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情绪的波动,我们人会有许多不同的语言表达,多数时候使用日常性语言,少数时候使用情绪性语言。日常性语言中最为求实的是科学语言,情绪性语言中最为抒情的是文学语言。对同一件事情的表达,可以用科学语言,也可以用文学语言,因为这二者在方向上大致相同或相通,但也因为它们在感情色彩上和与真实的距离上有所不同。
对于文化大革命的评价,哪些是科学语言,哪些是文学语言呢?开始有人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动乱”,指的只是表象,没有把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含义说出来,所以是不够科学的。后来又有人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意思是说是中国共产党内部的乱,是中国国家民族内部的乱,便把阶级斗争的乱、政党斗争的乱和外族侵略引起的乱区别开来了,是你自己乱自己,不是别人乱你,这样的说法就比较准确和贴切了,因此也是比较科学的。
悲愤出文学。出于对文化大革命所造成民族灾难的悲愤,许多人用“浩劫”一词来形容文化大革命,表示了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和批判,这应该说是有其积极的一面的。然而,“浩劫”的夸张性和抒情性决定了它的文学语言属性,而有别于求实性的科学语言。
据<辞海>,“劫”原为佛教用语,谓“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重新再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叫做一劫”,后人就借用“浩劫”来比喻天灾人祸造成的“大灾难”。可见“浩劫”是一个比喻性质的文学用语,而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用语。中共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于文化大革命并没有使用“浩劫”一词,而是使用了“严重灾难”、“解放后最严重的损失和挫折”的说辞,这是经过深思熟虑而具有深刻道理的。
有的文章认为“文革作为一场浩大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动乱,其历时之长久,涉及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的浩劫”等等,这些提法是不准确的,因此也是不科学的。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社会动乱大多比文革时间长,怎么能说文革动乱“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呢?所谓“文革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的浩劫”的说法也缺乏常识。所谓“空前”就是从未有过,那岂不是说文革的“浩劫”还厉害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浩劫”?那些遗臭万年的日本甲级战犯在阴间听了这话不知有多高兴。
对文革错误的悲愤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对文革的过火评判是不正确的。对文革的路线方针、方式方法必须彻底否定,但对文革的历史过程要全面了解,总不能把正义力量对邪恶势力的斗争也否定掉吧。并非文革全是“劫”,而是“劫”与“保”的斗争贯穿了文革的全过程,“保”的主角始终是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而不是四人帮。最了不起的“保”的措施,例如规定不准冲击科学家和不准农民进城参与文革等。由于科学家得到保护,中国于1970年4月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向世界展现了自己的实力和能量,接着又发生了影响世界的尼克松访华和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的重大事件;由于农村相对稳定,文革十年几乎年年粮食丰收,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仍有7.1%的增长,使全国红卫兵停课闹革命、免费大串连、武斗和打砸抢以及种种混乱造成的巨大损失才不至于使国家经济彻底崩盘。不了解这些就无法理解中国何以不费一枪一弹、不流一滴血就粉碎了四人帮,又何以在文革结束后不久就实现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制度确实具有自动纠错的功能,确实能够救中国啊。
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应当懂得什么场合适用文学语言、什么场合适用科学语言。当我们说文革灾难时,最好不要再说“浩劫”的话了,因为这种话这些年来让那些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把水搞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