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衛和卡尔合著的一本書中讀到「中國式傲慢」這個新詞。之前已知道有「中國式速度」、「中國式管理」、「中國式離婚」,如果說這些都可以歸納為因國情不同而產生的「中國特色」,可以理解与接受,那麼「中國式傲慢」帶來的影響是帶傷害性的。
傲慢是一種負面的情緒,以不屑的眼光俯視他人与世界,蔑视某種思想、觀点。用中國人的老話說就是「瞧不起別人」。
經過三十年改革國勢日強,中國从一個窮措大變成富翁,縮小了与先進國家的差強,參與了國際事務并且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被稱之為「引擎」、「金磚」。這個巨大的變化,令許多中國人感到驕傲,但是這個「驕傲」的真意,其實是引以為榮的自豪,而不是驕橫的傲慢。
在媒體上經常見到激動到面部肌肉抽搐两眼發直的所謂學者專家,輕蔑地批評別人,而對別人的批評不屑一顧,其論証的蒼白、觀點的偏頗可笑到令人噴飯。這種「肌肉抽搐两眼發直」的政治神經質同樣反映到文章与發言之中,一上來首先是非友即敵,然後是非對即錯,自己的觀點从來只有超前、正確而沒有落後、謬誤。
這種撲上來見人就咬的狂犬病,起因就在中國式傲慢上。它阻礙了思維的拓展,蒙蔽了心智的開啟,看不到事實,無法从他國取得經驗,不能從歷史總結教訓,離真理越來越遠。因傲慢而產生的敵意与仇恨,制造了敵人和對立面,其後果是永遠無知的同時還要陷於孤立。
其實還有另一種「中國式傲慢」,它發生在錢鍾書与吳宓之間。
最近錢鍾書這個名字,因為方舟子打韓寒的假,再次頗頗出現。韓寒還抬錢大師出來自辯。很多人不知道錢大師年輕時除了才學過人,還是一個非常自負自許的人。
他年輕時入讀清華,師从吳宓教授,每上完一課,吳教授都要謙恭請教身為學生的錢鐘書﹕「錢先生意下如何?」錢鐘書居然對師長先揚後抑,不屑一顧,奇怪的是吳宓竟然唯唯稱諾。
錢鐘書畢業後拒絕母校延聘,口出狂言批評恩師吳宓太笨。吳宓聞言也不以為忤,反說這是「文人骨子里一種高尚的傲慢」。數年後清華欲再聘錢鐘書,遭人反對,是吳宓出面奔走,終獲支持聘請錢鐘書。錢辭教後,吳還借他系里學生的筆記閱讀,對錢的才學十分欽佩。
多年後錢鍾書不再年少輕狂,專程拜訪恩師吳宓,為當年撰文譏諷恩師致歉,吳宓一笑置之。
一九九三年錢鍾書受吳女之托為其父日記作序,閱畢恩師日記,錢立即回信自責﹕「少不解事,又好諧戲,逞才行小慧……內疚于心,補過無從,唯有愧悔。」
吳宓以愛才容物對錢鐘書恃才傲物,錢鐘書磊落坦蕩知錯能改,放下舉世盛名,謙稱永遠名列吳宓弟子。這一段佳話告訴我們,真正有本事的人雖然多少都會有點傲氣,但到頭來最得人尊崇敬重的,反而是他的知錯能改以及溫良謙虛。
中國的成就,值得自豪但不能夠驕傲,因為她自身的問題還很多,過於「逞才行小慧」,除了暴露出「少不解事」的淺陋,對真正要立足於民族之林而圪立不倒,「中國式傲慢」絕對有損而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