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许多中国人都在猜测:台湾领导人马英九会不会在其第二任期内2016年之前与大陆领导人习近平聚首相见呢?据台湾“竞争力论坛”2013年7月15日所公布的民意,有四成七民众支持“马习会”,反对者则有三成四。民意如此,但决定权在政治家手中,就看政治领导人的眼光了。
2000年台湾大选,国民党败给了民进党,陈水扁上台,台独势力猖獗一时,两岸关系紧张倒退,台湾经济空转了四年之久,有小龙变小虫的危险。在此紧要的历史关头,2005年5月,中共中央审时度势,以总书记胡锦涛的名义邀请当时的国民党主席连战前来大陆访问,共商民族大事。国共两党毕竟是渡尽劫波兄弟在,打断骨头连着筋,加上连战先生个人具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能够顶住党内外的压力,最终走上了北上破冰之旅,与中共相逢一笑泯恩仇。第一站到达南京,连先生一下飞机就表达了“相见恨晚”的心情,令亿万大陆民众为之动容。而后,连主席顺利实现了与胡总书记的历史性会见。这次国共会谈达成了结束敌对状态、两岸共同发展的重要共识,并搭建起了两党商谈的制度化平台,为以后两岸的反台独斗争和经济文化交流指明了方向。2008年大选马英九轻易打败了陈水扁,2012年大选马英九又打败了民进党的“明日之星”蔡英文,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硕果累累同胞往来川流不息,敌对情绪渐行渐远,这些都是与“连胡会”的开创性举措分不开的。
“连胡会”的“相见恨晚”也许是我们预测“马习会”的可能性的重要参考。
相见恨晚,就是悔恨(遗憾)相见得太晚的意思,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此成语有个历史典故,出自<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说在汉武帝时期,齐国有个名叫“主父偃”的人,饱学多才,游历于诸侯之间,却怀才不遇,穷困潦倒。有一次他上书向汉武帝建议推行巩固政权之策什么的,不料得到汉武帝赏识。汉武帝召集他与徐乐、严安三人议事,而三人素不相识,汉武帝就问道;“你们三人为什么相见这么晚呢?”主父偃居然能在皇帝殿下与两个重量级人物平起平坐,受宠若惊,感激涕零,当即表示曰:“恨相见晚”。这便是“相见恨晚”一语的来由。
主父偃的“相见恨晚”和连战的“相见恨晚”都是求得相见的真情表达。相见到了非相见不可的地步,才会恨晚。相见恨晚并不是真的“很”晚,而是心中怕晚。恨晚的相见是不平凡的相见,与不恨晚的相见是不同的。作为两岸领导人的相见要有恨晚的急迫性,应该力求对局势产生指南效应,否则倒不如不相见。马英九多次表白的“不急”、“时机不成熟”和“看不到统一前景”,就使许多人觉得他对“马习会”并不恨晚。
马英九在其任内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贡献良多,功不可殁,足以青史留名,然而,先生若是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功名而把最麻烦的活儿撒手丢给后来人,那可能就会功不抵过了。当今两岸关系发展迅速,已步入深水区阶段,就是两岸人民要求双方实现政治互信、达成军事和平协定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要求与马英九强烈的反共意识相冲突,与美日台同盟的利益相冲突,与围堵中国大陆的第一岛链相冲突。马先生信誓旦旦说要给台湾人民带来100年的和平,可是叶公好龙,一旦和平的龙真的来了,马先生就害怕了,六神无主了,他对迎接这个阶段的降临也就没有迫切感可言了。
我们翘首期待相见恨晚的“马习会”,但不欢迎那种缺乏时代使命感和迫切感的、只是为了点缀政绩完满而为时很晚的相见。
2013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