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見人寫陶渊明,諳羨他簡樸的生活方式与風格,敬佩他高尚的人格与情操。如林語堂所言,他代表一種中國文化的奇異特質,七情六慾与心靈始終和諧。所以他的生活能夠像他的詩一般那麼自然恬靜明快。
我也欣賞這位扯去官服去耕種的鄉間詩人,除了有薄田數畝草廬一間,陶淵明還有一張無絃的琴,半醉猶醒之時,一首好詩將成,他會撫琴輕嘆﹕「但識琴中趣,何勞絃上聲?」有明月在松間照著,聽清泉於石上流淌,再發出琴音那就俗了。
其實無絃之琴是一種生活的境界,要達到這一境界可能須要敏感豐富的心靈,淡泊名利的情操,識透善惡的眼光,樂天曠達的觀念。
倒不是非要將一張好好的琴,刻意扯掉了那幾根絃讓她消音,只是在彈她的時候,琴絃不知不覺斷了一根又一根,甚麼時候這琴不再發出聲音了,連你自己都毫不察覺,依舊輕輕撫她弄她,仍然似聞高山流水之音裊裊遠颺,這才叫做漸入佳境。
人生在世煩惱之源離不開名利与感情,自年少至老邁永遠如蛇蝎纏繞心胸,很多人已經把争名逐利視為己任,認為人生在世不為名不圖利,還能為甚麼呢?芸芸眾生營營役役,兒時嬉戲,少時讀書,謀職就業,娶妻生子,退休養老﹔終其一生無非是吃飯睡覺,上學打工,娛樂出遊,交朋結友,迎生送死。
很少人會想到這只是肉身的生活,而心靈的生活呢,却因為我們的無知与愚昧,可能從來就沒有開始与享受過。
僅舉「談話」為例,随便哪個人都和別人談話,但在生活里又有幾人真真正正有過哪怕一两次推心置腹的懇談呢?从甚麼時候起「聽君一夕話勝讀十年書」已成了絕響,我們把談話變成了茶樓里的噪音,言量越來越大,卻不知對方在表達甚麼。在談話之中,每個人在別人說話的時候表現出似乎在傾聽,實際上是在不耐煩地等對方趕快說完,輪到自己發表高見。如果再添上許多一知半解附庸風雅的俗套,這種缺乏情感交流觀點碰撞的談話,無疑更是一種無聊的浪費了。
我總在做着沙龍的夢,想象風雨交加的黑夜,在一間關上門扉的屋子里,三五個男女閑適坐立於一爐柴火之前,漫無邊際清談竟夕,無所不及,談言微中,与有情趣之人作有情趣之談,而且從此長久難忘,一世心中,那才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呢。
飯局、對酌、品茗、清談、朋友互訪、結伴出遊,練琴習舞、釣魚打球、園藝烘焙、交換育子心得、欣賞畫画作品、交換文章相互切磋砥勵,人生里這些活動可与眾同樂也可獨自取樂,可动可靜,可密可疏。端視個人的心境是否萬事皆空、纤凈無塵,是否真正懂得何為休閑。「人莫樂於閑,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閑則能讀書,閑則能遊名勝,閑則能交益友、閑則能飲酒、閑則能著書。天下之樂,孰大於是?」
所謂有錢有閑,實未足矣,尚欠高遠雅潔的心境,有此一張無絃之琴在手,方能享有真正快樂之人生。
三百多年前張潮在《幽夢影》一書中,對如何享有人生作了澈切的描繪,表露了一位生活的藝術家的高雅情懷,讀了這位古人的東西,才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多麼懂得生活熱愛生活,重情重義醉心山水,不為外物所炫,不為名利所驅。那時的人同當下的人不太一樣,一位叫蔣坦的作家竟然是這樣在文字中追憶自己与愛妻秋芙的生活﹕「秋月正佳,秋芙命雛鬟負琴,放舟西湖荷芰之間。秋芙方鼓琴作汉宮秋怨曲,余為披襟而聽。斯時四山沉烟,星月在水,琤瑽雜嗚,不知天風聲環珮声也……」他還寫道﹕「秋芙所种芭蕉,已蒙成大蔭,蔭蔽簾幙﹔秋來風雨滴瀝,枕上聞之,心与俱碎。一日,余戲題斷句葉上云﹕
『是誰多事種芭蕉,
早也瀟瀟,
晚也瀟瀟!』
明日见葉上續書數行云﹕
『是君心緒太無聊!
種了芭蕉,
又怨芭蕉!』
字畫柔媚,此秋芙戲筆也。然余於此,悟入正復不淺。」
人生的無絃之琴,在此奏出多么美妙的音韻啊!
我也欣賞這位扯去官服去耕種的鄉間詩人,除了有薄田數畝草廬一間,陶淵明還有一張無絃的琴,半醉猶醒之時,一首好詩將成,他會撫琴輕嘆﹕「但識琴中趣,何勞絃上聲?」有明月在松間照著,聽清泉於石上流淌,再發出琴音那就俗了。
其實無絃之琴是一種生活的境界,要達到這一境界可能須要敏感豐富的心靈,淡泊名利的情操,識透善惡的眼光,樂天曠達的觀念。
倒不是非要將一張好好的琴,刻意扯掉了那幾根絃讓她消音,只是在彈她的時候,琴絃不知不覺斷了一根又一根,甚麼時候這琴不再發出聲音了,連你自己都毫不察覺,依舊輕輕撫她弄她,仍然似聞高山流水之音裊裊遠颺,這才叫做漸入佳境。
人生在世煩惱之源離不開名利与感情,自年少至老邁永遠如蛇蝎纏繞心胸,很多人已經把争名逐利視為己任,認為人生在世不為名不圖利,還能為甚麼呢?芸芸眾生營營役役,兒時嬉戲,少時讀書,謀職就業,娶妻生子,退休養老﹔終其一生無非是吃飯睡覺,上學打工,娛樂出遊,交朋結友,迎生送死。
很少人會想到這只是肉身的生活,而心靈的生活呢,却因為我們的無知与愚昧,可能從來就沒有開始与享受過。
僅舉「談話」為例,随便哪個人都和別人談話,但在生活里又有幾人真真正正有過哪怕一两次推心置腹的懇談呢?从甚麼時候起「聽君一夕話勝讀十年書」已成了絕響,我們把談話變成了茶樓里的噪音,言量越來越大,卻不知對方在表達甚麼。在談話之中,每個人在別人說話的時候表現出似乎在傾聽,實際上是在不耐煩地等對方趕快說完,輪到自己發表高見。如果再添上許多一知半解附庸風雅的俗套,這種缺乏情感交流觀點碰撞的談話,無疑更是一種無聊的浪費了。
我總在做着沙龍的夢,想象風雨交加的黑夜,在一間關上門扉的屋子里,三五個男女閑適坐立於一爐柴火之前,漫無邊際清談竟夕,無所不及,談言微中,与有情趣之人作有情趣之談,而且從此長久難忘,一世心中,那才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呢。
飯局、對酌、品茗、清談、朋友互訪、結伴出遊,練琴習舞、釣魚打球、園藝烘焙、交換育子心得、欣賞畫画作品、交換文章相互切磋砥勵,人生里這些活動可与眾同樂也可獨自取樂,可动可靜,可密可疏。端視個人的心境是否萬事皆空、纤凈無塵,是否真正懂得何為休閑。「人莫樂於閑,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閑則能讀書,閑則能遊名勝,閑則能交益友、閑則能飲酒、閑則能著書。天下之樂,孰大於是?」
所謂有錢有閑,實未足矣,尚欠高遠雅潔的心境,有此一張無絃之琴在手,方能享有真正快樂之人生。
三百多年前張潮在《幽夢影》一書中,對如何享有人生作了澈切的描繪,表露了一位生活的藝術家的高雅情懷,讀了這位古人的東西,才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多麼懂得生活熱愛生活,重情重義醉心山水,不為外物所炫,不為名利所驅。那時的人同當下的人不太一樣,一位叫蔣坦的作家竟然是這樣在文字中追憶自己与愛妻秋芙的生活﹕「秋月正佳,秋芙命雛鬟負琴,放舟西湖荷芰之間。秋芙方鼓琴作汉宮秋怨曲,余為披襟而聽。斯時四山沉烟,星月在水,琤瑽雜嗚,不知天風聲環珮声也……」他還寫道﹕「秋芙所种芭蕉,已蒙成大蔭,蔭蔽簾幙﹔秋來風雨滴瀝,枕上聞之,心与俱碎。一日,余戲題斷句葉上云﹕
『是誰多事種芭蕉,
早也瀟瀟,
晚也瀟瀟!』
明日见葉上續書數行云﹕
『是君心緒太無聊!
種了芭蕉,
又怨芭蕉!』
字畫柔媚,此秋芙戲筆也。然余於此,悟入正復不淺。」
人生的無絃之琴,在此奏出多么美妙的音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