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的一些场合,常看到一些人在闲聊时或严肃的会议讨论中吞吞吐吐,采取“打官腔”的态度,就是不置可否,不表态,“耍太极”,“打哈哈”,“支支吾吾”过去的态度。有人说这是“慎言”,认为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反而表现出一个人的成熟超然和世故。其实,“打官腔”的人心里都该有一个尺寸,也就是说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只是碍于某种客观状况,或者自卑,羞于表达,或者害怕“祸从口出”得罪了别人而不表态,并不是说真的对问题没有看法。喜欢打官腔的人给人的印象不一定是成熟超然和世故,更多的是圆滑和缺乏诚意和坦率。
人在群体的社会中相互沟通交流,生活运作的处世行为守则就有一条是“慎言”,谨慎自己的发言,为自己发言的内容和措词负责,不能胡说八道,或说了之后不承认自己说过,即使是开玩笑、搞幽默也都讲究一个分寸。慎言是一种道德,但,在各种形式的使用语言交流讨论问题的时候,如果为了要“慎言”,或害怕得罪某一方,而采取“打官腔”,把“球”踢给某方,“客气”地把问题重点搪塞过去,这很可能就会掩盖事实真相,包庇错误的人或事,使到对的或正义的一方陷入得不到支持的遗憾。仗义执言,讲道理直率发言也是一种美德。
最擅长“打官腔”的族群该属政治人物吧。要不然“打官腔”一词也不会有个“官”字!对政治人物来说,也许是因为身份敏感,在某一些场合,对一些决策性或者可能影响大局的课题,在时机未成熟的敏感时刻,不能明确表态,因为一表态就可能泄露天机,透露了问题的答案,“未到时候宣布”的条文的曝光可能带来复杂的负面后果,这跟企业之间、政党之间、国际之间的合同、契约、声明、条约的秘密谈判协商的过程一样,事前不能透露内容细节,以免节外生枝,前功尽废,坏了大事;至于属于必须等待规定的解密时候才能揭开事实真相的机密,政府法律或个别政党都有严格的法规规定,谁都不能事先透露,碰触到它只能打官腔支吾过去。政治人物有时候“打官腔”而一概被称作“骗子/说谎者 Liar”,笔者认为这样说是有欠公允的。
一般来说,政治人物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伟人,这是政治人物的最高境界,政绩贡献多是功高于过,不会被老百姓或史家标签为“说谎者”,这类人杰不只属于其本土本国,改变其本土本国的命运,更属于其当代世界,影响深远,所以名垂千古,在本国获得立碑塑像,上了邮票,上了钞票;第二类,政治人物,这是中性的境界,这类人物默默工作服务,无大功,亦无大过,偶尔照规矩打打官腔也无伤形象;第三类,政客,形象最下者,对关键问题、是非原则问题最善于打官腔不明确表态,靠混吃饭,或者睁着眼睛说瞎话,胡说八道,捏造事实,扭曲事实,误导百姓,把老百姓都当白痴,而不幸,老百姓中也确有不少白痴去相信他们。这类人擅长打官腔,但,面对事实是非真相或者正确数据最终也搪塞不了责任,其本身的形象令人恶心唾弃,为智者和正直人士所不齿。
政治人物主要还是要靠自己的政绩来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才干。成功的政治人物每每对有关大是大非的原则课题大胆明确表态,表现担当的气魄,他们负责任的发言掷地有声,不靠打官腔来搪塞老百姓,把老百姓当白痴。
“打官腔”最普遍的几个表达语言就是似是而非如“我听不懂”,“你自己去找答案”,“无可奉告”,“看你从什么角度看咯”,“怎么说都行”,“哪儿来的传闻”,“我不谈这个”,“这。。。很难说”,“我对这没有态度”,“你说呢”,“我会做给你们看”等等,使用这类语言的人就是不对问题作出一个明确的解答,不表态说明“是/对/好/有/我同意/我知道/该这样看”,还是“不是/不对/不好/没有/我不同意/我不知道/不该这样看”等等。
“慎言”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涉及旁人的个人隐私或纯属“八卦”的话题时,你打打官腔,不表态该是最佳的明智做法,尊重别人的隐私是非常重要的,法律就明文保护个人隐私权和免于被毁谤权。但,在特别的情况如开会的讨论,做取决的关键时刻,在大是大非面前,该表态就表态,何必扭扭捏捏,逃避回应别人提出的问题。不客气地、大大方方爽快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是很潇洒吗!其实,对问题“打官腔”,不表态,该说的不说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表态了,那就是:“我中立”,“我不想说我的意见/我没必要告诉你我的立场”。这能表现一个人的成熟、超然和世故吗?不!这更多的是表现一个人的模棱两可。做人实在不必做得这么累啊!
2011 年4 月写于澳洲阿德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