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 草船借箭”的歇后语
作者:林别卓  发布日期:2013-05-22 02:00:00  浏览次数:4159
分享到:
       上网看到有人谈论“草船借箭”的歇后语,自己也想凑一凑这个热闹。
       中国语言在长期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有些词组或句子经过了人们的反复应用和推敲,千锤百炼,相当成熟,普罗大众耳熟能详,谓之“熟语”。熟语分为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歇后语是一种特殊的、短小而风趣的语言形式。它有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往往是有趣的事情和有名的故事,像是谜语,后一部分才是事情和故事的本意,像是谜底。例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赞美生活不断提高);“炒了的虾米----红仁(人)”(讽刺名人被炒作);“黄泥掉在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比喻客观上造成事实,有口难辨)。在使用中有时两部分都说出,但是通常只说出前一部分,而“歇”去(省略)后一部份,人们也能知道它的本意,例句如:“此人是个炒了的虾米”。
        三国时,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联合抵抗曹操的魏国。赤壁之战前夕,孙刘联军正在长江边与对岸的曹军对峙。联军统帅由吴国的都督周瑜(时年36岁)担任,蜀国派军师诸葛亮(时年27岁)参与协助。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能,有意要刁难和排斥他,命他在十天内要造出十万支弓箭,否则军法处治。周瑜还故意少给制作弓箭的工具和材料,使诸葛亮的造箭任务近乎无法完成。怎么办?诸葛孔明善观天象,断定从今日起的第三天江面上必有大雾,而且曹操性格多疑、怕有埋伏,必不敢冒雾出兵,而只会在慌乱中隔雾射箭御敌。于是乎,诸葛亮胸有成竹,居然主动请求周瑜把所限的十天减少到只有三天。周瑜暗暗自喜,便命诸葛亮写下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第三天一早,果然大雾迷漫,两岸互不相见。诸葛亮通过好友鲁肃(周瑜谋士)事先准备好20条船只,每船配备30名军士;船身用青布幔遮盖,并把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船与船之间用长索相连。五更时分,草船静悄悄地向曹军水寨进发。诸葛亮指示把船一字摆开,然后擂鼓呐喊。曹操得到报告,传下命令:“可拨水军弓孥手乱箭射之。”不一会,曹营将士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此时诸葛亮又指示将船身调转过来,并继续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待至日高雾散,诸葛亮收船急回,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醒悟过来时,已悔之不及。20只船两边的草把子上排满了箭支,每船获得五、六千支箭。周瑜派500个军士来搬箭,共得十万多支。周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这就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典故“草船借箭”。对这个历史典故人们可以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自由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阐释和解读,然而歇后语是全句的本意,本意就是核心,核心只有一个,而不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眼下网上所说的诸如“满载而归”、“坐享其成”、“有借无还”、“疑兵计”、“神机妙算”、“多多益善”之类,其实都不是草船借箭的歇后语,都说不到底,都不是草船借箭的本意。
       草船借箭的本意是利用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就是一种反向心理活动,是一种单值、单向、单元、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对某事物持对立、抵触、反对的态度,它使人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诸葛亮正是在特定的时间里、特定的条件下采取了特定的谋略调动了曹操的逆反心理,变其抗敌为助敌,使自己由迎敌无箭变为向敌借箭的。无疑,草船借箭的歇后语应是利用逆反心理。



评论专区

黃平2014-11-20发表
草船借箭的歇后語-------歷史不會遺忘六四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