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红学专家周汝昌在给胡伯祥先生的题诗中写到:“珠羁锦鞯照眼新,龙章鳯姿下笔真。展卷不正惊其神,耳中如闻骄嘶频。借问高手画者谁,胡君西蜀之人英 ”。是对胡伯祥先生人品、艺品的一种诠释。由此可见,胡伯祥先生画技之高深,学识之渊博,人品之高尚。
四川钟灵疏秀,人杰地灵,自古以来人才荟萃,名人辈出,史有司马相如、李白、杨雄、苏东坡等巨匠,近有郭沫若、巴金、张大千诸泰斗。胡伯祥先生集诗、书、画一体,通古博今,是艺术界难以少见的全才胡先生一生对绘画艺术的执着追求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工笔还是兼工带写,无论是写意或白描,无一不能,无一不专,无一不精,尤其是工笔仕女、人物、花鸟鱼虫,技艺之精湛无以伦比,其书法,行、楷、草之考究让人难以置信,胡先生不愧于当代中国工笔画的楷模。
1923年3月,胡伯祥出生在四川广元昭化历史文化古城,昭化古城是三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古城位于白龙江,嘉陵江和清江的交汇处,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山清水秀,境内有号称川下第一险的剑门关,剑门山风景秀丽,路道难行,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为此写下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胡先生生长在这块历史文化深厚的沃土,他幼读私塾,从小得到这种史脉和文脉的滋养和熏陶。他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励志成为一名艺术家,由于他的刻苦,他考入成都南虹艺专,接受正规的系统教育,为他的绘画事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书法师古于王羲之、欧阳洵;工笔人物画师古唐代顾闳中、吴道子、明代仇英;工笔花鸟师古宋代黄荃、徐熙;诗词拜师于清代拔贡李澄波。巴山蜀水,深厚的历史文化成就了一代大师。
首次拜读胡伯祥先生的作品是2009年9月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胡伯祥、胡涛艺术作品画展”上,胡先生的工笔画艺术作品造诣之深,令我肃然起敬。一个成功而伟大的画家,自当具有高尚的人格,还必须具有开朗的胸怀,及丰富知识。画好工笔人物、花鸟并非易事,除具备传统的绘画修养外,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学、戏曲音乐等多方面的修养。在丰富阅历的同时还必须要搜集大量的素材,在笔耕不辍的努力下,才能画出令人满意的作品,胡先生做到了。
胡伯祥先生,秉承中国传统,遵循师法古人,师法造化的原理,从传统中吸取营养,从大自然中寻找美感,在造型、色彩、透视中创造出独特的笔墨语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为世人所惊叹。胡先生作品无论是工笔人物还是工笔花鸟,功夫之深,技艺之精,无可挑剔,他对每幅作品要求严格,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一生的作品几乎无败笔。其作品的突出特点,坚持传统,发展创新;构思新颖,布局合理;线条优美,气韵生动;清新典雅,色彩亮丽;写真而抽象,虚实相结合。充分体现了胡先生对中国画传统精神的悟入和默契的神会。
在胡伯祥先生的诸多作品中,无论是工笔仕女,还是工笔花鸟,无不渗透着中国绘画传统的技法,早在四、五十年代他临摹了唐朝以来古人的大批名作,如唐朝画家顾闳中的《斗鸡图》、《韩熙载夜宴图》,南宋画家陈居中的《仕女长卷》,明代仇英的《人物故事卷》,《汉宫春晓图》,以及清代画家杨文涛的《十八罗汉图》等。胡伯祥先生的作品,在注重师法传统,师法古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如工笔画作品《寂寞嫦娥舒广袖》,人物造型准确、笔法细腻,线条流畅,形象秀美,神采飞动,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精品,致使国内外一些高官及富豪的青睐。作品《七仙姑》意趣传神,构图新颖,赏心悦目。画人物最重要的是精神,精神是内心的表露,要将感情在脸上含蓄的表现 ,才使人看了发生内心的共鸣;作品《梅花仙子》色彩亮丽,造型优美。美,不单单是形态的美,是要悟到物的神韵,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创作内容丰富,多姿多彩。胡先生十分重视骨法用笔,强调墨气入纸三分,气贯中峰,八面生风,充分运用勾描、皴擦、点染等技法;在用色上,强调注重“取气”,以突现色彩的生动灵活之美;注重“浑化”以造成色与墨或墨与色的自然之美;注重主从,以取得突出主要色调的协调之美;注重浓淡,以形成色彩转换变化的节奏之美;注重渲染、烘托,以体现色彩迷离朦胧的阴柔之美;注重“意中融变”,以酿就色彩随心流溢的含蓄之美;注重淡雅,以构成色彩天然质朴的静谧之美。胡先生的工笔花鸟画也别有洞天,每一笔都细致而细腻,在花鸟画中,将花朵婀娜的姿态尽显无遗。一朵盛开的花朵犹如展翅的鸟儿,清盈而舒展,新绿的叶子,或卷曲,或翻转着,让整幅作品显的更加的生动。作品工笔花鸟画《百鸟争春》,可谓是一幅佳作,这幅作品是胡先生七十年代的作品,也是他创作的巅峰时期,作品中的鸟儿活灵活现,每只鸟的姿态是那样的灵动优美,将工笔技巧发挥的淋漓尽致,炉火纯青,这不仅体现了画家娴熟的技艺,而且是画家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结果。画家以独有的心灵感悟和细腻情感将我们带进一个清纯的花鸟世界。完全将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展现出来。此外,画作中流露出的明快情感和质朴气质也让其更加的亲近与大自然和人们的内心。胡先生作品中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在每幅作品都配有诗句,他认为诗和画是相通的,又是互补的,既然诗中可以有画,画中自然就会有诗的存在,如为作品《织女》题:“银河连理两遥天,七夕一宵又一年。织就云霞十彩锦,浓华引渡鹊桥仙” 他不是简单的对诗进行描绘,而是融入了画者的感情,又有画者的艺术再创作,也就是说诗意融合了画意,因诗意的感染加深了对画意的感受,只有这样,诗意才能更好的在画中体现出来,画也才能成为一幅好画。 就使得整幅画充满了诗意,很好的体现了"诗画一体"的艺术审美境界。
总之,胡先生的艺术作品无论是工笔人物画,还是工笔花鸟画,无论是书法,还是诗词,他不仅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或者花鸟的描绘上,也表现在声、光、色、态的语言结合上,乃至表现在某些创作环节上。特别是在构思上,达到高度熟练,相互渗透,自然融合。把诗书画艺术融为一体,为人们留下极具宝贵的精神财富,给人以情的感染、美的享受。