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书法的妙处 暨书法作品
作者:庄伟杰  发布日期:2013-08-02 02:00:00  浏览次数:2311
分享到:
       人人都可以按照各自不同的兴趣和能力去练字写字,也可以通过视觉感官去欣赏书法。对于中国人来说,能写好一手字无疑的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一种智慧的象征。然而,在当今电脑“横行霸道”的时代,许多人都忽视了练字写字,甚而用电脑植字代替练字写字,是利是弊、是进步或是倒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对于我来说,可能因为特定的因素和个人兴趣爱好的使然,我始终抱着一种愉快的心态去练字写字。有人曾经劝告我:何不用电脑植字写作?我深感愕然,不是为自己喜欢写字的那份固执,而是为这种莫名其妙的问法而觉得有趣。是否是自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反而回到比硬笔还要落后的毛笔时代?也许是自己把毛笔当古玩看待且认定它的价值非同寻常。
      总之,我觉得用毛笔写字(书法)是一种至美的精神享受。在这种情景下,尤其是夜阑人静或 梦醒时分,当没有任何声音来干扰那笔墨线条的流动,它好像再造了一个清新纯净的世界,让人从中获得情趣、活力和安宁。这大概就是舞文弄墨的妙处吧。
       请走进这种引发我们情感而展示延伸的世界吧,走进从那些狂喜的心中流淌出来的文字中。当自己置身于书案前,铺开那雪白的宣纸,那柔软而绵茸的宣纸,透过那传统的河道,似乎是“江天一色无纤尘”,那种对于吸收笔墨的强烈渴望,好像也给予书者一种温柔的抚慰,宣纸有多好!
至于那毛笔,有大的有小的、有提斗笔有水笔湖笔、有狼毫有羊毫、有长锋的有短锋的,你说这些名堂多有趣,既古典又文雅,拿起它,尽情挥洒,随意点泼,可消解一切扰乱你思绪中的细枝末节,说不定还会在你生命的内核里显露出某种真情实感。
       而那乌黑乌黑到发亮的墨汁,多香多有韵味。嗅一嗅闻一闻有时已足够你心旌荡漾,说不定还会给你带来灵思顿悟到什么,那股浓厚醇香一旦浸漫过心田,悠淳、柔美、舒缓,有时会洗涤那拧紧一团的烦闷与愁绪,甚至变成一种动力一泓清泉,鼓舞和滋润着书者自身的生命。
       至于那砚台,躺在那儿,期待着主人的青睐,多自在和多情,好像在真实地袒露赤诚的情怀似的。还有那压纸用的工具、那印章印色。
       这所谓“文房四宝”,各有各的讲究的、各有各的职能、各有各的品位,面对着它们好像面对着一件件稀世珍宝。这恰如我们精神成长的故乡风物,其中渗透和包孕着多少的狂喜和热爱啊!
你完全可以无拘无束地纵横驰骋,当自己拿起笔来,凝神定气,一点一撇一钩一提一按,好像是闲云野鹤,挣脱一切束缚,再没有那些严峻、那些压力、那些繁重,你大可横竖倚钭粗细疏密迟速左右开弓地任意狂奔挥洒,直到那种真正的放松感从全身的每一处毛孔里往外渗出。
       方块字,我们祖先创造而留下的这种特殊的用以交流思想的“心画”––––中国文字,它的结构便是在某种氛围里活脱脱地展现出它的本来面目。而作为一门艺术的中国书法,它通过自身文字点画的书写与结构,所创造出的是一种与天地万物生命之美及主体审美情感的普遍性形成同构的形态,律动的是整个宇宙的生命之美和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审美情感体验。她既是一种抽象的高度概括,又具有浓厚的具象意味,而有别于西方几何式的抽象。
       假如你对自然界的形体美和动态美有所认识和感受,又有较活跃的想象力,就会对书法的艺术美产生特别的感受,引发精神上的愉快,受到不同程度的激励和震荡。这种感受是不分男女、不分国界、甚至不分文化程度的高低,只要面对一幅幅心画,自然会令人产生一种笔跃气振、满室云烟的动态感。而从中所体现的那种风骨、神韵、气势、魅力,那种丰富多变的笔法和造型,那种富有音乐的旋律、诗歌和绘画的意趣,则可能为你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调动你的情感因子萌生一番新的感慨或共鸣。
       当你沉醉在这样的特定意境中,这时候你会觉得写字练字果然妙趣横生,你会觉得手中的笔开始变得硬朗起来,那墨汁浓得化也化不开,水淋漓得收也收不住;你会觉得宣纸才是纸,是那么知情、那么会意、那么妙曼柔和,它们好像带着深情、带着挚爱、带着如月夜珠落的音符般的纯净,像那故国的水、故土的风,一层层地洗去我们的愚钝,吹醒我们的灵性心智,展示出百种玲珑、千种风情、万种姿态。多么的平和却又多么的丰富。
       喜欢练字写字,更喜欢毛笔书法,这已然成为我个人的一种习惯和雅趣。我对此情有独钟,那玄奥和妙处、那墨趣和笔情,我的确很难用恰如其分的语言来加以表达……
 

上一篇:等你那么久


评论专区

2014-11-20发表
有说有实,文武双全,好书法!赞
读者2014-11-20发表
见过康生的手书亲笔了吗?何等的能力,何等的智慧,有些概念用起来,还是有着点的好。知道开豆腐店的老师傅,那点豆腐的功夫,是何等样的能力何等样的智慧,也是该大书特书的。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