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一首澳洲人的游子吟
作者:赵伟华  发布日期:2013-05-20 02:00:00  浏览次数:4128
分享到:
《Waltzing Matilda》译后记
 
       二十多年前,移民英语班的老师介绍了最能代表澳大利亚的一首歌——《Waltzing Matilda(轻歌曼舞玛秋蒂达)》。我那时英文烂啊,根本没搞懂它在唱什么,就记得说是一偷羊的被弄死了;澳洲人想让它取代已有的国歌;等等。
       而我很喜欢它那略带着忧伤和期冀的欢快曲调,唯一能唱出的Waltzing Matilda几个英文字,犹如魅力无尽的耳虫,我愿它总在脑子里盘旋。
      可是多哼几遍,我真的犯起了伤感。老师开始指导我们讨论这歌能不能成为国歌。我在缱倦中表态,我同意它不能是澳洲国歌。然后心里诘问:
        “澳洲人呐,你们为什么要把一个关于偷羊和死人的事儿弄成国歌?”
       直到今天我才搞明白,换句话,这首歌,让我领悟了二十几年。还没够。
       《Waltzing Matilda(轻歌曼舞玛蒂达)》是一首地道的澳洲民歌,问世于1895年,网上说是全世界录制次数在前十名中的一首。它当之无愧。
       这首歌,它讴歌了最淳朴的人性,也折射出西方基督教关于人类原罪说的定义。主人翁是一位有偷盗污点的四海为家的自食其力者,无意无辜犹如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偷吃了上帝的苹果,没有理由不原谅他。
       这首歌,也反映出澳洲现代史怎样起的步。那么多罪不至死的囚犯们被骑在纯种高马上的英国当权者流放到此,其中不少为偶尔行窃甚至仅为一块面包的穷苦草民。他们远离故土,在这长满桉树的红土地上艰难求生,谁闻之不为动容?
       这首歌,更反映出澳洲人的生活观以及文化传承。人们向往自由自在,海阔天高,绝不仅仅停留在梦里嘴上。有人说欧洲诸国教育孩子是将他们带进博物馆,东方诸国的孩子则是被关进了教室。而澳洲人却陪着孩子在丛林野地或沙滩海岸燃着篝火露营。澳憨的品行就是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形成,澳洲的富,澳洲的美,澳洲人的健康乐观,还有长寿等等秘诀就在于此。
       这首歌,唱出了澳洲人的憨厚、淳朴、率真、乐观、博爱、浪漫、幽默、宽容、顽强等等,可谓人类共同具备的所有美德,也刻画出狡黠、粗暴、霸道、贪婪、狭隘、简单、任性等等人类必有的弱点。我想象,当时兴高采烈的浪游者与天地同乐,他邀请身边万物包括自己的铺盖卷,让它们充当女孩马蒂达和自己共舞,那时一只羊抑或一只大袋鼠来喝水,他都会当它们是舞伴塞进干粮袋里,然后围着又唱又舞。在客观上就有了偷盗的嫌疑。对此,澳洲人毫不避讳,甚至让小学生们也唱了个遍。歌曲表达的对大自然的亲和、对自由的向往、对公平的诉求、对权威的蔑视、对爱情的渴望、对家庭的期盼是那样的传神,这也是令人从开头的搞笑般随意哼唱到后头几乎要伤心落泪的主要因子,也正是此歌的精华所在。不少的澳洲人成年移民他乡后,都会给子孙唱起这首歌,澳洲人对故乡山水的眷恋尤令晚辈潸然泪下,肃然起敬。
       写作上,以上所有的抽象含义全在歌词的不经意中,和中国经典的山歌民谣如《兰花花》等异曲同工。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还要指出的是,同中国的游子吟最大的区别是,故乡之外,我们披着老母亲缝制的老棉袄,吟诵着父老乡亲的万千厚爱,然后记挂着将枯骨葬回家乡的老槐树下;而Waltzing Matilda表现的全是流动工人浪游的无拘无束、告别人世的自由洒脱以及对爱情天花乱坠的想象。不同的红线引领不同的民风,中西方文化的各自精彩可窥一斑。
     史记 :这首歌是风华正茂且已订婚的作者和一位年轻姑娘弹着琴一块儿创作的,或者是在姑娘的引导和配合下写成的,因而有些说法。当时就有人反驳:有调情的意味,但与创作反映的主题不矛盾。1977年,政府让澳洲人民投票决定它能否成为国歌,结果以28%次于现国歌的43%落选。我至今还是同意它不能是澳洲国歌,因为它不可能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我倒同意并欣赏它的调情成分。
        关于此歌的更多信息,有兴趣者可登网查询。
 
本文曾发表于2013年3月9日《澳洲新报》澳华新文苑版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