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僑界2012年4月3日在中國駐緬甸大使館紀念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70周年時,駐緬大使李軍華盛讚抗戰時遠征軍對國家民族的巨大貢獻。他說從1942年到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為支援英軍,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補給線,組建了中國遠征軍。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日軍傷亡約45,000人;第二次入緬作戰,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收復緬甸土地約13萬平方公里。滇西中國遠征軍傷亡67,403人,殲滅日軍21,057人。中國遠征軍兩次赴緬與日寇作戰,鉗制和重創了緬北、滇西的日軍,用鮮血和忠魂譜寫了中國軍人的壯麗詩篇。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李大使表示將儘快為中國遠征軍建造紀念豐碑,為目前尚存的15名在緬遠征軍老戰士提供生活保障。
在南京4月5日,政府公祭了9名在抗日時期犧牲的國民政府外交人員。他們是1940年日軍侵佔菲律賓、馬來西亞時,在日軍威脅下堅拒交出滯留馬尼拉法幣,而被殺害的中國駐菲領館8名外交人員;楊光泩、朱少屏、莫介恩、姚竹修、蕭東明、楊慶壽、盧秉樞、王恭瑋。另1名是中國駐沙勞越、沙巴及汶萊三邦的領事卓還來,他因拒絕加入汪精衛傀儡政權被日軍殺害。9人的遺骸1947年歸葬南京菊花台。
全球華人都關注到近期大陸政府對歷史,尤其抗戰歷史採取了不斷尊重務實的態度。另方面,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最近訪問北京,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會面,首度提出“一國兩區”(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的概念。指這是台灣處理兩岸關係的法理基礎。而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是特殊關係。胡錦濤箴默,似乎表示對這一概念的認可。談到兩岸政治現狀,胡錦濤說:“兩岸雖然還沒有統一,但中國領土和主權沒有分裂,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沒有改變,確認這一事實,符合兩岸現行規定,應該是雙方都可以做到的。”政治態度上這樣親切而接近,以往從未有出現過。
大陸方面堅持統一態度,因是以和促統,故認識到此等大事並非可以一蹴而就,須長期的統戰。而馬英九連任總統,國民黨繼續主導臺灣政壇。他根據台灣民意,堅持“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有力制衡了台獨。雙方做到這樣已非易事,這使大陸與台灣的交往排除了許多可能的變數。兩岸可以盡情把力量投放到不斷解決實際問題,不斷做一些對“統”的願景正面的事。這些都是讓中華民族絕大多數成員欣慰的形勢。
筆者一向認為環視全球,中國面對的周邊態勢是最嚴峻複雜的。兩岸問題雖然屬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問題,也可看作一個特殊的周邊問題,而且是極為重要的周邊問題。這一問題解決好了無論從那方面說,對中華民族、對中國今後的發展,對化解日本等外敵之壓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而進一步把兩岸問題解決得更好,其中一個極為重點的事就是正確對待以往的歷史事實。對於這種完全不會涉及血與火而又有重大價值的事,如果不去做,實在是缺乏政治智慧了。
在做這個事情上,考慮其根源筆者一向認為。作為佔有中國領土99,6%以上,人口98,3以上,經濟規模,軍事力量絕對優於台灣的大陸一方,應對小小的台灣表現出更大的誠意。而目前兩岸處在歷史最佳狀況正是進一步做好此事的難得契機。
即從歷史學本身來看,正如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告誡人們:“我寫的歷史是從技術的角度看歷史,不是從道德的角度檢討歷史。”黃先生不是說“道德”不重要,但“道德”各人標準不同。而不實歷史無論在技術、道德上都站不住腳,故黃說:“如果我們想增進臺灣海峽兩岸文化上的接觸,則必須對中國現代史的展開,有最基本之共識。”
美其名“重溫”也好,貶之為“炒舊飯”也好,作者認為當年說對的,不妨再說。2005年10月,筆者就有關“中肯評價的重要性”認為:
“今天中國的大歷史無疑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遇期;中華民族飽受磨難,任人宰割,貧窮潦倒數以百年計。經過許多仁人志士長期奮斗呈現目前較好的情況,執政者們如果掌握好了,千年古國或許會重新煥發青春,以至重現漢唐盛世。
然而擺在中華民族面前依然存在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其中臺灣問題就是一個大難題。延展至今的臺灣問題,實際是領導大陸的中共與避處臺灣的國民黨幾十年長期斗爭的結果。中共在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後,歷經多年自我折騰,後來改弦換轍也總算走出谷底穩步上升,使大陸呈現初步繁榮景象。臺灣則在與大陸隔絕的情況下,痛定思痛,奮發自強,早於大陸進入了先進社會行列。無論經濟政治都有優於大陸之處。歷史的步伐走到這一步,兩岸社會其實都很需要穩定安寧及和平發展。但是兩岸在意識形態,政治制度、經濟運作等等方面不同或截然相異,人民長期生活在差異很大的環境之中,溝通了解不多;臺灣人民對共產主義的厭惡懼怕;加上日本遺臺余孽的挑唆,外國勢力的影響支持,都加大了兩岸融和的難度。但無論如何,和平解決兩岸問題是上上之選。無論有多難都不能放棄,這就要求我們賦以耐心,假以時日,不斷從取得共識開始,看是否最終能達至民族的統合。……”
“……對於國民黨蔣介石的歷史,長期以來確實存在被扭曲,嚴重失實或評價不公,過於負面等情況。這種現象在大陸尤其廣泛。這對撫平傷痛,淡化恩仇,營造和諧氣氛,攜手商討解決兩岸問題顯然不利。國民黨在臺灣雖然已淪為在野黨,但基於她對中國歷史過去的貢獻和以後可能的貢獻,所以中肯評價國民黨及蔣介石對今后的歷史必定會有較大的重要性。對強化兩岸統一或保持現狀定會有莫大好處,對非理性的臺獨怪論則是一種有力駁斥。……”(《重歸中華》215-216頁,【肆】略談國民黨、蔣介石)
2007年2月筆者在“台獨的可能性”一文中,對這一問題認為:“如何對待過去那一段解析互不相同的歷史?找共識是很難了,但大陸應進一步營造和善氣氛。”(《重歸中華》;四,台獨的可能性;第184頁15—23行)。
總之公正評價有著不可否認的重要現實意義。
在南京4月5日,政府公祭了9名在抗日時期犧牲的國民政府外交人員。他們是1940年日軍侵佔菲律賓、馬來西亞時,在日軍威脅下堅拒交出滯留馬尼拉法幣,而被殺害的中國駐菲領館8名外交人員;楊光泩、朱少屏、莫介恩、姚竹修、蕭東明、楊慶壽、盧秉樞、王恭瑋。另1名是中國駐沙勞越、沙巴及汶萊三邦的領事卓還來,他因拒絕加入汪精衛傀儡政權被日軍殺害。9人的遺骸1947年歸葬南京菊花台。
全球華人都關注到近期大陸政府對歷史,尤其抗戰歷史採取了不斷尊重務實的態度。另方面,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最近訪問北京,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會面,首度提出“一國兩區”(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的概念。指這是台灣處理兩岸關係的法理基礎。而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是特殊關係。胡錦濤箴默,似乎表示對這一概念的認可。談到兩岸政治現狀,胡錦濤說:“兩岸雖然還沒有統一,但中國領土和主權沒有分裂,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沒有改變,確認這一事實,符合兩岸現行規定,應該是雙方都可以做到的。”政治態度上這樣親切而接近,以往從未有出現過。
大陸方面堅持統一態度,因是以和促統,故認識到此等大事並非可以一蹴而就,須長期的統戰。而馬英九連任總統,國民黨繼續主導臺灣政壇。他根據台灣民意,堅持“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有力制衡了台獨。雙方做到這樣已非易事,這使大陸與台灣的交往排除了許多可能的變數。兩岸可以盡情把力量投放到不斷解決實際問題,不斷做一些對“統”的願景正面的事。這些都是讓中華民族絕大多數成員欣慰的形勢。
筆者一向認為環視全球,中國面對的周邊態勢是最嚴峻複雜的。兩岸問題雖然屬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問題,也可看作一個特殊的周邊問題,而且是極為重要的周邊問題。這一問題解決好了無論從那方面說,對中華民族、對中國今後的發展,對化解日本等外敵之壓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而進一步把兩岸問題解決得更好,其中一個極為重點的事就是正確對待以往的歷史事實。對於這種完全不會涉及血與火而又有重大價值的事,如果不去做,實在是缺乏政治智慧了。
在做這個事情上,考慮其根源筆者一向認為。作為佔有中國領土99,6%以上,人口98,3以上,經濟規模,軍事力量絕對優於台灣的大陸一方,應對小小的台灣表現出更大的誠意。而目前兩岸處在歷史最佳狀況正是進一步做好此事的難得契機。
即從歷史學本身來看,正如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告誡人們:“我寫的歷史是從技術的角度看歷史,不是從道德的角度檢討歷史。”黃先生不是說“道德”不重要,但“道德”各人標準不同。而不實歷史無論在技術、道德上都站不住腳,故黃說:“如果我們想增進臺灣海峽兩岸文化上的接觸,則必須對中國現代史的展開,有最基本之共識。”
美其名“重溫”也好,貶之為“炒舊飯”也好,作者認為當年說對的,不妨再說。2005年10月,筆者就有關“中肯評價的重要性”認為:
“今天中國的大歷史無疑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遇期;中華民族飽受磨難,任人宰割,貧窮潦倒數以百年計。經過許多仁人志士長期奮斗呈現目前較好的情況,執政者們如果掌握好了,千年古國或許會重新煥發青春,以至重現漢唐盛世。
然而擺在中華民族面前依然存在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其中臺灣問題就是一個大難題。延展至今的臺灣問題,實際是領導大陸的中共與避處臺灣的國民黨幾十年長期斗爭的結果。中共在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後,歷經多年自我折騰,後來改弦換轍也總算走出谷底穩步上升,使大陸呈現初步繁榮景象。臺灣則在與大陸隔絕的情況下,痛定思痛,奮發自強,早於大陸進入了先進社會行列。無論經濟政治都有優於大陸之處。歷史的步伐走到這一步,兩岸社會其實都很需要穩定安寧及和平發展。但是兩岸在意識形態,政治制度、經濟運作等等方面不同或截然相異,人民長期生活在差異很大的環境之中,溝通了解不多;臺灣人民對共產主義的厭惡懼怕;加上日本遺臺余孽的挑唆,外國勢力的影響支持,都加大了兩岸融和的難度。但無論如何,和平解決兩岸問題是上上之選。無論有多難都不能放棄,這就要求我們賦以耐心,假以時日,不斷從取得共識開始,看是否最終能達至民族的統合。……”
“……對於國民黨蔣介石的歷史,長期以來確實存在被扭曲,嚴重失實或評價不公,過於負面等情況。這種現象在大陸尤其廣泛。這對撫平傷痛,淡化恩仇,營造和諧氣氛,攜手商討解決兩岸問題顯然不利。國民黨在臺灣雖然已淪為在野黨,但基於她對中國歷史過去的貢獻和以後可能的貢獻,所以中肯評價國民黨及蔣介石對今后的歷史必定會有較大的重要性。對強化兩岸統一或保持現狀定會有莫大好處,對非理性的臺獨怪論則是一種有力駁斥。……”(《重歸中華》215-216頁,【肆】略談國民黨、蔣介石)
2007年2月筆者在“台獨的可能性”一文中,對這一問題認為:“如何對待過去那一段解析互不相同的歷史?找共識是很難了,但大陸應進一步營造和善氣氛。”(《重歸中華》;四,台獨的可能性;第184頁15—23行)。
總之公正評價有著不可否認的重要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