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识别真假命题
作者:林别卓  发布日期:2013-07-15 02:00:00  浏览次数:3333
分享到:
      2013年7月8日,我看到了香港凤凰电视台的“震海听风”节目,节目主持人是邱震海,嘉宾是香港大学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的两位教授,还有一些评论员和观众在受邀之列。谈论的题目是:“中国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命题,命题错了,讨论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得出的结论不管YES或NO也一定是错误的。
       何谓命题?一般地说来,表达判断的句子就是命题。“中国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这句话虽然是个疑问句,不表达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但是这个疑问句的前提就是判断“中国教育培养不出大师”。判断与真实相符者,谓之真命题;判断与真实不符者,谓之假命题。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中国教育培养不出大师”的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吧。
       关键点是“大师”概念的界定。在古代,“大师”是一种官名,也是乐队的队长;在佛教界,释迦牟尼被尊称为“三界之大师”;在中国,起初称有高德之出家人为“大师”,但后来“大师”只专用作谥号追赠给已逝世的高僧。在现代,“大师”有时是对专家、学者和有重大成就人士的尊称,有时是对老年师长的尊称,有时却是对某专业特长者的调侃性称呼。
         “大师”的英译是master或great master。在英文中,master的语义很宽泛,有时指管控别人的人,如主人、能手、户主、船长、宠物的男主人、男教师等;有时指有专门的科学技能的人,如硕士、学院院长、艺术大家等;有时指有权力之人或有控制力之物,如love is his master(爱是他的大师或老板);有时对年纪小而不便于称作先生的男孩,人们也戏称之为“大师”。
        可见,无论中国的“大师”还是英国的master,都是一种表示尊称的民俗词语,有很大的随意性,从来没有过单一的标准定义。由此得出,在“中国教育培养不出大师”的命题中,作为前提的“大师”定义不清,不知道所指的是什么样的大师,所作出的判断分明是假判断,假判断的结果必然是假命题。
        “大师”作为中国国家最高位阶的称号,倒是在部分行业出现过。例如中国的工艺美术界于1979年开始进行大师的评选,由文化部授予365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荣誉称号。此项活动历经九年至1996年中止。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九大部委举行第五届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活动,工艺美术分成十一类,每类各有自己的大师。若加上社会上和媒体上捧封的“大师”,则中国拥有“大师”头衔的人数可就多得如云了,怎么能说“中国教育培养不出大师”呢?其荒谬程度岂不一目了然!
       也许“中国教育培养不出大师”论者们心目中的“大师”是指“顶级、尖端人才”,批评的是“中国教育培养不出顶级尖端人才”。这种批评本身没有坏处,但是他们以新中国尚无一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作为批评的主要论据,却是不正确的。
我们承认诺贝尔科学奖在世界的最高权威性,我们期盼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越多越好。然而,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多寡是与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的普及程度相联系,更是与国家的科学发现手段相联系的,片面要求中国这样一个科技基础比西方落后二、三个世纪的国家马上出现很多诺贝尔科学奖级人才,是强人所难和不切实际的。而且,西方对中国崛起的恐惧心理和堵截心态的存在,更使我们不能对诺贝尔奖抱有太多的幻想。另一方面,新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科学顶级尖端人才,尽管尚无一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但他们也是属于世界的顶级尖端人才,故将获得诺贝尔奖的多寡当作出不出科学顶级尖端人才的唯一评判标准,去否定新中国的教育和科技进步,是非常错误的,不得人心的。
       没有批评就没有改革,对中国教育敢于批评是好的,但是一切以西方的教育标准为标准,好像王八看绿豆对上眼了那样,就不好了。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