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冬猶寒
作者:安红  发布日期:2013-02-28 02:00:00  浏览次数:3763
分享到:
      子胡君直言:安紅哪裡是戲迷,簡直就是迷戲。與其羞答推脫,不如大方承認。吟哦文章回帖中信手拈來的戲詞,便知他亦是梨園往來的常客。
       年關節慶,子胡君隔海思鄉,蘇州的山水草木縈繞心頭。聞聽同是蘇州人的“小冬皇”王珮瑜反串評彈,或相思忒苦或咫尺天涯或別樣情懷,“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切盡在曲中文中。
       蘇州為世界奉獻出園林,昆曲,評彈,也讓安紅想到另一絕技:蘇繡。
       說到蘇繡,自然要提及沈壽和她的《雪宦繡譜》,還有繡譜背後那段淒婉的情感糾葛。
       沈壽原名沈雪君,天資聰穎,自幼學藝,十六歲即頗有繡名,被清末學者俞樾贊為“針神”。曾借鑒油畫原理始創“畫繡”,繡品獲巴拿馬世界博覽會一等獎,被海外人士譽為“用針尖畫出來的素描”。二十歲出嫁,其夫出身書香門第攻書擅。兩人一個以筆代針,一個以針代筆,既畫且繡相敬如賓可惜天妒紅顏,沈壽不育,丈夫連娶兩妾之後,儘管齊眉舉案依舊,但夫妻感情名存實亡。
       清末狀元、民初實業家張謇,延請沈壽到“南通女紅傳習所”任教,培養蘇繡人才。為將沈壽精湛的蘇繡技藝流傳於世,張力邀沈壽寫一部有關刺繡技法的書,並親自記錄整理。編寫繡譜的時日裏,兩人心意漸漸相通。張以“要合一池煙水氣,長長短短護鴛鴦大膽表白傾慕之情;而沈則以病弱之身,難敵世俗與家庭的雙重壓力,寄“垂柳生柔荑,高高復低低。本心自有主,不隨風東西”回應。
       “發乎於情止乎於理”,千百年來人定的“天理”和自然的“人欲”一較高低,人欲大抵上永遠是最先退卻的那一方;即便是暫不退卻,抵命死抗,終究難逃敗於“天理”的命運
        面對著愈久彌真的情意,沈自剪青絲,描摹張的書法筆意,精心繡出別院的雅號“謙亭”回贈張謇,那份埋在心底的含蓄深沉,浸透在一針一線之間。《雪宦繡譜》耗盡了沈壽的心血,四十八歲即病歿。張謇沉浸在既往的歲月裡,不能自已,曾連寫四十八首《憶昔截句》,中有一首最讓安紅感慨:“感遇深情不可緘,自梳青髪手摻摻。繡成一對謙亭字,留證雌雄寶劍看。”
       古人為學講究六藝,書禮射樂禦數不分家;今人為學盡為六子,位子票子房子女子孩子車子。浮躁喧囂的年代,依舊能夠知遇耳熟能詳經典之人,應當說是一件幸事。
       今人將傳統之“詩禮”視同為成心靈和個性上的桎梏,“禮教”一詞經由文化革命後早已經成為徹底的貶意之詞,什麼東西若是套上了“禮教”的帽子,則定是糟粕不可。殊不知,心靈孤寂時,恰恰是詩書禮樂可以讓人穿越時空,找到上下千年的知己。



评论专区

安红2014-11-20发表
真请花酒,子胡敢来吗?
二娘2014-11-20发表
  瑜老闆是蘇州人,粉絲稱其“瑜”名,與“余”有繼承,又有分別,音同字異派別一脈相承。瑞門話說兩家,門有兩扇,估計也與和安紅復又在新書發佈會上重逢有關,即使有微辭,按下不表,禮貌為先。
二娘2014-11-20发表
【恒無欲以觀其妙,恒有欲以觀其繳】想那張謇也非一般人等,見多識廣,依舊有欲觀其繳,更何況連納兩妾的余覺了。安紅試想,倘若正室沈壽無有這“針神”絕技,怕是早就被頗有心機的余覺以【七出】為由休掉了。
老财2014-11-20发表
子胡自信,二娘要强,门兄敲边鼓带敲门推波助澜...咳,你们这些人啊,真替你们着急。要玩大家一块儿玩,人多才有意思。瞧瞧瞧,新旧司令一起辞职了,你们就放任了...不拿党代表的话当最高指示了...
老九2014-11-20发表
昨夜安红未至,想必是家务繁忙,或者正在构思,三篇春秋冬尽赋,不知道有否瑞门所说的续?若有,这第一字必是"夏"了……
瑞门2014-11-20发表
子胡兄读书活用。原话是“斯人也,而有斯疾。”竟被子胡兄巧妙换用。 圣人有知,恐也叹灵气不及。这也显出兄敢于超越。愚弟佩服。
潇湘雨2014-11-20发表
老财欠二娘,二娘欠子胡,子胡欠老财——原来是“三角债”,朱镕基最擅长治理“三角债”了,可惜,人家早就退休养老去了......
瑞门2014-11-20发表
震着了------这么短篇,说透古今,只怕子胡兄也不及了。从春已归,到秋将至,又来了冬犹寒,且等谁应下题。先为安红鼓掌:好文!
安红2014-11-20发表
瑞門兄敏感,請看當年張謇挽沈壽聯——【真美術專家,稱壽於己,壽不稱於名,才士數奇,如是,如是】 【亦學詩女弟,視餘如父,餘得視猶子,夫人為慟,喪予,喪予】
瑞门2014-11-20发表
子胡兄高!在时态上兴舞,在文法下放歌。愚弟不及。唯叹安红的沈寿情怀,那是中华女性对长久文化压制的反弹!子胡兄想到大板子挥向女性时,必会心疼。毕竟,子胡兄正是怜香惜玉的浪漫之人!愚弟紧跟不及。
党代表2014-11-20发表
罚你们去看韩国电影《银娇》,回来写读后感
瑞门2014-11-20发表
我原以为,这杠抬到头了。今儿一看,才知看花了眼。误判啊!望子胡兄书梦安红卓然诸位高人饶我一次。喝酒,我是不行的。陪酒,以水代酒,我是乐意的。付账单,我是很乐意的。 跟在子胡兄安红后面学文艺,兼带学文外之意,也是乐意的。至于情爱,我尊重沈寿的选择。子胡兄非要将情爱化作什么别的,我还没有认可。苏绣,安红定位极恰当。虽然在自由世界,重看沈余张,无所顾忌。若加上张余两家的夫人别室,五角六角八角关系或都有,涉及的女性众多,给他们一个公平的全面的说法,子胡兄也许还有妙笔,岂止于三角?这才是我说“理出新意”的出处,毫无枪棒之威胁,子胡兄明鉴。待看安红的杠头又来也。女性的天性,岂容男子洋洋得意于妻妾成群!
旅长2014-11-20发表
子胡師座忘記了,旅長曾經向您打過報告表示:只因帶男部下喝過花酒的透頂尷尬,絕對不會再去喝了......子胡師座和瑞門上醫還是等老財回來再同去同去吧。
安红2014-11-20发表
巧極了,寫到此才突然聯想到,孟小冬和沈壽一樣,也是四十歲的那年才最終選擇回到杜月笙身邊的。不再是一枝花,心底裡結滿疤;身歷了紅塵事,尚能看晚煙霞。
潇湘雨2014-11-20发表
子胡藏书颇丰!
子胡2014-11-20发表
"禮教吃人"所以要罵.
子胡2014-11-20发表
門兄開門便是高低,怕這網上也是無人能及。“斯人也,而有斯門!”余氏替換老夫子的斯人斯疾來譏諷張氏為了出入謙亭方便特開一門之事。其實琴瑟難調之時,就怕有人填補真空。。。。。。秋至,二娘感謝工業革命帶來的婦人解放;入冬,雖未提起解放婦女要感謝工業革命,但最後一句,子胡看出二娘是真心在感謝這個時代!假使時光倒流百年或以上,僅憑這一句,哪怕二娘本事大過菜園子,敢從詩書中找知己,肯定是要被拖下去痛打20至100打板的。
安红2014-11-20发表
應為“冬藏人生寒暑”。
安红2014-11-20发表
黨代表容稟:俺先把欠子胡的銀兩還了,再寫思想彙報不遲。
老九2014-11-20发表
再读冬,凄冷而已。可以想象余连纳两妾之后沈的感触,即便齐眉案举眉,朝非夕比。难得张垂垂老矣,仍然敢拂逆天理,罔顾人伦,行动稍过,人欲使然。那个年代,沈以发绣表白心境,已属不易。红颜故去,白首惦念,幸矣。
子胡2014-11-20发表
门兄跟着二娘起哄,其它没学会,夹枪带棒的功夫倒是心有灵犀。啥叫“重新理出要点”?子胡“原先”的要点和“重新”理过的要点有出入吗?原先就说他三人根本就谈不上情至尚,现在更是进一层他三人连在一起就是因为“绣”,令门兄万千感慨的情欲,根本就是个“插曲”估计还是老财故事中的那种“浅单小”的“人生插曲”。当然结果很严重,沈寿最后埋骨他乡。所以跟着二娘是没有啥好处的,现在她连花酒都不敢请了。门兄还是洗心革面,跟着子胡江湖浪荡吧,碰到老财或许还能得口假酒就着喇叭花饮。
子胡2014-11-20发表
中国医学博大精深,是文化中的一件瑰宝。较之上医的能视能察,子胡庸医也就跟二娘一般能说会道罢了,真正要按还是要请门兄来按。你我赶紧退下,莫扰了门兄心静,把错了脉便会出了人命。
子胡2014-11-20发表
陈克坚先生对"诛心""礼教"也有阐述,子胡觉得比较持中。不似门兄的浪漫满怀。
瑞门2014-11-20发表
哈哈!终于又见老财的高论!来了老财,就好!
安紅2014-11-20发表
回老九:是想再寫一篇的,子胡那邊“一夜春風漫舞”,咱家應對“秋來老馬識途”還有“冬藏大人生寒暑”......就是篇名沒有想好,內容倒是基本有了,構思也有廿年了,夏什麽呢?
子胡2014-11-20发表
現在沒壓制了,門兄該高興了吧。門兄不會獨好八卦吧?
老九2014-11-20发表
安红的杠论,老九喜欢,哈哈。
安红2014-11-20发表
誅心須先論心,論心須以心論。1914年,沈壽應張謇之邀到南通時,年雖已四十,但皮膚白皙,身材婀娜,舉止嫻雅,性情溫良。年逾花甲的張謇在面對“針神”時,也不免驚訝。他曾在《惜憶四十八截句》中寫道:“黃金誰返蔡姬身,常道曹瞞是可人;況是東南珠玉秀,忍聽蕉萃北方塵。有斐館前春水生,唐家閘外暮潮平;登樓即席殊矜重,不似驚鴻始為驚。”——把邀請沈壽南下任職,與曹操贖回蔡文姬相比。 當時張謇與沈壽,一個是將登古稀的老翁,一個是腹水脫形的病人,張對沈的愛才惜才護才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蒼天可鑒。即便初始是因情生欲或因欲生情,最後卻已經變成超情越欲和情洗汰欲的纯粹境界了。 張謇對沈壽確實有心,關心,操心,尊敬心,仁慈心,愛惜人才之心,慷慨保護之心,沈壽生病時的焦慮之心,百計延醫的盡心,聞病稍癒時的忘情喜悅之心,沈壽歿後的悲痛傷心,以及長久不減的思念之心,其中篤定也有男女之間的那種情愛之心。 余覺寫的《痛史》之實質就兩條:其一,生不得與妻同居;其二,死不得與妻同穴。從《痛史》裏看出,沈壽的兄姐、侄女、螟蛉女,各色人等,後來都在張謇那兒住。只有余覺一人向隅,煢煢孓立。其間婿姨勃谿、郎舅鬥法種種家庭委瑣之事姑且不去理論,有一件事情則顯得越發顯明,那就是余沈夫婦之間確實是琴瑟不調。 張謇寫有《靈表》,余覺著有《痛史》,兩個男人鬥法,孰強孰弱已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沈壽的態度及行為。沈壽是吳縣人,是余覺之妻,臨終卻遺命張謇,既不願死後歸葬老家,又不願將來合葬本夫,想這後一點尤為其夫余覺所不能接受,也不為所謂的天理所接受。 玉顏已逝,斯人不復,一切都化給了紅塵。空給後人留情探情怨情殤情逝的慨歎,試問:歷史上的每一知名文字裡,又有哪一篇不是因了情慾不能滿足才意興筆端橫空出世的呢?!
子胡2014-11-20发表
門兄誤會,張冠李戴了。 想那斯人斯門是沈壽丈夫余覺做的替換練習。子胡只是照搬而已。"斯人也,而有斯門",只跟張謇有關係。
老九2014-11-20发表
期待。
安紅2014-11-20发表
瑞门是研究陰陽平衡的中醫,業餘也擅長練高低杠;子胡是懸壺濟世的遊醫,單杠上可做六臂大迴環;二娘不回復則已,一回復就是倆,蹦著高兒玩雙杠的新手;老財愛摸雀牌,時常摸到混兒,最愛杠上開花。
老财2014-11-20发表
说好了不搅局,可还是没忍住。这个世界很怪,此刻,我坐在香港一间逼窄的房间里,努力排遣着外面喧闹的世界,打开一扇窗,穿过赤道,看到地球的另一端,有三个人,一女两男,他们板着面孔,在讨论一个90多年前谢世的叫做沈寿的长得并不女人但却做着很女人的事的女人,以及和这个女人相关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男人:一个是传统的后来也讨了姨太太的丈夫,一个是有点现代的后来为她安排后事的蓝颜知己。典型的三角关系,自从有了人类,有了家庭就有了的特殊关系。活着的在为死去的争吵。认真的话,横竖看不出争吵的是什么;不认真的话,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人,一辈子都躲不过这一劫。前几天读到一篇文章讲中国人,说中国人在意的不是某件事是否公平,而是这件事是不是对自己有利,是不是让自己吃了亏。
二娘2014-11-20发表
子胡饒命!昨兒個憑詩書中上下千年地四处找知己,今兒個憑長帖的後一句描字作文填慾望,您老先生乾脆打個折兒,一百單八十痛打咱家板子算了,倘若“吳清華”打不死,將來就是涅槃的鳳凰,於飛了。
二娘2014-11-20发表
今年蛇年,二娘晝伏夜行,專揀使人神清氣爽的涼快的地方遊走。
老财2014-11-20发表
老衲就不进来搅局了...飘然而过...
安紅2014-11-20发表
呵......哈......
老财2014-11-20发表
二娘欠子胡那么多,怕是年内还不完啊
子胡2014-11-20发表
二娘真请?子胡还真想去。只是兄弟很忙,要不让门兄代表子胡?就怕门兄腼腆,花酒喝不来。弄杯花雕给他充花酒,也算他到过秦楼。门兄弃医从文,不,是医文一把抓,就是为了文章增色吗?
子胡2014-11-20发表
怎麼覺得這裡有兩個門兄,兩扇門?大門兄跟著焦大在罵不乾淨;等進了二門,二門兄卻啥都沒聽見似的大贊浪漫。這就不是用高低來衡量門兄的本事了,還是由二娘來下定語吧,子胡一邊觀山景了。
老财2014-11-20发表
老财是非科班,非科班对科班指手画脚,这是常态,就像看电影的批评拍电影的演电影的,不会唱歌的骂会唱歌的特别是唱得好的,不熟女红的...尽管如此,酒还是要吃的,惦念这么久了。咳,香港这种地方,也没几个会喝酒的,一不拆拳,二不用碗,这哪里还是喝酒啊。就等着班师回朝,召集众军士司令军长师长旅长团长,喝它个地覆天翻
旅座2014-11-20发表
報告軍座:“人生插曲”也挺搞笑的。
外来人2014-11-20发表
看看是不是可以这么说——老财欠二娘的,二娘欠子胡的,子胡欠老财的
党代表2014-11-20发表
二娘不要只是打哈哈,交作业...啊不...思想汇报
瑞门2014-11-20发表
回子胡兄:真情真意,或就是佳话。沈寿不寿,却具那么好的才气,想那张謇也是才子识真。况且,爱情,哪管得几个角?爱就是了。沈寿知爱,郁郁不得畅情,病了。教训啊------
書夢2014-11-20发表
嗐,鬧了半天二位見過面,得罪得罪,子胡一得意便忘了禮教。二娘罵得對!子胡無禮,子胡有罪!都怪忘了禮教的束縛,禮教的束縛!現而今負它可惜不負也可惜。好在子胡皮厚還活絡,只要想得開余瑜本一派,只要相依戀無思又何怨,只要見過面大禮當優先。二娘門兄請恕罪,日後有機會咱也見見面。要不無人捧場,子胡以後咋混呢。灰溜溜,子胡流淚而去。
老财2014-11-20发表
最近,悉尼几个曾在一起玩广播剧的牛鬼蛇神要出一本书,号称“人生插曲”,书的封面出来后,征求大家的意见。我一看,背景颜色是那种解放前后农村妇女时兴的湖蓝,“人生插曲”这几个的颜色又是极其纯正的黄,而且那个“插”字又插得太猛,插出了头,再加上搭配的图又太小了,我就率先写了意见—— 背景不够厚重色彩太浅, 书名色调过于纯洁简单, 题图略嫌小巧难以醒目, 插字插得过猛把地戳穿。 很快有人抱怨说,田地浪费了太多的字,应该这样写—— 背景不厚色彩浅, 书名色调太简单 , 题图小巧不醒目, 插字过猛地戳穿。 马上又有人说,还可以再简单—— 背景色彩太浅, 书名色调简单, 题图过于小巧, 插字过猛地穿。 接着,又有人说,还可以更简单—— 背景色太浅, 书名过简单, 题图嫌小巧, 插猛地戳穿。 接着—— 背景太浅, 书名简单, 题图过小, 插猛地穿。 接着—— 背景浅, 名简单, 图过小, 插字穿。 接着—— 太浅, 简单, 图小, 插穿。 接着—— 浅, 单, 小, 插。 最后,田地反问道,还可以更简单吗?还真有人回答了——浅单小插。 连标点符号都省略了! 突然发现,最后提炼的这四个字——浅单小插,怎么听上去这么怪呢?诸位,笑没?笑了的话,您就不简单,也不肤浅,当然也不会小…
瑞门2014-11-20发表
读了安红的诛心论心,我心沉重。中华文化那么好,文明那么盛, 怎么总有女性被压制,尤其是才女的悲剧不断? 沈寿的故事再出现,不是文化落后的证据吗?女性是人的半数,见其不幸,男人何可忍?子胡兄闻此言,或又要说我等否定长久的文明。琴瑟不调?外加板子?只怕是天下不调。
子胡2014-11-20发表
哈哈,這下“斯人也,而有斯門”就跟門兄有關了。
安紅2014-11-20发表
猜准了老財會來,皆因香港也花不了八九兩一顆的金粒兒,這不正鬱悶呐!來杯茶,洗洗眼睛,照照鏡子,分明是天南海北众人在討論,隔海跨洋的,憑什麼手指頭专指他人不含自己啊?
二娘2014-11-20发表
老財有無搞錯?誰欠誰啊!來得正好,欠帳一筆勾銷。
二娘2014-11-20发表
二娘既然非情非怨地惹了駡名,敬希子胡稍安勿躁,即便日後有幸得見子胡,這杠麼,照抬不誤!
安红2014-11-20发表
回巫逖:輕靈短小詩行/忘年長久文章/夏日偏吟苦短/賦興來日方長
老财2014-11-20发表
我还是比较喜欢子胡的文字和文章,虽然也是半文半白,但很自然,不做作,似乎源自血液
老财2014-11-20发表
我谁也不欠,也没人欠我。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本来,我曾欠过二娘一顿酒,也曾欠过子胡一顿就,可是后来,二娘在我那里偷了一批价值两顿酒的蒙汗药,就变成反过来二娘欠我一顿酒了。现在,我用二娘欠我的这顿酒偿还我欠子胡的那顿酒,我就谁也不欠,别人也不欠我的了。结局是:二娘欠子胡一顿酒。介绍完毕。
巫逖2014-11-20发表
龙景轩茶嗜:昨夜春风漫舞/晨秋老马识途/冬去人生寒暑/一杯红茶倾吐
安紅2014-11-20发表
子胡提到當年購書的原因大約是因為沈壽家在海紅坊......海紅坊位於平江區,平江區挨著金閶區,子胡上學時學校離留園不遠,所以海紅坊距離子胡的家也不遠了?所幸有了互聯網,下載知識快捷方便,若是想瞭解沈壽余覺張謇,痛史也罷,靈表也罷,網上都能找到。不過還是要謝謝子胡,到車庫揀選左右翻《雪宦繡譜》,敢問當年是付了三十元還是網上打折的二十二元?唯一憾事,網上翻書,少了孤燈下細雨中清茶旁斜倚欄杆攜月同看的韻味......
子胡2014-11-20发表
二娘神通!子胡還真不知瑜老闆是蘇州人。不過不知別人為何稱她瑜老闆。因她是余派門人,余瑜同音,似乎要有個區分才對。
安紅2014-11-20发表
天呀,那蒙汗藥盡被子胡盜走,端的是他欠二娘一頓酒的!
子胡2014-11-20发表
从车库的箱子里翻出一本《雪宦绣谱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出版。忘了当时为何会买此书,大概是因为书中介绍沈寿家住海红坊一句吧。书中“生命中的两位重要人物”一段里有:“沈寿能将刺绣艺术引领到超越时代的高度,不能忽略余覺的支持和张謇的赏识”句。因是图谱自然图文并茂。余沈张的画像都有刊印。张謇目光深邃,有威仪。看像知其心忧。在序文中他感叹“嗟夫,莽莽中国,独阙工艺之书耳”(胡按:可能是因为大家工於男女之情的缘故吧,连门兄都改行参政,安红都放弃女红学剃头,子胡非科班的还一门心思学着写,谁有功夫来学工学艺学‘科技’呀?老张虽警醒当时,但有谁还会在今天去细究当时呀,当可以思想过时来论处)余覺含着笑意,大概是得老佛爷赏赐之后,也或许是添妾之后的幸福样子(胡再按:男人嘛一妻二妾,夫复何求?怪不得多数人要去读去写情诗。门兄肯定会说问题出在文化上了)沈寿脸露微笑,是她苏绣得以发扬光大,功莫大焉。胡言几句,跟安红门兄开开玩笑。
瑞门2014-11-20发表
看子胡兄最新一段,就想说老财赞子胡,对了!这新一段特好。子胡兄重新理出要点,将沈寿苏绣功绩压轴定论。谁还不服?那可是文化,出自女流的雅致,登峰造极,大方光明。再想那时的礼乐教化,虽有泥土那样的红黑,毕竟不够光明了。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