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古诗情结
作者:王寒星  发布日期:2011-03-06 02:00:00  浏览次数:2228
分享到:
我从小曾经写过古诗,当然只是形式上的,从格律上不能算作古诗。那时候年龄很小,不会超过十岁,照猫画虎的本事还是有的。有一次在一位亲戚家放牛,时间是一个暑假的午后,和表妹、表弟一起在村子附近的草坡上,我躺着看天看云看飞鸟。大自然给予人们的不仅仅是实在的风景,还有由风景衍生出来的美感和陶醉的心情。一首不记得五言还是七言的所谓诗歌就这样出炉了。我记不得到底是怎样的内容,只知道是一首写景的短诗。当时表妹表弟他们很是夸我,但是他们现在也记不清楚当时诗的具体。锄禾日当午、远看山有色,反正就是照着这样的格式来的。这可以说是我的处女作了,遗憾的是,不仅没有找见当时的纸片,连写的内容也忘了。
事实上,诗歌尤其是古诗,给人留下难以诉说的想象空间,是人们喜欢它的一个主要原因。古诗的内容主要就是田园的、边塞的、咏史的、怀古的、咏物的、行旅的、闺怨的、送别的等等。无论哪样的题裁,其中饱含的深情、隐含的诗意却都是一致的。就像一幅水墨山水,神韵是凌驾于画幅本身之外的。诗歌也一样,甚至这方面要大于国画。诗歌从古至今,从中到外,都不是用来吃的东西。它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和精神有关。古代的士大夫、读书人借物言己、咏诗明志,这真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一种最能抒发心情的艺术表达形式。而对现代人来讲,古诗里那种流水潺潺的不绝诗意就好似一个遥远的梦一样,点缀在我们曾经的记忆里。这也许是古诗今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因为人们不再可能过以前那种枕戈待旦时、蜀道难于上青天、悠然见南山、可怜无定河边骨、国破山河在、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生活,而内心里还依依不舍,古诗的雄奇壮美、幽咽悲声就成了人们最好的心理寄托。所以,古诗的内容和韵味在现实生活中一去不返,但它留给后人的精神影响还是随处可见。
那时候太小,根本就不可能懂得什么是平仄。其他的几个古诗因素如对仗、押韵、起承转合等还能把握一些,我语言拼音学得不错。形似而神离的诗歌在曾经幼年、少年之时写了不少,不管是刮风下雨、打雷闪电,就是早晨起雾了,晚上天凉了,也会写上几句。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那时候新诗读不懂,因为新诗押韵的不多,读起来不是那种朗朗上口的感觉,也不容易记,再者新诗的意境不如古诗明显,就是直到现在我还是这样觉得。后来在卫校上学时本来有机会看一些关于平仄之类的书了,但是没有把功夫下到。只看金庸和温瑞安了。毕业后就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现在活得颠三倒四的,没有一点生活情趣和理想追求。在榆次白象打工的四年时间,曾经做过一本从红袖添香网站上下载的古诗基础知识的本子,挺厚的一本,在辞职不干之时,东西太多太杂,就和一些别的什物一起,丢下了,放在了一阳城籍朋友处,想想也不可能再拿上了。所以直到现在,平仄还是没有彻底弄明白,而按照格律诗的要求,讲不了平仄,就不是好诗,甚至不能算古诗。现在一想真是气馁得很,写了那么多的东西竟然不是古诗,这叫人很沮丧。所以我就把以前写的东西藏起来,不敢再公布,怕人笑话。姑且把五个字的就叫五言诗,七个字的就叫七言诗,反正按字数来就是,不要再管什么律诗还是绝句了。我的东西押韵、对仗、起承转合等,都是合乎规格的,所以就是差了平仄这一项。平声仄声想来也不是什么困难事,就是现在没时间和情趣再学了。有时候很佩服古人那种豁达开阔的内心和思想境界,现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经济文化各方面相比较而言,比古时候强了很多,但是生活和人的思维、心胸却越来越颓废,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倒退。也许回到古诗的句子里,我们才真正的发现自己是那样脆弱、不堪一击。
确实看古诗有很多时候像是在看一幅山水或风俗画,古诗的神韵很多都表现得像用色彩和技法勾勒出来的。边塞田园山水的不用说,就是《长恨歌》这样的作品,甚至都可以画出来。这好似《清明上河图》可以用诗歌写出来一样。古诗确实已经不再是诗歌乃至文学的重要部分,但它余音袅袅的韵味却依旧缠绕在有数千年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毕竟,古诗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上一篇:也谈国民性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