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對不同意見的討論」之討論
作者:孫嘉瑞  发布日期:2012-07-25 02:00:00  浏览次数:2693
分享到:
       未離開原居地之前,在与親朋故舊討論「敏感」話題時,首先耍提防隔墙有耳﹔然後耍警惕聽者「有心」,遇上一個兩面三刀的小人,會將你的言論向有關方面告密﹔三是盡量不要寫成文字,你的私人信件和日記,甚至片紙只字的塗鴉,都可能成為判你有罪的如山鉄証。這種曾經籠罩在許多中國人心靈上的壓抑陰影,令我們長時間不敢講真話或是昧着良知講假話,并且變得不善於平和、真誠而文雅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觀點,同時也听不得也容忍不了相反的意見。
        人世间其實存在很多元的角度与觀點,這個世界上即使在兩個人之間,都不會存在所有思想取向、政治觀點和生活品味的一致相同,或許正是我們須耍獨立思考和言論自由的根本原因。
        民主社會利用現代科技營造了一個極其廣闊的公共輿論空間,包括國際网絡中的博客、微博、推特、臉書等社交网站,還有傳統的、電視廣播「Call in」節目,在報刊上發表讀者來鴻和文章,出版個人著作,在集會上發言,給相關人物寫信陳情,向有關機構、組織或部門吁請投訴,甚至參加游行与罷工、示威等等。我們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闡述自己的觀點,表明自己的立場,這是我們的權利,至於別人聆聽與否,接受與否、贊成與否,且作別論。
        最近本地政客彼得斯先生對華人移民領取養老金頗有微詞,他的言論在華界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各種看法雜亂紛陳,从彼得斯反移民排華的一貫作風,到本國福利的優劣、移民的利弊,還有代際不公平,年齡歧视等等。从對彼得斯排華言論的討論,漸漸擴大范圍,涉及愈廣,直至相互攻擊,甚至耍提告開展討論的媒體。
       从發表意見者的觀點態度,可以大致分析辨別他的年齡階段、教育程度、經濟能力以及對僑居地的瞭解之深淺,這也說明有各種各樣不同的華人,居住在我們這個國家里。令人耽憂的倒不是彼得斯的排華言論,也不是華界在討論中表現出來的各種不同甚至相左的意見,而是我們在討論問題時的心態与方式方法。
       當自己的意見受到別人批駁,又或者是自己想批駁別人的意見,首先耍仔細傾聽對方完整的言論,弄清對方究竟在說甚麼,然後才提出自己的意見,并表示不同意對方的意見,以事實与數字批駁之。
       討論必須以尊重對方人格,捍衛對方言論自由,同時又對所討論問題有基本瞭解,并且希望通過討論更接近真相與真理為前提。
       在討論中質疑對方的身份、政治傾向、宗教信仰甚至推測背後有何居心,都是無助於通過討論問題求得有益進展并有所收獲的。
       近年紐西蘭華界曾經發生一系列事件,其中一些也曾在不同范圍与層次展開過討論,包括留學生問題、移民問題、梅西大學校刊辱毛問題、奥运問題、諾曼博士示威与西藏問題、捉螃蟹問題、治安与大游行問題、文化沙龍問題、眼鏡男問題、黃徐毓芳辭職問題、李女士被拘捕問題、天然乳品前股東被起訴問題、收購農場問題等等。
       在与各事件相關的討論過程中,華界來自不同地域有不同背景的華人,都在紐西蘭法律允許的前提下,公開表达了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大部份人均能堅持「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理性而坦誠地參與討論。肆意謾罵羞辱對方的言論多見於本地中文网站,而華文報刊上的討論文章一般都少見污穢字句,但一些言論仍令人遺憾地流露出明顯的語言与思想暴力傾向,對僑居國核心價值的敵意,甚至公開為當街毆打精神病患者的施暴者張目,將政府法令形容為「暴政」,將持不同意見的媒體貶為「小報」,「反华」帽子滿天飛……
        個別自稱代表百分之九十華人的政治人物,還把与自己意見相左的華人,抹黑為中國政治所不容的「五獨」之一的支持者。
    以上種種都反映出在討論問題過程中,少數人仍然習慣性使用原居地固有的「划線站隊」、「抹黑」甚至「封殺打壓」,欲使不同意見禁言銷声,這種做法往往適得其反,因為這些人忘記了我們是生活在一個民主國家,對某一事件有不同意見,任何人可以參與討論,可以發表個人觀點,可以批駁他人觀點。你可以說他哪里錯了,但你絕不可以使用原居地政治鬥爭的手腕,企圖在政治上划線站隊,抹黑打壓甚至恐嚇威脅之,因為這樣做是違反紐西蘭人權理念与法律的。
       在紐西蘭生活着十多萬華人,他們之中絕大多數都受過良好教育,其政治眼光理財能力与知識水平,都在一般人之上,同參與社團活動及媒體互動的為數不多的華人相比,沉默的仍是大多數,人做事不僅天在看,這些沉默的大多數也在看。
       對那些有能力又有心參與社会公益、社团聯誼以及從政問政的華人,應該給予支持鼓勵,而對重大事件發表意見展開討論,是我們学會運用言論自由、行使民主權利的一個過程。希望在討論中雙方都多多尊重對方,以更平和文雅而文明的方式,用事實和真理去令對方折服,而不是用謾罵、抹黑与划綫去壓服之。要用陽光去曬暖烘熱對方,使之像自行脫下外套一樣放棄自己的觀點,如果像寒風一樣猛刮過去,只能使對方更緊褱住外套不肯放棄。
       討論問題的最終目的,有時未必是証實自己對了而別人錯了,而是讓更多元的觀點呈現出來。我們的意見与觀點也許永遠無法一致,但在討論進程中雙方都表現出不固執、不偏激,這就是理性的一致、包容的一致、求同存異的一致。有時這要比一個思想一種聲音更可貴。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