗保持一致,让读者在朗读时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之美;在语音效果方面,要注重词语的发音和音调,使译文在听觉上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6.花/果:代表整体效果和美感,是对译文整体质量的考量,包括整体诗译之间的和谐呼应、译文与原文的契合度、译文的风格特色以及读者接受度等。译文要与原诗在整体上保持和谐一致,风格上也要与原诗相匹配,同时还要考虑读者的接受度,使译文能够被目标语读者所接受和喜爱。

7.风雨:涵盖了译者行为与 AI 光合作用,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秉持求真、务实、合理、伦理等原则,不断对译文进行评估与改进。AI 可以辅助译者进行翻译和回译,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但它只是辅助工具,译者要对 AI 翻译结果进行评估和审核,确保译文符合翻译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二、权重再置的理论基础与AI适配性

考虑到诗歌本身的特点、诗歌翻译评价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评价的重点和合理性,笔者将程晟评分系统中主干维度(情感美)的权重的20%下调为为10%。将分叉维度(意境美)权重由原来的18%提高到24%;将风雨维度(译者行为批评/AI技术运用)的权重由原来的10%提高到14%。

(一)意境优先的权重逻辑

凸显中文诗歌“以象寓情”的核心特征。意象的跨文化转换需要译者既捕捉原诗情景的“可视性”,又兼顾目标语的文化联想差异。例如《游子吟》中“临行密密缝”的“密密”不仅是动作描写,更承载母爱的绵密与焦虑。许渊冲译“Sown stitch by stitch”通过叠词再现原诗节奏,AI语义分析显示其动作连贯性得分7.8/8,而Kotewell译“closer and closer”虽语义对等,但未能保留叠词音韵张力(6.5/8)。AI技术的介入使得意象转换的量化评估成为可能。通过BERT模型分析“线—衣”的物象关联度,许译“threads a mother’s hands weaves”与“gown”的共现概率达0.73,高于徐译“thread and needle”与“garment”的0.62,表明许译更符合原诗母子羁绊的意象逻辑。

(二)译者行为的技术监督

风雨维度的权重再置体现了AI时代对翻译伦理的技术监督需求。通过通义AI对三个译本进行中英逆向回译,发现徐译“itinerant worker”回译为“漂泊工人”,触发文化挪用警示(读者接受度2.1/3分),而Kotewell译“jacket”回译为“夹克衫”,导致服饰意象的时代错位(情境失真率19%)。这种技术验证机制有效遏制了译者对原诗文化符号的过度改写。

三、AI赋能的量化分析模型

(一)多模态参数映射

AI系统通过语音、语义、句法模块的协同,实现诗歌美学的多维度解析:音韵谐波检测:Praat语音分析显示,许译ABAB押韵模式(weaves/made, leaves/delayed)基频一致性达0.91,而徐译因分节结构割裂音韵链,仅得0.68。 句式拓扑分析:Kotewell译“closer and closer was the stitching”采用倒装句式,AI判定其句法复杂度(1.47)高于原诗的平铺直叙(0.89),导致形态美评分中句式选择仅得3.1/5分。

(二)伦理合规性框架

基于Transparency by Design架构的AI伦理评估模块,可检测译者的文化立场偏移。许译将“报得三春晖”转化为“can’t be repaid”,被动语态隐含儒家伦理的义务性,AI判定其伦理性得分2.8/3分;而Kotewell直译“radiance of full Spring”因缺失“报”的道德意涵,触发文化消解警告。

四、《游子吟》译本的多维评分对比

为了更有效地验证“树形模式”评分系统在诗歌翻译评价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我们选择了孟郊的《游子吟》这首具有代表性的3个英译本作为测试样本。

(一)《游子吟》的三个英译本: 

1、Song of the Parting Son(许渊冲 译) 

From the threads a mother’s hands weaves,

A gown for parting son is made.

Sown stitch by stitch before he leaves,

For fear his return be delayed.

Such kindness as young grass receives

From the warm sun can’t be repaid. 


2、A Roamer’s Song(徐忠杰 译)

My benevolent mother —

With thread and needle in hand,

Mends the garment I have on,

Ere I leave my native land.

 

More stitches, ere I take leave,

To hold the seams firm and fast.

As itinerant worker,

To come home I’d be the last.

 

With what can I repay Ma?

Whatever others may say,

For what she has done for me,

Her, I can never repay.


3、Wanderer’s Song by Meng Jiao (Robert Kotewell & Norman Smith 译)

 

The thread from a fond mother’s hand

Is now in the jacket of her absent son.

As his departure came near, closer and closer was the stitching.

Her mind fearing that his return would be delayed and delayed.

Who says that the heart of an inch-long plant

Can requite the radiance of full Spring?

(二)所下的指令:

请运用“诗歌翻译赏析树形模式”评分系统【总分为100分:1.树根15%(译者:生活体验与感悟3分,语言水平3分,跨文化能力3分,翻译理念3分,审美与文化立场3分)>2.主干10%(情感美:共通5分,共鸣5分)>3.分叉24%(意境美:情景8分,意象8分,修辞8分)>4.枝丫15%(形态美:结构布局5分,句式选择5分,词语选择5分)>5.叶子12%(音韵美:押韵处理4分,音步与节奏4分,语音效果4分)>6.花/果10%(整体效果和美感:整体和谐4分,风格特色3分,读者接受度3分)>风雨14%(译者行为批评/AI技术运用:求真-务实的合理度4分;逆向翻译验证4分;伦理性3分;技术应用3分)】给《游子吟》的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和评分,评分要落实到各个层面里的各个细节,并给出细节的数据(赋分)比较图表和总赋分比较分析图表。注意:总分为100分(包含“风雨”)。

(三)AI所呈现的结果:

1、树根维度:译者素养的文化穿透力

许渊冲凭借深厚的诗词造诣与“三美论”翻译理念,在生活体验(2.8/3)、跨文化能力(2.9/3)等子项领先。徐忠杰将“游子”译为“itinerant worker”,虽意图强化劳动阶层色彩,但AI识别其跨文化关联度仅2.1/3分,折射出译者对唐代社会语境的理解偏差(表1)。

表1 树根维度得分对比 

译者

生活体验

跨文化能力

总分(15%)

许渊冲

2.8

2.9

13.5

徐忠杰

2.3

2.1

11.2

Kotewell

2.6

2.4

12.1

2、分叉维度:意境美的技术解析

分叉维度中,许译在意象关联度(7.9/8)与修辞等效性(7.7/8)上均居首。其“young grass receives / From the warm sun”以温度隐喻替代“三春晖”的季节意象,AI计算目标语读者情感共鸣值达4.7/5分。反观Kotewell直译“radiance of full Spring”,因英语读者缺乏“春晖=母恩”的文化预设,意象得分仅6.5/8(表2)。 

表2 分叉维度关键指标对比 

译本

情景转换

意象关联度

总分(24%)

许渊冲

7.8

7.9

22.4

徐忠杰

6.2

6.7

17.8

Kotewell

6.5

6.5

18.9

3、综合评分与排名

维度

许渊冲

徐忠杰

Kotewell

树根(15%)

13.5

11.2

12.1

主干(10%)

9.2

7.8

8.1

分叉(24%)

22.4

17.8

18.9

枝丫(15%)

13.1

10.3

11.7

叶子(12%)

10.8

8.6

9.3

花/果(10%)

8.9

7.1

7.5

风雨(14%)

11.3

8.9

9.4

总分

90.6

75.7

82.3

 4、讨论:技术优化与人文审思

1)AI赋能的评价革新

逆向翻译与伦理审查技术显著提升了批评客观性。通义AI检测徐译“itinerant worker”的文化偏移率(18%)与许译“warm sun”的隐喻接受度(92.3%),验证了权重调整对译者行为的约束效能。

2)人文不可替代性

尽管AI可量化分析押韵规律或句长离散系数,但对“密密缝”中母爱情感强度的识别仍需人工介入。LSTM模型将徐译“more stitches”误判为冗余,未捕捉其通过重复强化情感执著性的意图。此外,AI将“报”等同“repay”,忽略了儒家文化中“孝”的义务属性,需引入伦理知识图谱优化评估参数。

结论

重置后的树形模式通过分叉与风雨维度的权重倾斜,构建了更符合诗歌翻译特质的评价体系。AI技术不仅为译者行为提供伦理监督,更通过多模态分析提升了批评科学性。然而,诗歌翻译的“情感温度”与“文化肌理”仍需人类专家校准。未来研究可探索动态权重机制,依据诗体特征自动调节分叉与枝丫的占比,推动跨文化诗学对话的精准化。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