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现在出现了新的气象,尤其在文化交流上与过去几年、十几年前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
大约从1980年前后起,中国大陆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台湾音乐热,先是台湾的校园歌曲、邓丽君歌曲的传播,后是一批批台湾歌手陆续登陆献艺,最值得称赞的是费翔1987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的<故乡的云>、<冬天里的一把火>这两首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当时大陆观众那种热烈的艺术的学习模仿和那种超越艺术的同胞情怀的表达,至今依然让人记忆犹新、难以忘怀。台湾音乐促进了大陆流行音乐事业的茁壮成长,是两岸文化交流的先声。
大陆对台湾的文化回馈是必然趋势,台湾掀起了一阵阵大陆电视热是适逢其时。2011年大陆电视剧<步步惊心>在台湾爆红;2012年大陆电视剧<后宫甄环传>被台湾多家电视台一天24小时滚动播放,收视率一飞冲天,半年内重播数次,至今依然常演不衰;2013年初夏大陆举办<我是歌手>的音乐总决赛,参赛和获奖的台湾歌手众多,受到了台湾岛内民众的广泛关注,看电视转播万人空巷,境况空前,电视收视率比平常时段成长近220%。更有甚者,台湾前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于5月3日在台大演讲,认为:要了解国际事务,对台湾老百姓眼界的提升有帮助,最方便的方法,就是让大陆中央电视台和凤凰电视台的国际新闻节目落地台湾,以改变台湾八卦新闻充斥泛滥的局面。
然而,民进党主席苏贞昌竟然说这是大陆对台湾的“统战”,要台湾民众警惕大陆文宣的渗透,防范其“入岛、入户、入脑”,还斥责岛内媒体褒扬大陆、唱衰台湾。对于苏贞昌所谓的“大陆统战说”,台湾很多媒体认为其意识迂腐、陈旧、落后,也与事实有明显差距,表示不能苟同。台湾<中国时报>4月16日的社论指出:台湾政客和民进党上下应该放下仇恨与恐惧,好好正视两岸和平发展的现状和大陆电视 节目在台湾的走红。台湾媒体这种公开伸张正义、同情与支持大陆的现像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对中共统战的恐惧一直以来是台湾社会意识形态的弊病,而这种恐惧弊病的根源在于对统战的无知,分不清什么是统战与非统战,有时弄得草木皆兵,“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自己吓唬自己,把该做的好事都给耽误了,对发展两岸关系有百害而无一利。
那么,什么是统战呢?统战是“统一战线”的简称,是不同集团的人连成一个共同的战线以反对和抵御共同敌人的意思。统战作为一种谋略,古今中外有作为的政治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运用过,比如东汉末年的三国就是吴国与蜀国联合一致抵抗魏国,这就是统战。统战不是某一个集团或党派的专利,只不过自从有了共产党,统战才被系统地理论化和实践化罢了。俄国的列宁首次将统战定义为“联合次要敌人打击主要敌人”。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理论上把共产主义(宾)包容在三民主义(主)当中,在实践上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后来受到孙中山的影响,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把三民主义(宾)称作“共产主义(主)的好朋友”。虽是宾主表述各异,但都是统战。
当然,中国共产党运用统战的战略战术之出神入化是蜚声世界的。解放战争时人民解放军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飞机加大炮的八百万国民党军,其实人民解放军的三分之一兵员来自于倒戈的国民党军,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党是被国民党自己所打败,是中共统战所使然也。故统一战线与群众路线和武装斗争并列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以社会主义建设和祖国统一为主要目的展开统战工作。1979年叶剑英委员长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共加紧了对台的统战工作,全国人民都动员起来,为实现两岸“三通”(通邮、通商、通航)而努力。在这方面,笔者印象最深的是中共政府制定了专门对台胞台属的政策,并且一个人不漏地做好落实工作。本村有位叔叔,他的父亲因做日本汉奸而在解放后被处决,他有两个哥哥在台湾,一个在军界,另一个当教师;他自己曾被劳教,其政治处境可想而知,但是却被当地统战部门所关注,在他们的安排和帮助下,1985年他得以前往香港与那位当老师的兄长见面团圆;与此同时,他家在墟镇上被占用了几十年的房产也落实了政策予以归还,他便用哥哥资助的资金在原地基上盖起了一幢三层楼房;至今这位兄长已经是第三次回乡探亲了。中共统战工作之认真和细致由此可见一斑。台湾国民党的“三不”(不接触、不谈判、不投降) 防线就是在千千万万台胞台属的呼唤呐喊声中土崩瓦解的。
今日中共对台统战的战略,依然以反对台独为主要的指导思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以民促官”、“以商围政”、“以经促政”、“以武阻独”等等,都可以视为统战原则的延伸。即便如此,统战依然是和平的而不是暴力的,是文明的而不是野蛮的,是理性的而不是非理性的,是阳谋的而不是阴谋的。苏贞昌们是大可不必恐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