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台湾大选中,坚持“九二共识”的国民党为什么能够战胜坚持“台湾共识”的民进党呢?因为“九二共识”已经经过前后20年的反复,否定之则后退,遵循之则进步,渭浊泾清,实实在在的好处台湾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而民进党的“台湾共识”是为选举而临时抱佛脚,带有很大的未知性和不安定性,使台湾老百姓担心回到陈水扁时代。
什么是“九二共识”呢?大陆以汪道涵为首的“海协会”和台湾以辜振甫为首的“海基会”是两个居于官方与民间之间的中介机构,任务是商谈官方不便于或不能处理的两岸关系事务。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两会在香港商谈,就两岸事务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问题进行了讨论。大陆的海协会认为:只要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态度,可以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表述的方式可以协商;台湾的海基会同意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并表达了谋求国家统一的愿望,但建议用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的原则。双方有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同点,但还有分歧,主要的问题是台湾海基会所提的建议尚未得到大陆海协会的回应。1992年11月26日,海协会致函海基会:“贵会代表建议在相互谅解的前提下,采用贵我两会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我会充分尊重并接受贵会的建议。”至此,应该说共识已形成,但这个共识缺乏法律约束力,加上两岸关系的基础相当脆弱,致使李登辉能够轻易地出尔反尔,1996年鼓吹“两国论”就把香港商谈的成果推翻得一干二净。
2000年3月台湾大选,民进党陈水扁上台,下台的国民党痛定思痛。4月28日,由台湾国民党的陆委会主委苏起先生创造性地将“九二共识”概括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并且得到了中共方面和美国的肯定和支持,使“九二共识”由“一拍不合”变为“二拍即合”和“三拍更合”。此后,尽管“九二共识”遭到否定,但毕竟已经成为了一种观念和政策,经受两岸人民的检验和考验。
有人说,“九二共识”模糊不清,一个中国不知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华民国”,又无签署文件为凭,为何能够成为“共识”?作家张爱玲说人生有三恨,一恨鲫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现在有人认为还应该加上“九二共识”无文字协议这一恨。恨归恨,历史的局限性却往往是无法逾越的。当时两岸双方仍然互相敌视,以签署文件方式形成共识相当困难,好在双方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的事实,都希望发展两岸关系,故出于民族感情和兄弟情谊,以意会言传的方式表示共识便成了唯一的选择,这仍不失为民族的智慧。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民族能够像中华民族这样不需文字协议也可达成共识,依靠这个没有文字凭据的“九二共识”,两会在三年内顺畅地签署了15项协议(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这更是世界奇迹啊!
所谓共识模糊不清的问题也不难解释。两千多年前,东汉末年经籍文献学家郑玄作注的<小戴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其中有一句“水至清则无鱼”的格言,意思是说水极清就不会有鱼生存,言之有理,因为水清澈见底就说明了水中没有鱼类生存所需的藻类、浮游微生物和泥巴,当然也就不会有鱼。两个冤家对头一见面就要说清楚讲明白,结果只会大闹一场、一事无成。故意保留一定的模糊空间有利于达成共识。比如,双方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而不说具体,如果说得太具体,一个中国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华民国”,那就继续吵得不可开交了,还会有什么共识可言呢?
那么,“九二共识”就是“一中各表”了吗?是也不是。求同存异是两个部分,共识产生于求同的部分而不是存异的部分。“九二共识”是双方都认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并不是双方都同意“各自表述”。大陆当局对台湾当局所表述的“中华民国”只是表示宽容、理解和尊重,并非同意。这表面上看来是模糊,其实并不模糊。在当今这个世界上谁人不知、谁人不晓那一个中国叫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