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6日,勇敢登上钓鱼岛宣誓中国主权的十四位香港保钓人士被日本的海巡警非法抓扣,在中国政府的严重抗议和交涉后,日方被迫在48小时内放人,这再一次证明了强大的祖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强后盾,中国人任人宰割的耻辱历史永远一去不复返了。
然而才过了两天,8月18日晚却有一批日本极右人士和部分国会议员共150余人登上钓鱼岛进行所谓的“慰灵”活动,其军国主义的霸气和威风依然不减当年,使全球华人义愤填膺。我们中国理所当然地要捍卫自己的领土主权,但是不是就如此不断地与日本人进行拉锯式登岛较劲呢?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前景令人焦虑难安。
8月19日香港凤凰电视台的“一虎一席谈”栏目举行了有关这些话题的辩论。刚获得美国智库卡托研究所颁发的“米尔顿.弗里德曼促进自由奖”的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应邀前来参加,他认为:“钓鱼岛没有GDP,中日为此冲突不合算”。此说一播出,立即引起众多网友炮轰,招来“汉奸”骂名。笔者以为茅老此言确有不妥之处,至少不完全正确,但是他在83岁的高龄上依然敢冒天下之大而不韪,说自己该说的话,那种自由表达意见的勇气真是令人敬佩,同时觉得茅老另有一句话闪烁着思想的光芒,更不应被大家所忽视和埋没。他这样说:“我呼吁各国领导人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要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此言与人们早已习惯了的“先有国家后有人民”的思维方式相悖,难道它是正确的吗?
原来是先有土地和人民,而后有国家。人民是国家一切政治权力的来源,人民的经济、文化和道德状况决定了国家的兴衰成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并不是任何时候都等同的,国家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去行使权力时,国家就能够兴旺发达,反之就衰败。所以人民利益是高于国家利益的。人民利益第一,国家利益第二。
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是几个帝国主义因争夺霸权、殖民地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擦枪走火而引起的。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居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至1918年)的导火线,先由德、奥匈、英、法、俄、比利时、塞尔维亚、黑山等八国参加,后由38个国家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至1945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规模更大,后果更惨重。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达2200万平方公里;美、苏、英、中同盟国共伤亡6100万人以上,德、日、意轴心国共伤亡1200万人以上,六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二战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所带来的血腥杀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坏,长久地反映在战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战争后果造成的。
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告诉人们:要永远警惕“国家至上主义”、“民族优越论”等思想的侵害,因为这些思想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它对内取消阶级斗争,欺骗劳动人民去服从剥削阶级的奴役,对外唆使本国人民与他国人民处于对立、仇视状态,并用“保卫祖国”的名义叫嚣侵略战争。假如我们这些已经取得胜利了的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沾染这些思想毒素,那就上了人家的大当了。
虽然领土争端涉及国家利益,但是中日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于和平友好和共同发展经济,而不是战争。这就要求两国政府把国家利益置于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下来权衡利弊,避免因小失大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目前领土纠纷的激化状态让两国政府处于两难境地。日本为此而加强了同美国的军事合作,美日军事同盟带上更强烈的反华色彩,这是我们中国所不愿意看到的。日本军国主义的复兴也会促使中国增加自己的军事潜力。两国政府就会成为各自的民族主义宣传的人质而被绑架,其结果,公众舆论就会逼迫亚太地区国家走向危险的冲突。只有一个办法可以制止日中关系的进一步恶化,那就是给两国各自的民族主义情绪降温。
日本绝不是只为钓鱼岛而作钓鱼岛的文章,而是为了改变其本国的和平宪法,给军国主义松绑,让右翼份子上台执政。若是钓鱼岛争端持续升温,则在客观上是给日本右翼份子帮了大忙。对此,国人值得深思啊!
2012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