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识时务未必俊杰
作者:吴其盛  发布日期:2012-08-23 02:00:00  浏览次数:2688
分享到:
      中国人有时会做意想不到的精彩归类,譬如“识时务者为俊杰”,寥寥七个字,便将诸多扯不清、道不明的是非帐归拢得既服服贴贴又堂堂正正,世人每诵之,总免不了生几分“普天下舍我谁慧”之感。
      所谓识时务,大概就是审时度势、随机而动的意思。古今世道多变,此一时彼一时大势所趋、所逼,不顺天应时,确实少了点儿聪明、多了点儿愚钝,先人经验之谈,倒也非虚非妄。然而,据此便推断出识时务者必为“俊杰”,却又见出先人们的某些不是了。
       “时务”本为社会状况的动态反映,其自身存在着正与误的区分问题,在一些时候、一些情况下,“时务”体现着社会和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代表着运动的、进步的方向和趋势;而在另一些时候、另一些情况下,“时务”又示人以假象,它所传告的,仅是外表美观、纯正而内里却破败、变异的非真实景象,真正规律性的东西,倒是以隐性的方式反方向运动着。
        因此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时务”作为一种形态,其真实性和可靠度归根结底还得由更深刻、更内在的正邪是非来决定。在生存法则意义上,“识时务”则“昌”的概率大于“亡”;而在价值权衡意义上,“识时务”未必风光,未必能心地坦然地昭天告地。
       文化大革命怎样?“识时务者”闻风举事、倒海翻江,只差没把苍天老儿轰个灵魂出窍;“不识时务者”负隅相抗、守心若铁,虽低首檐下仍不辱风骨精神。结果,前者没能成俊杰,后者却真真切切地“留下清白在人间”,孰优孰劣断不是先人们料定的那样。
      还有古今一茬又一茬风光一时的投机、专权、枉法之徒,他们得意时的所论、所为,足以令天光失色、青山垂首,如此一来,便有一些极“精明”的人把他们的权势光泽当成引领航程的标灯了,“识时务”地、心甘情愿地趋之、附之、尊之,直到那些人某一日突然间折戟沉沙,才痛心疾首地开始顿悟世事、悔不当初……
       这样看来,聪明的“识时务者”未必聪明,愚钝的“不识时务者”亦未必愚钝,真要为俊杰者,不妨保存内心那一份真实还有良知。有此,当识时务则识,不当识时务尽可不识。诚如眼下,对风云激荡的社会变革进化之时务,理应倾心相向;而对黑着心眼捞钱、躬着腰杆媚势之时务,还是不识或少识为好。此为逆耳善言,倘不明此,一味迷惑于眼前光环,笃信“识时务者为俊杰”之既定信条,日后为其所苦也未可知。
       谬及于斯,断无挑剔古人之意,君尽可明察。

上一篇:见识小民文学


评论专区

瑞门2014-11-20发表
入官场 必须识得时务 爱民生 还要明确良知
进生2014-11-20发表
赞同楼主所言。而瑞门兄批注,却使我忽然想到,要言“入官场必须识得时务”,作为批点中华民族几千年官场史的一个着眼点,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而且要“与时俱进”及“科学发展”,更不该将它冷落在不起眼的角落,而使21世纪的即将伴随新中国第五代首领的新生代官员因自己修养不够,历史知识不足而误入歧途,或郎尔叮当地入狱。此等肺腑之言能够忽然想到,还得谢近来看水浒传的连续剧,正好《武松》那一段。武大郎是死了,武松心中有疑问,一天闯进何团练(?)家,逼问真实死因。几经威逼,何团练拿出私自藏起的武大郎的乌黑的骨殖,还如实说出自己的判断。于是剧情就往下发展。可我激灵一下,看出了这整个《水浒传》的致命弱点,那就是没有“与时俱进”也没有贯彻“科学发展观”,编导若重拍,应该给武松添段台词,该从怀中拿出几许银两,交予何团练,嘱咐他赶快远走高飞隐姓埋名,再不要在官场走动。因为他冒死保留武大骨骸样本,为武松杀人提供了动力支撑,首先有违皇恩,其次不相信自己身处的官场,犯下了徇私枉法罪;何团练经武松点拨,恍然大悟,磕头谢过,马上回家逃亡。而武松报仇之后被追捕时,四海追捕文书里也有捉拿何团练的图文。我如此说是想到了那个原 重庆市公安局技侦总队长王鹏飞冒死保留海伍德死后心血样本,为后来给谷开来杀人定罪提供最重要的证据支撑。又宁死不肯归顺顶头上司的老婆薄谷开来而被诬告双规, 结果杀人犯薄谷开来检举他而立功,他呢还是被以徇私枉法罪送上法庭,理由是包庇了杀人犯 谷开来,判了几年官司?五年?命苦,肯定看了旧水浒中了毒。命还不如那位何团练。很有意思吧,以此作为千年官场的最新样本,《水浒传》就得重拍,记得澳华网上有文友顶过此剧,我看算了吧,过时了过时了,否则小民遐思起来,与时倒退地议论还在其次,现在官场的水灵灵的男女官员不肯依“科学发展”而观水浒去依样画瓢,你藏骨头我录音拍账单,就等苦主“武松”,天下就无道了。改吧,我不记得谁编的那玩意,改吧,不就是让武松多耗几锭元宝,多说几句话,更人道一点吗?但新意就出来了。
瑞门2014-11-20发表
入官场 必须识得时务 爱民生 还要明确良知
进生2014-11-20发表
赞同楼主所言。而瑞门兄批注,却使我忽然想到,要言“入官场必须识得时务”,作为批点中华民族几千年官场史的一个着眼点,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而且要“与时俱进”及“科学发展”,更不该将它冷落在不起眼的角落,而使21世纪的即将伴随新中国第五代首领的新生代官员因自己修养不够,历史知识不足而误入歧途,或郎尔叮当地入狱。此等肺腑之言能够忽然想到,还得谢近来看水浒传的连续剧,正好《武松》那一段。武大郎是死了,武松心中有疑问,一天闯进何团练(?)家,逼问真实死因。几经威逼,何团练拿出私自藏起的武大郎的乌黑的骨殖,还如实说出自己的判断。于是剧情就往下发展。可我激灵一下,看出了这整个《水浒传》的致命弱点,那就是没有“与时俱进”也没有贯彻“科学发展观”,编导若重拍,应该给武松添段台词,该从怀中拿出几许银两,交予何团练,嘱咐他赶快远走高飞隐姓埋名,再不要在官场走动。因为他冒死保留武大骨骸样本,为武松杀人提供了动力支撑,首先有违皇恩,其次不相信自己身处的官场,犯下了徇私枉法罪;何团练经武松点拨,恍然大悟,磕头谢过,马上回家逃亡。而武松报仇之后被追捕时,四海追捕文书里也有捉拿何团练的图文。我如此说是想到了那个原 重庆市公安局技侦总队长王鹏飞冒死保留海伍德死后心血样本,为后来给谷开来杀人定罪提供最重要的证据支撑。又宁死不肯归顺顶头上司的老婆薄谷开来而被诬告双规, 结果杀人犯薄谷开来检举他而立功,他呢还是被以徇私枉法罪送上法庭,理由是包庇了杀人犯 谷开来,判了几年官司?五年?命苦,肯定看了旧水浒中了毒。命还不如那位何团练。很有意思吧,以此作为千年官场的最新样本,《水浒传》就得重拍,记得澳华网上有文友顶过此剧,我看算了吧,过时了过时了,否则小民遐思起来,与时倒退地议论还在其次,现在官场的水灵灵的男女官员不肯依“科学发展”而观水浒去依样画瓢,你藏骨头我录音拍账单,就等苦主“武松”,天下就无道了。改吧,我不记得谁编的那玩意,改吧,不就是让武松多耗几锭元宝,多说几句话,更人道一点吗?但新意就出来了。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