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学时有一次听老师评讲作文,老师说“写文章要像挖一口井,而不要像挖一个湖”,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新颖,就记住了,但理解和实践之是在大学毕业和工作以后。这么多年来,每当我为写一篇文章而苦恼的时候,总是想起“挖井不挖湖”这个警语,每每茅塞顿开,得益匪浅。
井口小而水深,湖面宽而水浅。挖井,一个人一把铲就可以挖,而且容易挖到深处而得水,比喻写文章从小话题切入就容易写得有骨有肉、深刻动人;而挖湖,方圆几十里地挖,谈何容易,即便能挖也难于深挖而得水,比喻写文章话题太大就容易写得不着边际、浅薄乏味。
挖井不挖湖的好文章总是不胫而走,自动地流传很广,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像。在国内时我的一位同事,是秦皇岛人,非专业写作人员,有一次他写了一篇批评老好人思想的文章刊登在当地的报纸上,我读后至今几十年仍忘不了。他的文章好就好在挖井。他从一个侧面去分析“老好人”的几句合情而不合理的话语,深入浅出,又是短小精悍的千字文,一般百姓易读易懂,大家读了都觉得好像文章说的是自己,而且自己被说服了,这就达到了文以载道的效果。若是挖湖的话,首先得说批判老好人思想的重要意义,然后列举老好人思想的种种表现及其危害性,最后还要说克服老好人思想的办法和措施,这样的写法势必面面俱到而无一击中要害,冗长累赘而空洞无物,读者读了也会觉得累、活受罪。
一些来澳的中国人长篇大论民主的文章很多,可是读者读后反而不明白澳洲的民主在哪里,原因就是这些文章挖湖不挖井。民主固然是国家观念形态和政治制度上的大问题,然而民主毕竟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体现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习惯之中的。澳洲有一个小的生活习俗令我对澳大利亚的民主刮目相看。我曾经两次收到当地政府邀请我参与邻居建屋意见的信,一次是在我的右边邻居建新屋之前,另一次是在我的后边邻居建新屋之前。一家建屋,政府让左邻右舍都来提意见,尤其是新建楼房的高度“是否对我有所妨碍”的意见,这真是民主到家了。而恰恰在这方面,我们中国尚存在巨大差距,使我感到震惊和不安,我们中国人应该好好向澳洲学习,奋起而直追啊!从这个事例可见,谈民主要注意从身边人、身边事的细微处着手挖井,而避免从大原则大概念上泛泛地挖湖。
挖井与挖湖,不仅在文风上是短小精悍和贪大求全的不同,而且在思想作风上是要不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不同。作家丁玲说:“在生活中,即使 在平凡的生活中,作家一定要看到旁人能看到的东西,还要看见旁人看不见的东西。”作家夏衍说:有写家和作家之分,写家能写但不能创造,而作家既能写又能创造。二位老前辈所主张的发现和创造的精神对于诸位读者更进一步理解“挖井不挖湖”的写作理念可能会有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