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为什么会假虎威?
形像化的比喻往往能深入浅出地揭示一些纷繁复杂事物的本质,成书于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的<战国策>就用了许多拟人化的动物寓言故事去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如“亡羊补牢”、“狡兔三窟”、“南辕北辙”、“狐假虎威”等。“狐假虎威”说的是狐(即狐狸)假(借之意)虎之威吓退百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恐吓人。
这个寓言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老虎抓到一只狐狸,刚要吃时,狐狸对老虎说:“上天让我来做百兽之长,我量你不敢吃我,你要是把我吃了,就违背了上天的旨意,是要遭天打雷轰的。你若是不信,不妨让我走在你的跟前而你紧随我后,看看百兽们是不是都被我吓跑了?”老虎信以为真,就放开了它,让它在自己的前面走,走着走着,百兽们见到这一前一后的狐虎果然都害怕地逃走了,老虎却不明白其实百兽是怕自己而不是怕狐狸的。这个故事千百年来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形成了一种丰厚的文化积淀,使得中国人时常能够以古喻今、眼光雪亮,一眼就看出了今日的日美同盟合伙遏制中国崛起的招数只不过是“狐假虎威”的现代版本罢了。而西方人还蒙在鼓里,恐怕只有日本人发现到:“真是什么事情都瞒不过中国人啊!”
狐狸为什么会假虎威呢?是否可以把日本比作狐狸而不是其它的动物呢?人和动物在本质上是不同和不可比的,然而人和动物的心理和行为都是受制于一定的生存环境的,所以人和动物在特性上总会有某种对应的关系,是可以互为比拟的,比如可以把肉食动物来比拟弱肉强食的侵略者和殖民者,而把草食动物来比拟善良的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
狐狸的生存环境和条件不大好,它们没有狮、虎、豹、狼等猛兽那样有广阔的活动范围和丰盛的猎物群(食物链),看见那些比自己大的动物如鹿、牛、羊、野猪之类只能垂涎三尺却无能为力,而要捕捉比自己小的动物如鼠、兔之类必须与猫、鹰、蛇们激烈竞争,而且常常为提防大型猛兽的猎杀而惶惶不可终日,不能栖身地面而只能躜地打洞,不敢公开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太久,于是选择傍晚外出觅食,天明始归。如此黑暗环境的长期锻炼使它们具有相当敏锐的视觉、嗅觉和听觉,使自己能够准确地搜索到猎物所在的方位,以最节约的时间去获取最大的利益,同时它又能施放出一种刺鼻的臭味(狐臭)以御敌,不用大动干戈,以最小的代价来保全自己。
所处的逆境造就了狐狸在智力上的独特发展,尤其擅长于沾强者之光而分得一杯羹,比如它总是远远地观察老虎捕杀猎物,然后待到老虎埋下吃不完的食物而走开的时候实施偷窃。狐狸聪明过人,而失之于虚伪、奸诈、狡猾和残忍。狐狸的巢穴通常是强行从兔子等弱小动物那里抢来的,经过一番改造之后变成了有许多入口、灵活快速的通道,能防水防火,还能防猎犬入侵,甚至还设计了诱敌深入落水的陷阱。狐狸有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行为,例如一只狐狸跳进鸡舍,把12只小鸡全部咬死,却仅叼走一只;又例如在一个暴风雨之夜,狐狸闯入黑头鸥的栖息地,把数十只鸟儿全部杀死,竟一只不吃,也不带走,仅仅是为了过一把“杀光”的瘾。
日本人的生存环境和条件也不大好。日本是个海洋岛国,平原面积狭小,耕地有限,人口生理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924人;日本国地处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世界每年所爆发的火山的十分之一在日本,全世界每年所发生六级以上的地震有二成多在日本,每年有感地震达一千多次。日本人的种族忧患意识和危机感与生俱来,抱团取暖的团队精神促成了世界上高效率发展的奇迹,与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内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是中国“以日为师”的主要方面。然而,民族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并非全是正能量,也有负能量,便养成了日本向外掠夺、寄生邻国、欺压弱国、依附强国的习惯性思维。
一千五百多年前日本人学了中国的汉字和文化,却没有把孔夫子的“仁学”学到手;日本始于1868年的“明治维新”和“脱亚入欧”运动,在学了西方的科学文明的同时,也学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掠夺别人的那一套强盗逻辑,结果变成了一个法西斯国家而在二战中遭到历史法则的惩罚,整个民族世世代代都将为此而蒙羞。
1945年战败投降后,日本被迫实行了和平宪法,从豺狼变成了“绵羊”,暂时服服贴贴地跟随美国虎了。但是日本只是挂着羊头,狼心却一直没变,有美国的扶持和蔽护使它好了伤疤忘了痛,中国崛起取代了它而变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它威胁极大,更使它不服,要翻历史旧帐,要对战胜国反攻倒算,它希望借助美国霸权的力量赌一把。安倍首相频频出访,大言不惭地动员一些国家包围比日本强大得多的中国,除了“狐假虎威”四字,再也没有别的说词可以准确生动地形容之。
狐假虎威,想得倒美,其实并非易事。狐必须与虎靠得很近,或挨着虎身,或干脆骑在虎背上,才可以沾上虎的一点威风;但狐又要防止虎发怒,不然后果不堪设想,不是被虎摔死就是被虎咬死。伴君如伴虎,伴虎者最后总是被抛弃和出卖,就是因为伴者和被伴者之间没有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旦风吹草动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