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万里音缘 高山流水
作者:崖青  发布日期:2012-08-11 02:00:00  浏览次数:3113
分享到:
        西彤 1930  )毕业于上海声乐研究所。 1947 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9 年随军南下,长期在广东工作,历任部队专业创作员、《作品》月刊副主编、《华夏诗报》主编。 1979 年加入中国作协、中国音协。著有诗集 , 剧本,报告文学、歌词、散文诗合集等 10 余种。并多次获奖。
        黄振奋 先生, 1934 年出生於广东灵山。 1957 年毕业於华中师范大学音乐系。在武 汉音乐学院教授理论作曲及民族乐队指挥。 1985 年移居美国。翌年起,任西雅图中乐团 指挥,长达二十年。
        黄先生从学生时代起,即陆续在《人民音乐》等音乐刊物发表音乐作品及理论文章。
      
        以上是从”百度”搜索到的人物信息简编,他们都是声名卓著的艺术家,德高望重,但是一个在美国一个在澳大利亚,相隔万里之遥。一个诗人,一个作曲家,属于不同的艺术类别。有什么关系呢 ? 其实好诗需要好曲配,这两位艺术家的精诚合作,成了一段“高山流水”的佳话。
        十多年前,我在美国西雅图的一个老年活动中心,认识了作曲家黄振奋先生,并在拙文《美国夕阳红》里专门写到了他。拙文在澳洲的中文报纸和香港《大公报》先后发表了。 2008 年起,我频繁往返于澳洲和美国,但是我是一个“看孩子的”,哪有空去外面活动啊。去年,外孙女进幼儿园了,女儿又送我去老年活动中心。看见黄先生依然端坐在钢琴旁,我激动地叫“黄振奋先生 ! 你还记得我吗 ? ”黄先生想起来了,还说有个国内音乐出版社的朋友跟他说,在一个人的博客上见到他的名字,没想到是你啊。然后进一步聊起来,他说合适的歌词比较难找,他只能找古诗词,名人诗歌 ( 如再别康桥等 ) ,或自己写词。
        我想我们悉尼不是有很多诗人吗,其中西彤最擅作词了,于是自告奋勇一下 : 西彤是我尊敬的文学前辈,互相也很熟悉。《青年圆舞曲》《曲蔓地》《森吉德玛》《南京路上好八连》等脍炙人口的歌曲,都是他写的词。我愿促成你们合作。
        黄教授显然很高兴,说 : 西彤 久负盛名,期待著您的玉成,谢谢!
        久负盛名是因为西彤老师写的歌词节奏鲜明,讲究音韵,上口顺耳。传唱很广,还屡屡得奖。
        回到悉尼后,我专程去西彤家,为了他乐意合作,我带上了黄作曲家的作品集,他作的歌词都有较高的艺术品位。他也要确认这个作曲家的水平,才会愿意合作的。
        过不久,西彤告诉我,他已经给黄教授电邮了一些歌词,他说扬弃了那些狭隘的民族主义,充斥政治色彩的东西,选择了一些具有普世价值的,反映生活,赞美友情爱情之类的作品。
        几个月以后, 西彤老师回国办事前又来电话,说已经收到黄教授谱好的一首歌,《谢谢你还记得我》 ( 女声独唱 ) 。因他本人不用电子邮件,要我再次向黄表示感谢!我问及对作品的印象,他回答说十分专业,十分全面。黄教授的敬业精神令我感动。我想在悉尼可以找到演唱的女歌唱家,在西雅图也同样。远隔重洋,两地的上空飘扬起相同的歌声是多么有意义啊 :
 
谢谢你还记得我,
记得当年曾经同唱一首歌,
歌声唤起多少美好的回忆,
人生路上风里雨里温馨着你和我。
难得今生重相聚,
多少话儿不知该从何处说,
最想说还是这句话,
谢谢你还记得我。
       
        黄教授在速度和情绪提示中写 : 中速,温柔,深情。
        这样的词配上委婉的音调,每个唱和听的人都会动情。特别是海外华人,谁心里没有一段故土故乡故人的情结 。沧海桑田之后能记得的一定是最珍贵的。
        黄教授在回邮中说 : 十分高兴收到您的来信!谢谢西彤先生和您的肯定与鼓励!我对西彤先生慕名已久,没有您的介绍和联络,我们不可能合作,您功不可没!再次对您表示谢忱!
        请转告西彤先生,另一首《珍惜》(独唱,钢琴伴奏)也已谱就,我想冷处理几天,再电邮。另几首,还要等待灵感的光临。
        一定是西彤老师的词诗意和乐感内涵丰富,引起曲作者的共鸣,才激发了曲作者激情奔泻的乐思。而西彤老师的好诗凭借黄教授配上音乐的翅膀,能飞得更高更远。
        悉尼有一个著名的女子合唱小组”茉莉花室内合唱组合”,一次音乐会上,我遇到了其中一位歌唱演员何女士,一说这事,她极有兴趣拿来一唱。她说,西彤我知道,他年纪大了,我会开车,我去取歌谱。
         这之后,我又来到了西雅图,我想再遇到黄教授也有交代了。
         这次属于老朋友了,相见自然喜出望外。他说,《珍惜》定稿已经电邮西彤先生了。来自西彤老师的意见是 : 《珍惜》所运用的旋律节奏,与我的构想相当吻合;而在伴奏方面,更以独到的手法,为歌曲增添了令人动情的韵味。相信内行的歌唱家会喜欢演唱的。
          关于作曲,黄教授告诉我,首先是理解、赏析歌词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思考如何表达词的思想感情,动员、搜索脑中积累的所有的音乐素材,提取最合适的节奏、旋律,结合词意,通过各种作曲的技巧、手法加以发展,从粗糙到精美, 最后完成。作曲者不能仅以表达词意为满足,还必须要表达词作品想表达而未能表达的东西。否则,作曲就是多余的。至于伴奏,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完整作曲的需要。创作,再创作,一首好歌是这样来之不易。
        知道《谢谢你还记得我》给了一个女生合唱组合,黄教授说,如果需要,他还可以谱成两声部的。当我拿到黄教授手写复印的歌谱,也坐下跟这里的华人合唱团一起唱歌时,《谢谢你还记得我》和《珍惜》已经是他们十分熟练的歌曲了。
 
    花开时不懂得珍惜季节,
    花谢后才发觉失落了美丽。
    在泉边不懂得珍惜清流,
    焦渴时才想到珍贵的水滴。
    相聚时不懂得珍惜理解,
    孤寂中才痛感错过了情谊。
    春风里不懂得珍惜温馨,
    严寒中更渴望明媚的春意。
        …………
         《珍惜》用的是 6/8 拍的节奏,起伏大,节奏快,就象西彤老师那首《青年圆舞曲》一样。轻快旋转优美的旋律,真挚亲切的词语,让我们在歌声中明白,我们需要珍惜的是“心中的承诺,是爱的权利,是无言的期待,是苦涩后的甜蜜。”
        我们陶醉在每一个跳动的音符中,美丽动人,扣人心弦的歌声在音乐室回荡,也在我们的内心久久回荡。
         我赠送黄教授的是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无背景状态》,其中收入了《美国夕阳红》这篇与黄教授有关的随笔。
        回到悉尼不久,我们又收到黄教授新谱的《金婚圆舞曲》,这是歌颂老一辈长者夫妇白头偕老,晚年幸福的,是又一首珠联璧合之作。
         歌声是生活的美酒,醇香浓郁,友谊也一样。  



评论专区

森吉德玛2014-11-20发表
森吉德玛 内蒙古鄂尔多斯民歌 胡松华 编曲 阿拉坦仓 译词 西彤、松华编词配歌 -------------------------- 碧绿的湖水 明亮的蓝天// 比不上你的纯洁 啊嗬咿// 金色芳香的桂花// 也比不上你的美丽 啊嗬咿// 善良的姑娘啊 森吉德玛// 我时刻想念着你 啊嗬咿// 啊嗬咿 森吉德玛 啊嗬嗬咿// 万恶的王爷 抢走了你 又转卖到天边 唉// 再也不能相见 森吉德玛// ------------ 跨上了骏马 离别了家乡// 哪怕路途多遥远 啊嗬咿// 为了寻找你呀 我走遍了茫茫草原 啊嗬咿// 心上的姑娘啊森吉德玛// 你如今在哪里 啊嗬咿 //||:啊嗬咿 森吉德玛 啊嗬嗬咿// 为了你我尝尽了草原的风霜// 望穿了双眼 唉// 依然不能相见呐 森吉德玛 :|| //
歌手2014-11-20发表
词好,曲好,本文也写得好,自然而朴素。致敬!文化交流的使者。
读者2014-11-20发表
嗦逗逗,咪嗦嗦,逗咪嗦......我已经开始欢快起舞了~~~~~~
崖青2014-11-20发表
安红才女,相逢何必曾相识。后会有期。 读者2012。西彤老师写的好歌很多,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风和日丽》,多次选用了《青年圆舞曲》。
森吉德玛2014-11-20发表
森吉德玛 内蒙古鄂尔多斯民歌 胡松华 编曲 阿拉坦仓 译词 西彤、松华编词配歌 -------------------------- 碧绿的湖水 明亮的蓝天// 比不上你的纯洁 啊嗬咿// 金色芳香的桂花// 也比不上你的美丽 啊嗬咿// 善良的姑娘啊 森吉德玛// 我时刻想念着你 啊嗬咿// 啊嗬咿 森吉德玛 啊嗬嗬咿// 万恶的王爷 抢走了你 又转卖到天边 唉// 再也不能相见 森吉德玛// ------------ 跨上了骏马 离别了家乡// 哪怕路途多遥远 啊嗬咿// 为了寻找你呀 我走遍了茫茫草原 啊嗬咿// 心上的姑娘啊森吉德玛// 你如今在哪里 啊嗬咿 //||:啊嗬咿 森吉德玛 啊嗬嗬咿// 为了你我尝尽了草原的风霜// 望穿了双眼 唉// 依然不能相见呐 森吉德玛 :|| //
安红2014-11-20发表
崖青女士好!五月曾在孔府酒家匆匆一晤,今日在澳华网重逢。
读者20122014-11-20发表
喜爱《森吉德玛》这首歌,原来词作者是西彤,且就在藏龙卧虎的悉尼。谢楼主介绍!
崖青2014-11-20发表
安红才女,相逢何必曾相识。后会有期。 读者2012。西彤老师写的好歌很多,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风和日丽》,多次选用了《青年圆舞曲》。
读者2014-11-20发表
嗦逗逗,咪嗦嗦,逗咪嗦......我已经开始欢快起舞了~~~~~~
歌手2014-11-20发表
词好,曲好,本文也写得好,自然而朴素。致敬!文化交流的使者。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