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夏天的阳光
作者:王继宝  发布日期:2012-10-30 02:00:00  浏览次数:2288
分享到:
      仲夏,端午节也将至。由于闰月的缘故,以往古历4月凉爽的天气被高温所替代。空中的那轮太阳一改冬春的温和,临夏发力,成为夏日的主角,远在苍穹的它秀出了烈日的真容,火辣辣的阳光照在人们身上觉得有种烘烤的感觉。
       我们人人每天都与阳光交集,有期盼、有喜爱、有躲避,有烦恼,多个心情翻转,特别令人难忘。我走在自己生活的城区,目睹那熟悉的一草一木、一砖一房,一个便道和一个拐角,都在夏阳的直晒下。往日那些三五成群享受阳光的老人、妇女都躲避到树荫下乘凉;那些冬春出摊卖货的摊贩,如今也加强了装备,撑起了遮阳伞和防晒棚,在隔离的阳光下搭理着买卖。出行的人们更是从简,半袖褂、吊带裙,有的打起遮阳伞、有的戴上遮阳帽与太阳镜,即使走路也都走在树荫下,以躲避阳光的直射。闲暇中,女士的裙子、男士的半裤、背心已成为流行装;有条件的人士还去游泳和避暑。高温下,人们用隔离、躲避、降温来反制阳光的暴晒,以度过难熬的夏。同是来自苍穹、惠泽大地的阳光,时而温柔、时而多情,当下犹如开启的炉、烧开的水,释放着强大的能量,展现了自然为王的天象,充满了奥妙玄机,让人在喜欢与躲避之间徘徊。
       今年立春前对阳光的一次专注,引发了我的思考。那天中午,我借吃午饭的机会,有意的看了一下因温差大,早晨那布满水珠的窗户,想看一下它还是那么模糊吗?结果一看,早晨的模糊景象已经被明亮、温暖的阳光所取代,早晨的寒冷也一扫而光,暖煦煦的阳光照在窗户上,往外看去一览无余,给人一种温馨、开阔的感觉,似乎让人看到了春天的倩影。用手去触摸,手也被阳光覆盖,好象握住了春的玉手;用心去感受,感到这个春洒脱、现实。它就像站在了你的眼前,那么雄阔、浑厚、盖世;它又那么轻巧、亮丽、妩媚,天使般的来到了你的面前。真是一年一度寒风尽,冬日暖阳赛春闺。轮回里走出来的它,一定会后劲十足,它打破了季节的禁锢,借助暖阳,终于掀起了俏丽的面纱。
      乍暖还寒的初春里,阳光与天气交织在一起,寒冷、暖阳、树和树上的咕嘟、小草、鸟窝,这些大自然的元素,有的也不大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是季节里一个延续的物种。可它们都在生物链和食物链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坚守着自己的特性。在一个轮回的系统中,上苍是按规则出牌的,不是谁重要谁风光、谁独大谁主宰,那种高人一等或君临天下的思想是毫无意义的。这些自然元素恪守特性、一以贯之,赢得了在自然界应有的地位,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认可,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诗人说:“一棵小草就撑起了整个春天”。你可以不喜欢小草,但你不能逃避春天。
       仲春里,我行走在艳阳普照的街道上,沐浴着春光,有一种不同于在室内别样的情怀。艳羡、卓然的阳光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带着天使般的微笑宠幸着这片福地,那明亮、含温的光线好似张开的玉口在与人们主动的搭讪,涌动中赶走了寒冷、提升着气温,让人喜出望外。倒春寒里节气与天气拉开了距离,偶然遇上艳阳,给人心理上一个不小的冲击。浓郁、明亮的阳光下,流光溢彩中的街道,一改冬日的沉闷,不时焕发着勃勃生气。有一句歌词是:“万物生长靠太阳”,人们是多么需要阳光,它是健康的需要,也是心理昂扬的一大支撑,没有阳光的日子心情是会下岗的。小草、树木需要阳光催生,万物都需要阳光普照传承,可见阳光是人类的情侣。
      今天我同样走在熟悉的城区,还是那些楼房与街道,还是那熟悉的人群与卖场,烈日炎炎下,我想找到前几次的感觉,可寻觅了好久就是没有找到。我想那种感觉可能随着季节的远离也自行消失了吧,剩下的只有高温与烘烤,只有行走人们的焦虑与倦怠,一个“晒”字锁整夏。阳光犹如人生,少年有少年的天真、中年有中年的奔放、老年有老年的厚重;换个阶段,会有主题;换个季节,也会有主题。一个对生命敏感的人,他不会没有思考与对策,且一定是命运从容地拎着人生;一个对生命敷衍的人,就难以独善其身,委琐的命运会被动地拖着人生。阳光,就像少妇,温柔善良、神采飞扬;阳光,就像绅士,精干健壮、风度翩翩;阳光,就像美玉,无暇无疵、纯洁典雅;阳光,藏着玄机,经天纬地。晒是福,世间都是喜欢阳光的,绿叶的一生,是争夺阳光的一生。繁杂共处的自然,喜悦与烦恼是不断交替转换的,这就是天道、就是佛,谁也无法抗衡。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把酒问月》的诗中写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诗人说的是月亮。由此我想到,太阳——月亮都是天体,且都挂在苍穹,那延展一句的话:“今人不见古时日,今日曾经照古人”应该是顺理成章的。这不是机缘巧合,这是对茫茫历史的一种思考吧。就是靠着我们头上这个天日的烘烤,在给人们带来无尽光辉的同时,更给人们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灵性,让人们领悟了自然为王的奥妙与无穷。

上一篇:杨树花的感动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