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澳華、紐華与澳紐文學
作者:孫嘉瑞  发布日期:2011-10-04 02:00:00  浏览次数:2291
分享到:
       布里斯班的洪教授,最近寫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題目是《什么是澳華作家、澳華文學及其特點》。之所以說此文有意思,就在於作者觸及了一個很根本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偏偏正是許多搖筆桿子的海外華人,其思想迷霧經年不散的誤區。洪教授的直言不諱,如霧角悠悠,讓一些飄流在海角天涯的孤舟,有了明辨方向的指引。
       詩人北島曾經表示華文是他唯一的行李,對於許多遠離故土尋求新生活的華人而言,略通文墨而又能用華文寫出一些東西來,發表在僑居地的華文媒體上,或是出幾本書,在某種意義上說,可以算作是一種自我價值的體現。這也是近年來海外華文文學興旺日熾的原因之一。
       為甚麼寫?寫甚麼?引伸出海外華文文學以及華文作家定義的討論。當一筆在手,詩的靈感与文思泉湧傾注,寫在紙上的字里行間,表達甚麼樣的內容,抒發甚麼樣的感情,彰顯甚麼樣的思想,都關乎海外華文作品的文學價值与思想深度。
        洪教授在文中指出所謂澳華作家,是「指生活在澳洲、以華文進行創作,且其作品内容與澳洲或和此地華人的生活有關的,或表現中西文化差異的人。」
        這些澳華作家基本上在澳洲生活「其相當數量的作品同他們在澳洲的生活有關,或同澳洲一般的現實生活,包括政治、文化、風情、歷史等各方面有關聯的。」
        他還認爲所謂澳華作家,主力軍應是上述一類作家,「他們在不同程度上融入澳洲的文化和社會,對主流社會及其文化有著不同水平的了解和認識,作品能反映澳洲生活(包括文化震撼、踫撞、衝突、融入的困難、鄉愁、懷舊等)的方方面面;即使其題材同原居住國有關,涉及諸如其政治、歷史、文化、生活、事件、遊覽等方面(比如回去觀光旅遊後寫的遊記、感想)的作品,也可能是從作爲一名澳洲華人或學者以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描述、評價、理解的。」
       紐西蘭与澳洲一海相隔,兩地政治經濟歷史和文化都頗近似,不妨將「澳華」套作「紐華」,洪教授的觀點,同樣可以為本地華文文學創作的討論,提供許多頗有裨益的借鑒。
       紐西蘭本地的華文文學創作在數量規模以及廣度深度上,或者未可与澳洲相提并論。但本地華文創作的活躍与多元化,也有自身的特點,作者以及其作品的發表,相對比較集中在北島的大奧克蘭地區。這一現象在世界各國都是罕見的,主要是紐西蘭人口分佈以及商業經濟發展,均為奧克蘭所造成的引力所吸引而造成的。來自各地的華人定居之首選也多為奧克蘭。
        經過歷年的積累,華人移民的成份結構發生很大變化,華社規模迅速拓展,奧克蘭不僅成為本國經濟發達的商業中心,還變為華人集居藏龍臥虎或藏蛇臥貓之地。
        近年來本地華文文學創作仍然以發表於報章為主,各華文网站只是相應轉載,一些作者也陸續將作品成集出書。同澳洲相比,絕大多數作者是「文字義工」沒有稿酬,即使出書也多自掏腰包,又缺乏發行渠道,出售的少,贈送為多。另外本地作品能參与國際交流的甚少,多跼蹐在小范圍內,只是到了近年,這一情況才初見改善,本地華文作品己了見諸於一些洲際或國際性報章网站。
        在創作題材內容方面,自然也包括了澳洲華文作家所感興趣的鄉愁、移民生涯艱辛、文化衝突帶來的矛盾与苦澀,由於顧慮群體壓力及避免政治觀點影響個人在大陸的待遇以及家人,本地華文作家盡量小心翼翼觸及原居地的重大歷史問題与政治事件,尤其是對領導人物的評議。但另一方面涉及對紐西蘭本地或西方政治人物或社會制度、文化現象的批評,則尚能表現出相當的大膽、直接与嚴厲。
       這种現象之所以出現,可能是受華人居住集中一地、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影響,另一個原因,就是洪教授文章里所說的「除了少數幾位澳華作家,筆下幾乎從來都在華人圈裏打轉,極少涉及其所在的澳洲社會裏的人和事,説明他們對主流社會、文化融入的深度還非常不夠,他們必須在寫作上作一些調整,敞開胸懷探索學習新的生活,在東西文化中尋找平衡。」
       洪教授指出「融入」對華文作家的影響有多麼重要「融入是以思維和行爲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和習慣,以及世界觀和價值觀,包括是非觀念的轉變為主要徵兆的。融入或同化不需脫胎換骨,不必以犧牲母文化為代價,雖然對母文化或其某些因素、方面等的看法、認識、態度等可能出現某種變化,出現再認識、反思及批判其糟粕,比如在異國他鄉弘揚中華文化中就不是全盤發揚,而應有選擇性地發揚其精華部分。對華文文學來説,則不可避免要面對華裔移民在異域生存中的文化認同的挑戰,包括對中華文化的重新認識,對中外文化衝突與融合的體會、審視與理解。融入又可能是個逐步的、不知不覺的過程。比如多年不囘母國,一旦回去,忽然會發現對母國事物、生活、處事方式、思想方式不適應、不習慣或有反感,很想趕快回來。這就是重新回到母文化時常見的反向文化震撼,説明在不知不覺中已一定程度上融入了移居國的文化。」
       顯而易見,一個生活在海外的華文作家,如果不解決「融入」的問題,他的作品但很難具備真正的海外華文文學特質,也將缺少那一種與時俱進別具風韻的世界觀。
       不過本人認為,在逐步融入本地社會之後,華文文學除了應體察出獨有的「本土意識」,最終還要在心懷激情筆寫紐西蘭的同時,衝破國界与思想的樊籠,致力探索更具時代意義的深刻題材,在創作過程中盡量不去顧及他人的褒貶、政治得失以及商業利益,而是讓自己的作品經得住時代長河的蕩滌,要達到這一高度,除了努力賦予作品炯照古今的普世價值之外,捨此別無他途。
       這或許才是海外華文文學的終極目的。
       就此而言,澳華文學,也可以是紐華文學,更可以是跨越塔斯曼海的澳紐文學!因為作家的筆和心,是屬於世界的,也從來沒有籓篱。 

 




评论专区

12342014-11-20发表
恨天無柱地無環 井蛙豪氣震人間 只言片語抒正義 不愧人民好兒男
12342014-11-20发表
恨天無柱地無環 井蛙豪氣震人間 只言片語抒正義 不愧人民好兒男
南太井蛙2014-11-20发表
同意您的見解! 中國的作家并不缺少創作的題材,而是缺少創作的思想深度与勇氣,就中華民族近百年來所經受之苦難与坎坷,足夠每個人窮畢生之精力寫上一輩子。至於擔負起對社會之批判,對反人性之罪惡的揭示,對普世價值宣示認同及放膽謳歌,更是作家和知識份子的職責所在。惜今人連晚清「老殘遊記」那一高度都遠未及,更有人為了一己名利私欲,對黑暗視若不見,甚至刻意顛倒黑白,毒害誤導讀者。這就不再是懦弱、自私的問題,而是從幫閑變成了幫凶,海外華文作家親身活在自由之中,切不可淪為此等鼠輩。這跟作家的文字水平和創作能力無關,而關乎其人的人格。
南太井蛙2014-11-20发表
同意您的見解! 中國的作家并不缺少創作的題材,而是缺少創作的思想深度与勇氣,就中華民族近百年來所經受之苦難与坎坷,足夠每個人窮畢生之精力寫上一輩子。至於擔負起對社會之批判,對反人性之罪惡的揭示,對普世價值宣示認同及放膽謳歌,更是作家和知識份子的職責所在。惜今人連晚清「老殘遊記」那一高度都遠未及,更有人為了一己名利私欲,對黑暗視若不見,甚至刻意顛倒黑白,毒害誤導讀者。這就不再是懦弱、自私的問題,而是從幫閑變成了幫凶,海外華文作家親身活在自由之中,切不可淪為此等鼠輩。這跟作家的文字水平和創作能力無關,而關乎其人的人格。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