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知识和财富
作者:李南方  发布日期:2010-12-15 02:00:00  浏览次数:2596
分享到:
      在城市、郊区或者乡村小镇,除了医院、医务所之外,最重要的公众设施就是学校,前者医护救人、保健,后者提供教育、知识,这在发达国家或很多发展中国家皆是如此。缺少其中一样者,即属落后或有待开发。中国古人孟母三迁,煞费苦心给孩子找教育的场所是一段重视教育的佳话。
      其实古人和今人在这方面并没有什么不同,很多现代社会的父母,在选择居住的城市或郊区时都考虑到下一代的教育,因为明白教育是获取知识,掌握致富,甚至改变命运的密码!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也会因为教育的普及和人民知识水平的提高而达致繁荣昌盛。所谓“社会大学”的现实“课堂”当然也是获取知识的一个渠道,它提供的生动知识,一样能成就杰出的精英,但,在正规教育的轨道上从小学、中学到大专去学习,取得的知识确是系统而正规,大多数人也凭正规的知识在职场中获得较专业的工作职位,从而取得较高质量的物质生活。
      现代社会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农民、各行各业受薪职工、知识分子、专业人士、商人、企业家等都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职场的专业培训,并通过它获得更高的专业技能,创造财富。至于多少财富才够,还真是见仁见智,而渴望摆脱贫困却一直是草根大众grassroots的一个梦想。中国的古人鼓励学子们勤学,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很形象地道出受教育和充实知识的好处,起码保证衣、食、住、行和稳定的家庭经济基础,也说明了现实生活中“贫贱夫妻百事哀”那种贫穷处境是人们都不愿遭遇到的。
知识当然不只提供上述的令人渴望得到的物质条件,好吃好住而已,人类不是动物畜生,只会吃喝拉撒繁殖,人类社会有别于动物世界,因为它有一样我们不可或缺的东西,那就是精神的生活。人有了物质的东西,还要精神粮食的滋养以维系社会的正常发展,这就是个人和社会整体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者其实都和知识有很密切的关系,两者兼备更是锦上添花,缺了一样都不是完美的财富,只具备其中一样而唱高调更是一种遗憾。“有情饮水饱”和“有钱能使鬼推磨”这类概念都不实际或者说是负面的!
      其实,不管你属于哪一个社会经济阶层socio-economic class,丰富的知识常常也很自然地培养了一个人的较高品味或较高精神状态的层次,所谓“修养”,成为性格优点的一部分,古人说“胸有诗书气自华”是很有道理的,一些败类当属例外。期待败类以良知处事,厚道高尚无疑对牛弹琴,与虎谋皮,这种人是精神生活的穷人、病人。毋庸置疑,我们辛劳工作,为自己、为家庭,寻求稳定富足的物质生活之外,也该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一个物质方面富有而精神生活贫乏或有病的人是可怜的,甚至是可耻的。
       读得书多有知识,确可以令一个人的生活少很多“书读得少”的遗憾,大多数专业人士可说都是在校园苦读攻读十六至二十年成就学士、硕士以至博士的,绝非“百无一用是书生”。记得李小龙的一个经典,他指着一个对手说,“我读得书少,你不要骗我!”,对他来说,书读得少,知识不足确是一个遗憾。有些父母为了减少儿女将来因为书读得少的“遗憾”,而教导“你不读书将来就做牛”,笔者理解他们的意思,却认为职业不该分贵贱,不是吗?在这人世间,众生不是都在“做牛”吗?什么牛而已,也许更有“疯牛癫牛”在折腾捣乱,地球还不是照样向前运转,何况,没有大家辛辛苦苦地社会分工做“牛”,一生一世埋头做“牛”,世界还真不会这么美好!至于“书读得少”有遗憾,当然不是指那些一毛不拔的守财奴,这是性格,这种人属于没有胸襟,享受不到生活的高尚境界;也不是指固执偏见的书呆子,这种人书读得多,头脑却是铁板一块;至于书读得很多,满腹经纶却黑白不分的败类,这种人缺乏正直诚信,滥用学识为富不仁,何来人性的高尚气息或品味,更不说这种人很多都要为谋得的不义之财付出代价!
       教育是崇高的,它带来学无止境的知识;知识是神奇的,它带来财富和社会的兴旺进步;财富当然是美好的,它可以同时具备物质的和精神的内涵,使人类的社会名副其实更人性化,多一些温暖温馨,少一些道德沦丧。不夸张地说,社会的每一个个人是不是都为达到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平衡而奋斗,真不是只是个人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让我们除了追求物质的财富之外,也追求精神的佳肴,在生活中多一些潇洒浪漫的书生意气,侠义的慷慨豪迈,为动人心弦的文学、音乐、艺术和很多人间的真实感人故事感动颤动回应;让我们活得正直高尚,具备感受宇宙和大自然给我们的熏陶和洗礼的能力;让我们凭本身拥有的知识和财富以较高的水平看人间烟火,以较高的智慧看复杂的人际关系,跳出庸俗小气的井底,去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很多琐事乃至大事,为社会多做贡献吧!
 
2010 年6 月写于阿德莱德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