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熙来的重庆政绩分三个组要部分:政治—唱红、治安—打黑、市政—五个重庆。闻名中外的“唱红打黑”不用我赘述,从家乡的亲戚口中得知“打黑”并没有提高治安,“唱红”并没有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就是这两项政绩最好的背书。那么我听到的惊雷来自何处呢?来自薄熙来引以为傲的“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这条标语曾不满重庆的大街小巷,甚至出租车里都备有让乘客随取的单张。作为短期旅游者我不能对“宜居”、“健康”有更多的看法,但对于“森林”、“平安”、“畅通”却有自己的一番体会。
先说“森林”。所谓“森林重庆”就是政府花巨资购买了一大批老树来取代了原本已经栽种并存活了的行道树。我暂住的南岸区街道两旁挺立着修剪整齐的“老树”,仔细观察每课老树都挂着输液的吊瓶,有些纳闷的我向陪同的亲戚发问后才知道这些“老树”是最近移植而来,因老树不易存活需要特殊照顾所以除了正常的浇水外还需要输液。据亲戚介绍这些老树的身价不菲,仅一棵树的卖价就得十几万,加上从森山老林迁移至此的运费,栽种和管理的费用没有二十万似乎拿不下来。一条街得种多少棵树?重庆有多少条这样街道?得花市政多少钱?我没有替薄市长算,但我明白如果奥克兰的市长这么干至少会被市民的口水淹没。可是身为市民的亲戚却完全没有这样的想法,还津津乐道地谈薄市长的“森林”是对市容的提升,他们几乎没有意识到这个投资了178亿的提升是由他们自己在买单。不说挖取大树原始对森林的伤害,在高楼林立的水泥路边重新安家是否对树本身也是一种伤害,又能对重庆的空气环境起多大的作用呢?我不知道,只是隐约感到薄市长对“森林”的需要多于城市,多于民众罢了。
24小时值班的交巡警平台应该是薄市长的首创,因为在别的城市还不曾见过。刚刚看到时我还有些感慨,至少我所居住的奥克兰市还没有这样方便的警察服务。可等我遇见了事去那里寻求警察服务时才发现这些治安点的功能有限,因为我要投诉的不属于他们接受交通事故,就将我拒之于外,与他们无关的事该找谁还找谁,连代为上报的义务也拒绝执行。这么一来我就开始质疑花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设置起来的治安点必要性了。与其说是警方走近民众的便民服务,不如说是为“安全重庆”的氛围背书。这样劳民伤财的背书又要花纳税人多少银子呢?政府没有公布,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现场警员怨声载道、苦不堪言,老百姓并不拿它当回事。我只是隐约感到薄市长对“安全”的需要多于市民。 再说“平安”。所谓“平安重庆”最显著的特点是在街头增添了许多路边交巡警平台。在街边用闪红闪蓝的灯围上一圈,一个简单的岗亭在中间,民警
最后说“畅通”。我在重庆游览著名的大足石刻时突发疾病需要乘出租车返回重庆治疗,在打车的过程中被出租车司机转卖,中途被迫换了三次车,最后由黑车将我载回。虽然人身平安,有惊无险,但自己在整个过程中心灵受到的冲击和伤害难以言表,难以平复。在向警察投诉无门后我在网上找到了薄熙来的市长信箱,可是投诉发出后如石沉大海,原来薄市长并不介意游客是否“畅通”,他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官运“畅通”。
几次事件使我对薄市长不惜血本打造的“五个重庆”失去了信心。这“五个重庆”朗朗上口,可是为那里的人民究竟带来了多少实惠呢?薄市长是否有花纳税人的金钱买自己的政绩的嫌疑。
我个人所经历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风起于青苹之末”岂知这些游荡于青苹中间的微风不不能兴起震撼整座山林之势?从那时起我已从于无声处听到那在风的深处酝酿着的滚滚雷声。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雷”是由薄熙来的“打黑司令”王立军引近,是因温家宝总理用二次文革的告诫而炸响。
在大家都在谈薄的今天,小女子不妨也多上一言,权当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