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斧正"琐谈
作者:李富祺  发布日期:2010-01-10 02:00:00  浏览次数:2504
分享到:

 

斧正,渊源于《庄子·徒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在春秋战国时代,“政”与“正”是通用的,所以,斧正也称作“斧政”;斧者,砍削也,因此尚有“削政”之说。魏际端的《伯子集·论文》就此作了详尽的阅释:“以文字就质于人曰正,政者正也,故改称曰政;经正必删削,乃曰削政;而斧斤所以削也,转曰斧政,又以为善斤者莫如郢人,乃易曰郢政。”云云。
古往今来,作诗为文者之间“斧正”的事例,是俯拾皆是的。而有趣的是,竟也有学生当面为老师“斧正”诗句的佳话的。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自幼天资聪颖,且善于独立思考。有一次,他的老师陆种园带着几个学生春游,来到一座石桥上赏景,突然发现桥下有一具女尸仰躺水中。老师目睹惨景,不禁戚然痛惜,遂随口吟一首五绝云:二八女多妖/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波转/七魄泛波涛。
一般学子听罢,皆赞之曰“好”。独有郑板桥却大不以为然。他请问老师:“是否认识这位女子?”老师摇了摇头:“不认识。”板桥接着就道出了心中的疑窦:“既然先生不认识她,怎能断定她是‘二八’一十六岁呢?先生并无亲眼见她落水,先生又何从晓得它们是随波涛而转呢?”这一连串的诘问,令陆老黯然无辞。板桥稍加思索,遂说道:“倒不如改成这样——谁家女多妖,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这一“斧正”,使全诗景真情切,陆种园教师听后不禁频频颔首称赞。
“斧正”之风,千古不衰,今犹蔚然。这对于促进和繁荣文艺创作,造就“文人相重”的时尚,无疑很有裨益。
 

上一篇:难得糊涂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