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7日是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署)6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朝鲜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照样是花的海、旗的洋、导弹的亮场和人脚的朝天踢;中国应邀派国家副主席李源朝前往出席了阅兵式,而国内的庆祝活动并不张扬,是为了顾全半岛无核化的大局,避免煽动战争的旧仇新恨;韩国这边厢大张旗鼓地邀请了原联合国军的十六国代表前来聚会,老将军们胸前挂满了勋章奖章,招摇过市响叮当,也热闹非凡;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华盛顿发表给盟友撑腰打气的讲话,其所说的“那场战争并非打平手,而是韩国打了胜仗(赢了)”一语,引起议论纷纷。
朝、韩、中、美四方都在标榜自己是那场战争胜利者,其实应是各有所胜,各有所败,只不过谁胜得多些、谁胜得少些罢了,企图断定任何一方赢得整场战争是徒劳的。不少历史学家以双方最后都没能越过38度线为由就认为朝鲜战争打了个平手,美国政府(奥巴马)对此非常忌讳,因为“打平手”就是意味着美、韩的失败。众所周知,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是极其悬殊的。美韩那边有联合国的“尚方宝剑”,有十四国的加盟助阵,有现代化的海陆空军,还有毒气弹、细菌弹、原子弹。而中朝这边是联合国的制裁对象,又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陆军坦克也少得可怜,作战主要靠反侵略的正义感和人的勇敢精神,与军力几十倍于自己的敌人打成平手就已经是奇迹般的胜利了。所以,作为弱者的中朝一方是最大的胜利者,而作为强者的美韩一方是最大的失败者。那种认为打平手就是没有胜败输赢之分的观点是不对的。
胜与赢有一致性和不一致性,败与输也有一致性和不一致性。胜败是对一场博弈而言,有博弈就有胜败,胜败很多时候等同于赢输,胜就是赢,败就是输,这就叫做胜与赢、败与输的一致性。然而赢输有时不是当场博弈的结果,而是博弈产生胜败结局过后一段长时间的效应,这种效应与当初的结局并不一致,甚至是走向自己的反面,当初的胜利者变成了后来的输家,当初的失败者变成了后来的赢家,这就是胜与赢、败与输的不一致性。几十年前,“中朝是胜利者”几乎是国际主流的看法,美国人自己也承认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然而几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开始质疑和重新审视过去的评价,正是由于这种不一致性的缘故。
从朝鲜战争停战60年来的历史看,能够胜赢一致、既是胜利者又是赢家的只有中国。抗美援朝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使帝国主义列强侵华侮华的惯性终止于此,中华民族耻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回国内,不在朝鲜驻有一兵一卒,与美国仍然赖在韩国不走形成了正反两面,对照鲜明;不背战争包袱,学会了与“敌人”交朋友,化干戈为玉帛,致力于朝鲜民族团结和半岛无核化;得以在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中改革开放,使国家面貌发生了巨变,经济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举世震惊,誉满全球,这标志着抗美援朝的胜利果实已转化为世界和平发展的一个动力。
胜赢不一致、虽是胜利者却是输家的就是(北)朝鲜了。朝鲜自从停战以来一直生活在战争的阴影里,没有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没有像中国那样改革开放,结果发展滞后,人民生活困苦;又搞什么“先军政治”,在半岛无核化中,对别人“无条件”论,对自己却“有条件”论,崇拜武力,迷信核武,是具有一定危险倾向的不正常国家;更有甚者,竟然把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制变成了封建世袭的金氏君主立宪制,致使人民战争的胜利果实毁于一旦、付之东流,备受国际社会的普遍批评,威信扫地。
败输不一致、虽是失败者却是赢家的是韩国。韩国自从停战以来痛定思痛,励精图治,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进,把一个经济上相当落后的国家变成了亚洲四小龙之一,如今国民经济总值是朝鲜的22倍;更加可贵的是,韩国虽是小国,但有大国风度,广交朋友,尤其主动与曾经交战的中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乘中国改革开放的东风而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赢得了各国人民的尊重。从这个角度去看,奥巴马总统所说的“韩国是那场战争的赢家”,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他没有提及美国是输还是赢,这就耐人寻味了。
既然笔者已经对中、朝、韩三国作了以上点评,那么对美国如何点评的问题,就留给读者一个思考空间吧,笔者在这里有意暂时按下不表,请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