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中的细节,可以是一句话,或一个动作,或一个选材意向,或一个故事情节。细节上存在不足、瑕疵和错误,对于所有的文艺作品来说都是难免的,但并不都是情有可原的,有些细节上的瑕疵影响了整部作品的品位,甚至决定了整部作品的低劣品质,就像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不能认为这一锅汤的“大部分是好的”,还能喝。
一句话。三十年前有一位著名的剧作家写了一部“伤痕”电影叫<苦恋>,说主人公遭受到文革磨难而被迫出国谋生,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你爱祖国,祖国爱你吗?”电影公映后在全国掀起了轩然大波,批评的声浪此起彼伏,不但影片遭到禁止,而且作者的处境近乎身败名裂。一句话至于惹出这么大的祸吗?原来,爱国主义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任何时候,甚至在自己处境最艰难的时候,爱国都不会错。祖国是母亲,哪有母亲不爱孩子的道理?祖国爱你如牛毛之多(不可数),你爱祖国如牛毛之长(短),是不可比的,更是不能交换的。这句话之荒唐就荒唐在说话人企图与祖国对等交换爱。这样的一句话决定了该影片的灰色基调,也反映了作者阴暗的人生观,并非普普通通的一句话。
一个动作。不久前有这样一部电视连续剧(忘记片名,但记得主演是王志飞等),写解放初期一对夫妻参加反特的故事,妻子是公安骨干,丈夫是潜伏在敌特内部的公安特工。在故事进行到高潮处,为了取得敌特方面的信任,丈夫开枪“打死”了妻子,打是真枪实弹,但死是假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说是妻子衣服内胸口上放了一枚厚实的小钢片,然后由百发百中的神枪手丈夫从十几米远瞄准射击,果然名不虚传地打中了那钢片,妻子假装应声倒地,因此而骗过了敌人。谁都看出这是假得不能再假的事,不但失去了现实主义的可信性,而且对革命队伍人际关系进行了的歪曲。这种事只有过去法西斯分子拿人体作武器试验的时候出现过,决不可能发生在革命队伍中,比如解放军优待俘虏而决不会拿俘虏的身体来作试验,夫妻之间更不会如此野蛮和冒险,即使枪法准如电脑也绝对不存在。艺术是可以夸张的,但是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而不是违背真实的捏造。这个不可信的动作细节导致了观众对整部电视剧的不信任。
一个选材意向。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忘记片名,但记得主演是王茜花)写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村庄的治安秩序很不好,偷鸡摸狗的现像很严重,那位村支书就到县剧团里请来了一位女主角来挂帅抓治安工作,因为她是本村人,又是名人。一个文艺工作者没有治安工作的资格和经验,却不务正业地去抓治安,并成为英雄和模范,这个故事也许真有其人其事,但这是一种特殊性,并不具有普遍性。特殊性应是存在于普遍性之中,而这里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却是互相排斥的,就是说作者为戏中的主人公歌功颂德,结果越是歌颂就越是反衬出政府治安部门的无所作为(反真实),用一个真实去反对和讽刺另一个真实,使这部戏的社会效果不佳,其艺术生命力十分脆弱,不具有观众想再看一次的价值。
一个故事情节。电视连续剧<高地>(侯勇、林永建主演)的基本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两位人民解放军将军为解放战争中攻占某一高地的一场战役争论了一辈子,同时也为在战争岁月中共同追逐一名美丽女兵(扮演者樱桃)而互不服气,就是说他们心中有两个“高地”,一个是敌人的高地,一个是女人的高地。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导致了这部戏的低劣庸俗的格调,在部队文艺创作的历史上是罕见的,是一个污损人民解放军形像的文艺垃圾,是解放后最糟糕的影视作品。此片前年曾在黑龙江卫视匆匆播放过,笔者偶然有幸看到,然而现在恐怕被冷藏起来了,因为此片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不过遮掩不是个办法,还是让大家边看边评论为好,不然这样的垃圾还会出现。
艺术细节是艺术的生命和灵魂,生动的艺术细节塑造了美好的艺术形像,不好的艺术细节可以将整部作品毁于一旦。所以,艺术创作者们对待艺术细节切不可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