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之峰,一個矮向瘦小的十五歲香港少年,与同齡人相比,豈只是肌肉不發達,簡直是手無縛鷄之力,一副黑框近视鏡讓少年的面部顯得上闊下窄。他就是香港「学民思潮」召集人,剛剛掀起十餘萬眾圍困政府總部夜吼「撤科」巨浪,令特首頭疼、政務司長落淚的香港少年。
黃之峰自幼生長於基督教家庭,随父母訪貧問苦、扶助弱勢,形成悲天憫人宗教情懷,造就關注政治批判社會胸襟。小小年紀,一身正氣,深具洞見,思辯敏銳,口才便給。自召集「学民思潮」這一學生組織以降,黄之峰歷經同伴退出、抹黑打壓、尋釁挑戰、警力騷擾、批評漫罵,却能臨危不亂、運籌帷幄、大度從容、泰然應對。
縱觀黃之峰個人及「学民思潮」組織的文章言論,包括宣言聲明,全無狂燥煽情的熱血激奮,通篇就事論事的簡煉話語,針砭弊端,事實為據,沒有半句空話、假話、大話与氣話。從一開始就將抗爭運動規范在理性維權,不訴諸於悲情,只曉之以道理。針對「撤科」的單一要求,保持政治中立,并能廣納各方持同一訴求之人士与組织,抗爭整體策略与手法的成功,贏取了各階層人士的認同与支持。
香港人為甚麼偏要跟「國民教育手冊」過不去?連黄之峰這樣的中學生都站出來反對?
「國民教育手冊」內容偏頗、不符事實可能只是原因之其一,在一紙手冊後面近年發生的許多變化,正影響与瓦解香港社會的價值觀,自由正在逐步失去,香港人的危機感日增,這恐怕才是將香港少年黄之峰推上抗爭浪尖的真正動力。
不充份認清這一点,將無法真正瞭解家長与學生的內心感受与訴求,更不會明白在資訊時代強力壓制推行政策的企圖与作法,只會導致社會的撕裂、官民的對立、執政的危機,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遙望遠在香港的黃之峰,這個瘦小的「細佬哥」的身影,久久縈迴於腦際不能散去,對掌握龐大財富与強大武力的政權說「不」,無疑是以卵擊石,但為了捍衛思想与言論自由,他愿意作出抗爭与犧牲,大聲疾呼﹕「拒絕洗腦」。雖然為英雄出少年後繼有人而感欣慰,却也為我們這些過來人、成年人,未能肩負起責任反要讓贏弱少年去擔當而覺羞愧。
一直以來,中國人之中有人是確實不明真相而受誤導,甚至積非成是,錯把謬誤當真理﹔有人是鑑於政治的齷齪黑暗而選擇遠離,保持避世清高﹔有人只對發財賺錢感興趣,物欲功利至上,享受快樂為先﹔有人為一己名利對罪惡不公视若無睹,充耳不聞,甚至逢君之惡、顛倒黑白、助紂為虐﹔有人揣着明白裝糊塗,對苦難麻木冷漠,對罪惡沉默失聲。我們只能尊重而無法左右改變每一個人對生活的抉擇,因為我們不能把每一個人都變成鬥士,走在最前面搖旗吶喊的永遠都是少數那幾個,最先被擊中倒下的往往也是那幾個。
中國的學生運動从來因了當政者的蠻橫囂傲,滲流着青春熱血如是慘烈悲壯,所以個人在密切關注的同時,一直希望法治之區香港能以理性思考平等對話解決「國民教育」之難題,切勿讓慘劇再度發生。
梁振英政府从一意孤行到口風松動,現已宣布取消國民教育三年開展期,并承諾本屆任期內不會把國民教育獨立成科,表面上前倨後恭的態度轉變,是否緩兵之計另有所圖,尚有待觀察。但特首的決定雖然遲來,却避免了社會對抗与分裂,避免了大規模的衝突。不過要真正維持香港的安定繁榮,必須今後都放棄改變香港基本價值觀的任何企圖,姑勿論冠以多堂而皇之的理由,都是行不通的。
如今佔領行動已告結束,絕食人士結束絕食,黃之峰和同學們亦揹上書包回校上課,但香港在中國歷史上已經掀開新的一頁,其中就有少年黃之峰寫下的自由箴言﹕
「為何我的生活如此充足,但不少香港人的生活總是十分艱難?為何我在香港可以享有信仰自由和言論自由,但中國就不可以?我不禁在心中怒吼『一定是如此嗎?』……
還記得昂山素姬說過一句『即使你不愛政治,政治也會來到你面前』政治仍是眾人之事,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別再理直氣壯地說甚麼『政治很黑暗,我不想接觸『我一向政治中立』。拜托,這只是毫無個人立場可言的借口。各位,你對你的生活有要求嗎?政治是會自動來到你面前,你是根本沒有權利去忽視政治。
大家還記得那個搞政治的牧師嗎?馬丁路德金『改變不會自動到來,而是通過持續不斷的抗爭。』當你渴望轉化社會時,是需要抗爭的。……轉化社會(制度上)不可留於選舉投票,必須依靠人民自身走上街頭,只有人民的力量才可以改變社會。
的確在社會上如此有理想的人實屬少數,但我相信這種人會越來越多……
我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就是『以卵擊石,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村上春樹。即使每次社會運動指向那硬又堅固的高牆,每個行動也看似毫無用處,不可做成到改變。但當雞蛋奮不顧身撞向石牆,石牆被一下一下的撞擊,久而久之,高牆就會碎裂,漸漸倒下。持著這個信念,我則決意走上街頭,繼續盡自已的一分綿力,與那個不公義的制度抗爭到底。……我不期望每個人也同意我的想法,但我希望你們可以明白和理解。並且有一天,我身邊的人真的可以覺醒,關心社會,坐言起行,走上街道,走這條漫長的社運路。」
以上這段話不僅教人熱血沸騰,還令人對香港与中國的未來充滿鼓舞与希望,因為這位十五歲的少年告訴我們﹕「命運在你我掌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