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华文诗歌的新态势
作者:肖渥拉  发布日期:2013-03-31 02:00:00  浏览次数:3577
分享到:
        中国新诗从五四运动发端,已历90多年风云。二十一世纪的华文诗歌,担负着传承、创新双重责任,在世界诗坛引人瞩目,独领风骚。
       上世纪末,中国诗坛出现了两种景观。
        一方面,商品经济大潮澎湃,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人们普遍向往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追求,也冷落了诗歌。诗歌本身又脱离读者、疏离社会,使诗人和读者锐减,走到了令人漠视的社会边缘,境遇相当尴尬。
        另一方面,诗人们试图重振诗歌的雄风,各种诗歌年鉴、年度诗选、世纪汉语诗选和诗歌辞典,纷纷问世。著名诗人雁翼主编的《世界和平圣诗》,以中、英、法、俄、阿拉伯、西班牙6种文字出版,即为显著例证。同时,一些现代派诗人和传统派诗人凭借各自掌握的刊物,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使得世纪末的诗坛又鼓噪一时。
        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高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华文诗歌又呈现新的态势:
        第一,国内各种风格流派的诗歌共生、多元发展。网络诗歌异军突起,猛烈冲击平面诗刊的霸主地位,鼎足而立。近几年,更有纸质诗刊溃退,网络诗歌发达之趋势。在诗歌创作和研究方面,从价值取向、表现手法、情感方式和审美观念上,既反思过去,传承优良,又直面现实,与时俱进,让精神与美的旗帜高扬。诗歌的生态环境,也依靠不同媒介的功能和相互作用,以竞争求生存,从创新谋发展,保持其生命力的长盛不衰。
        第二,国际上,北美、西欧、澳洲、东南亚以及港澳台等地的华文诗人,以人文环境、地域特色、民族风俗的异同发出自己的声音,形成多样化、多声部的华文诗歌大合唱,彰显具有几千年优秀传统的汉语诗歌的强大力量。同时,对华文诗歌从观念到写作,进行一次更本质更真实的革新,力图张扬汉语的诗性光芒,为华文诗歌探索一个明朗的走向,迎接更为活跃的明天。    
 
       只要语言不消失,诗歌就不会灭亡。诗歌与人类共存。
 
2011年5月28日 于京都博雅轩
        备注:此文为诗集《还原本色》的序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