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女士來紐演講談及林語堂,在下也來附會幾句,然蛙之井见,終是有限,籍此野人獻曝,貽笑大方罷了,望各位不吝斧正。
林語堂是最令我著迷的作家之一,真正接觸他的作品也是近三十年的事,因為之前在中國大陸,林語堂是不見容於當局的,也借不著買不到他的作品,原因是他被劃為「反共作家」。當年惟一能在官方讀物见到「林語堂」大名,還是魯迅嘲諷林大師一句刻薄的話,大意是「林語堂恨到要將我的《吶喊》撕了拿去茅廁揩屁股」。那時我還是一個文學青年,一直猜忖這位惹得文藝旗手發大火的林某人究竟是何方神聖。
待讀到林大師的書時,自己已屆中年,人在海外也有了些閱歷,只覺讀得很入味,即時產生出一種「仰望彌高,鑽之彌堅」的感覺。在民國時代出作家如林的眾多身影中,林語堂都稱得上是挺拔偉岸的。
林語堂是一個比較坦率的人,從不隱瞞自已的觀點,要瞭解他并不難。与他自已有關的書就有《林語堂自傳》、《八十自敍》、《自傳拾遺》。文中披露個人感情、思想、政見、信仰、趣味之種種,絲毫不加修飾美化。在讀他的其它著作之前,先讀讀幾部自述,會更有助於正確認識林語堂。
林語堂的《八十自敍》第一章便以「一綑矛盾」命題,他寫道﹕「有一次。幾個朋友問他:「『林語堂,你是誰?』他回答說:『我也不知道他是誰,只有上帝知道。』又有一次,他說:『我只是一團矛盾而已,但是我以自我矛盾為樂。』他喜愛矛盾。」
「他之愛中國和中國人,其坦白真實,甚於所有的其他中國人。他對法西斯蒂和共產黨沒有好感,他認為中國理想的流浪漢才是最有身份的人,這種極端的個人主義者,才是獨裁的暴君最可怕的敵人,也是和他苦鬥到底的敵人。」
「我要有自由能流露本色自然,無須乎做偽。」
「我憎惡強力,永遠不騎牆而坐;我不翻跟頭,體能上的也罷,精神上的也罷,政治上的也罷。我甚至不知道怎麼樣趨時尚,看風頭。」
「我從來沒有寫過一行討當局喜歡或是求取當局愛慕的文章。我也從來沒說過討哪個人喜歡的話;連那個想法壓根兒就沒有。」
「我憎惡強力,永遠不騎牆而坐;我不翻跟頭,體能上的也罷,精神上的也罷,政治上的也罷。我甚至不知道怎麼樣趨時尚,看風頭。」
「我從來沒有寫過一行討當局喜歡或是求取當局愛慕的文章。我也從來沒說過討哪個人喜歡的話;連那個想法壓根兒就沒有。」
語堂先生人格品性究竟如何,相信可從中得知一二。
林語堂在中國被雪藏了那麼多年,早幾年忽然大熱,吃香起來。被尊為大師,作品中的一部份也被出版,可以講今時今日無人不識林大師,但是否 「真識」還可再討論。
最近普林斯頓的周質平先生寫了一篇《林語堂的抗爭精神》,指出林語堂研究和他同時代的人物相比,研究者「各取所需」和「以偏概全」的問題可能更嚴重一些。
「由於林語堂思想的多面性,他稱自己是一綑矛盾(A bundle of contradictions),他有幽默閑適的一面,也有激揚奮厲的一面;他是個享樂主義者,也是個愛國主義者;他批評中國文化,絲毫不留情面,但他為中國文化辯護時,卻又不遺餘力。正因為他的多面性,研究者很容易取其一端以概全局」。
周先生認為近年來,許多有關林語堂的研究是「軟化」了林語堂的,刻意避談政治,不談他的抗爭精神,只在幽默閑適、生活瑣事上著墨。在有意無意軟化林語堂的過程當中,最常用的手法是拉開林語堂和政治的距離。甚至揀選看他的《生活的藝術》和幽默閑適的小品,將其裝點成一個優遊林下、不問世事的享樂主義者。
這并不是真正的的語堂先生。
周先生指出﹕林語堂對中國人「莫談國事」的傳統是極其痛恨的,林大師認為﹕「『勿談政治』、『閉門讀書』等的美字眼,實不過蓋藏些我們民族的懶惰性與頹喪性而已‥‥‥我們不但要反對人家的提倡勿談政治主義,我們應該積極地提倡,凡健全的國民不可不談政治,凡健全的國民都有談政治的天職。」
我粗讀過林大師的一些書,其中两本一直随身,反复地讀。我的看法是,人們可以說他是一個复雜而矛盾的人、睿智而幽默的人,但他從來不是一個空談奢言中西文化交流的人,更不是一個寄情山水玩物喪志的人。他在自已豐富而真誠的作品里,涉獵廣泛,識見卓著。最重要的是他保持了令日中國作家最缺乏的特立獨行,不受羈絆与嵌制的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林語堂是個帶著濃重個人主義色彩的自由主義者,在他的價值系統中,個人的自由和獨立是高於一切的」。離開這一点解讀林語堂,極容易犯下周先生所講的「誣古人,誤今人」之謬錯,也貶輕了林語堂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真正價值与地位。
在今天談中西文化与林語堂,應該看到為甚麼林語堂能夠做到穿西裝像洋人,穿長袍像漢人,原因除卻他學貫中西,在東西方都生活過。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他胸無溝塹,不划地為牢,既不尊洋抑華,也不尊華抑洋。林語堂以一己之智者哲思為舟,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知識与智慧的大海上巡游,掬每一滴水為營養,滋潤學問識見,陶冶人生性情,拿來消化汲收為己所用,正是這種無國族界限的超越,成就了一位集中西文化精華於一身的大師。這跟目下一些仍追隨晚清老佛爺及滿漢冬烘,搞甚麼華洋有別,以不能「全盤西化」為籍口,拒絕讓中華民族偉大文明敞開懷抱去吸納普世精華,反對進行漸進式改革的人,是有本質上不同的。
文化興國,必先育人,中國須要文藝复兴,人人像林語堂那樣「要有自由能流露本色自然,無須乎做偽」,自覺追求自由的個性解放,中華文明必鼎盛發達。其時大師泉下有知,必感快慰也。
本文參酌周質平先生《林語堂的抗爭精神》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